十年前,智能手机的交互方式从传统的物理键盘发展到大屏触控,但十年前我从未想过,今天手机屏幕会变成可折叠的。
就在我还在对挖孔屏念念不忘的时候,的出现再一次刷新了我对三星手机的认识——虽然它本质上还是一部手机,但它的造型却让我比任何一款新手机都感到陌生,就像我第一次见到单曲面屏一样。
今天我终于把它拿到了手中,它终于回答了自新闻发布会以来我一直萦绕在心头的所有问题。
这是一部手机,但它的屏幕告诉你它不是
虽然翻盖手机、双屏手机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在我们面前,但是请相信我,当我第一次真正打开它的时候,我是忍不住发出一声“哇”的惊叹。
最让人瞩目的是它区别于传统手机的设计:
合上盖子后,这是一款比索尼更长更窄的手机,4.6英寸的21:9比例的屏幕让它看起来与索尼差不多,但比常见的16:9屏幕还要薄。
这也让它在如今的大屏幕世界里显得尤为“非主流”,就像你在街上看到有人还在使用翻盖手机一样。
然而,当你打开手机,你会看到完全不同的场景。当21:9的屏幕拼在一起时,你会得到一个7.3英寸的屏幕,比市场上任何其他手机都要大、更华丽。
没错,它就变成了一个和屏幕大小一样的掌上平板电脑。
外观方面,内屏整体表现依旧和其他三星手机屏幕一样色彩鲜艳,而的分辨率也让这块屏幕拥有了一款旗舰手机应有的显示精细度,另外它的亮度比提升了40%,蓝光相比S9的屏幕要小41%。
对我来说,将屏幕翻开并使其“变大”的感觉就像变魔术一样。你可能从未想过屏幕可以像纸一样折叠,但现在这是真的。握在手中的感觉是其他智能手机无法比拟的全新体验。
在路上,我可以用外接屏幕回复微信、接听电话;坐下时,我可以打开手机继续打字。3:4 屏幕的观感和分体键盘的手感比传统直板手机更舒适。
不得不提的一个细节是,三星相当“有趣”地将默认锁屏设置为蝴蝶展翅的动态壁纸,每次打开手机都会感觉到手机像动画里的蝴蝶一样优雅地展翅。
我们这次拿到的是“夜雾银”,所以手机背部、转轴以及两层中框全部采用抛光银色金属材质,当你把手机放在桌面上的时候,转轴上的三星logo会随着光线折射出紫色或者绿色的光。
值得一提的是,三星在铰链上镌刻了三星Logo,这样的设计与银色的手机相得益彰。
▲上层设置了SIM卡槽,下层则是音量键、电源键以及侧面指纹识别(也是功能键)
当然,折叠屏虽然解决了手机屏幕尺寸和平面体积的问题,但在立体体积上,它还是比普通智能手机要厚、要重。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到,折叠状态下手机的厚度增加了近一倍,为8.8mm,折叠状态下达到了17mm。
实物手感方面,双电池、金属机身也让Note 201比重达201g的Note 201更加重,根据官方数据为263g,已经超越了我们熟悉的“X半磅”。
换句话说,虽然较窄的主体使其易于塞入牛仔裤,但它仍然会在裤子上留下小凸起。
折叠和铰链的艺术
为了将手机从直屏转变为比普通折叠手机更优雅的形态,三星不仅在屏幕上投入了大量精力,还在铰链上投入了不少心血。
在这个部分,三星通过互锁的齿轮将左右两层嵌套在中间的铰链结构上:
当手机闭合时,机身上下两层会贴合在一起,不会因为外界影响而意外打开;当屏幕展开时,铰链会支撑屏幕中部。
当你听到“咔”的一声时,就意味着它已经从手机变成了平板电脑。
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当手机闭合时,上下屏幕并不是完全贴合在一起的,而是呈U型弯曲,不过相比于柔宇之前发布的(柔性铰链方案),折叠后的缝隙明显要小很多,看上去更像是一款量产产品而非展示品。
三星可以像书一样直观地折叠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当手机闭合时,我们可以看到金属卷轴和三星Logo,但当手机打开时,卷轴会被手机左右部分覆盖,从而减少了金属边缘拼接带来的割裂感。
说到屏幕耐用性和铰链优化,当我们拿到手上的时候,也发现了很多三星为折叠屏设计的细节。
除了前述中间的缝隙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屏幕边缘有一层高于屏幕的边缘,可以在手机闭合时作为屏幕之间的阻隔;
没想到的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屏幕的话,可以发现屏幕内表面还有一层薄膜,其实这是一块取代屏幕玻璃的聚酰亚胺薄膜(),它可以将屏幕厚度从玻璃到金属材料厚度从 1.3mm 降低到 0.65mm。
对于这种没有玻璃表面的珍贵内屏来说,这种防刮措施尤为必要。
当然,我们在欣赏三星铰链技术完美的同时,也发现了三星需要改进的一些地方。比如在手机合上的时候,由于铰链阻尼较大,每次我打开手机都要花上一段时间。手机需要用力才能“打开”,也就是说如果想打开屏幕,必须用两只手才能做到。
迄今为止最强大的三星手机
它代表了三星的最高水平,不仅体现在外观和工艺上,在配置上,三星还大方的提供了最高12GB+存储的豪华组合,基本和顶级的S10系列比肩,但是有一个杀手锏,UFS3.0首次登场,性能表现比S10还是有优势的。
我们拿到的这款毫无疑问是高通骁龙 855 处理器,目前国际市场上还是有售的,这两款顶级处理器我们在 S10 评测中已经对比过,经过详细测试,这里就不多说了。
因为有折叠铰链,所以两边各有一块电池,不过并不是电池容量最大的三星手机,一加 7 Pro 的电池容量比一加 7 Pro 略低,不过如果内外屏搭配使用,会感觉意外的耐用。
▲ Note 9(UFS 2.1)与Fold(UFS 3.0)硬盘读写速度对比
和S10兄弟一样,它继续采用“广角+长焦+超长焦”的后置三摄配置,1200万像素主摄像头还支持“可变光圈技术”,可在f/1.5、f/1.7和f/2.4之间切换。
与S10同款的1600万像素超广角镜头也延续了13mm、123°的超广角视野,这颗超广角镜头在目前市面上手机中从素质上来说也是最好的,1200万像素的长焦端同样存在。
至于拍照质量,基本和S10一致,我们来看一下样张:
异形屏导致适配不完善
对于这样一款兼具平板与手机形态的设备,最令人担忧的问题可能就是应用程序适配问题了。
这次适配的问题会围绕两点展开,第一是应用在扩展之后如何很好的适配大屏幕,第二是应用在大小屏切换过程中,能否自动、快速的切换比例。
首先这块折叠屏在展开之后是4.2:3的比例,如果除去顶部的状态栏,它可以算是一款4:3的平板产品,不过注意,由于内部摄像头的存在,这块折叠屏依然是“非异形屏”设计,这可能会导致应用、游戏的适配不够完善。
这种可折叠异形屏的适配还是需要分为全面屏和非全面屏两种场景。
非全面屏模式下使用应用时,顶部凸出的部分会作为状态栏,这个策略其实和S10上的挖孔屏是一样的,电池和网络状态会向左移动,应用会完美显示在屏幕上,以4:3的状态呈现。我试了一下我常用的微博、微信、网易云音乐、抖音、哔哩哔哩、浏览器等应用,这些应用在这块屏幕上都能运行良好。
但需要注意的是,所有应用仍然在移动 UI 布局中运行,即使浏览器顶部没有平板模式标签。类似尺寸的应用将在平板模式下运行。
同样,哔哩哔哩不会转成平板模式,而且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弹幕字体过大等问题,这应该也是适配不完善导致的。
全屏模式下,应用的适配又是另外一回事。以《绝地求生:刺激战场》为例,全屏运行时由于屏幕异形,屏幕左上角的摄像头部分会被切掉,“经典模式”因出现丢失现象而变成了“经典模式”,游戏左上角的“剩余”字样已经看不见了。
如果旋转屏幕,右下角的跳转按钮也会被切掉一半,显然内置摄像头的存在让一款完美的平板出现了适配缺陷。
内屏与外屏的切换是两种不同逻辑的行为
而更多人关心的内外屏切换,是应用适配的重灾区。
对于那些已经充分优化过的系统应用来说,内外屏的切换基本是快速无缝的,整个切换过程中应用都进行了快速切换。不过在使用逻辑上,从外屏切换到内屏和从三星切换到外屏是两种逻辑不同的行为模式。
当从外屏切换到内屏时,这个动作被三星视为“继续”,因此无论外屏上打开了什么应用,在折叠的内屏打开时都会继续之前的操作,即便应用本身不支持运行调整,内屏也会以类似“iPad 式缩放”的方式以外屏比例运行应用。
比如当我在外屏打开网易云音乐,打算用更大的内屏看MV的时候,很抱歉,应用会按照外屏的比例运行,得重启一次应用,才会铺满整个屏幕。
这个过程中体验是碎片化的,让我不自觉地想象用一块屏幕运行应用,打开盖子继续使用。这只是存在于理想状态。根据实际测试,除了系统应用外,只有系统应用和微博、微信可以无缝切换。
当你关闭内屏时,会认为你“完成”了当前工作,应用会被放到后台。外屏不会继续之前的任务,而是保持锁定状态,除非你手动解锁,继续运行。在之前的程序中,如果应用不支持动态切换比例,则会提示重启。
总之,内屏与外屏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内屏是外屏的延续,外屏是内屏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