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第三方支付产业发展特点对比及前景分析

2024-08-05
来源:网络整理

每天获取为您准备的最新行业数据

介绍

第三方支付行业依托全球电子商务行业的崛起而快速发展,技术创新和消费升级持续驱动行业增长。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中美第三方支付行业发展也走在了全球前列,但由于监管体系、市场传统、技术背景等国情差异,中美第三方支付行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第三方支付行业依托全球电商行业的崛起而快速发展,技术创新和消费升级持续驱动行业增长。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中美第三方支付行业发展也走在世界前列,但由于监管体系、市场传统、技术背景等国情差异,中美第三方支付行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次(艾媒咨询)主要对两国的监管体系、产业链结构、应用场景、标杆企业等进行全面的对比分析。

互联网技术推动中美第三方支付行业发展,国情差异导致两国发展路径不同

第三方支付起源于美国的独立销售组织制度,是指收单机构和交易处理机构委托ISO开发、服务和管理中小商户的机制。社会进步推动了各国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发展,行业的内涵和外延也随之发生变化。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第三方支付方式不断丰富,但国情的差异也影响了支付方式的普及。

数据显示,2019年,中美两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分别为7.33亿和0.64亿。国情差异导致中美消费者对新兴支付方式的接受度存在明显差异。得益于电子商务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中国线下条码支付和线上互联网账户支付被广泛接受。而美国消费者由于根深蒂固的信用卡支付习惯,仍以线下刷卡支付为主,对条码支付和刷脸支付的认知度和使用率较低。

中美第三方支付行业规模效应明显,监管直接影响两国支付公司的盈利模式

在不同传统金融监管体系背景下,中美第三方支付监管机制在牌照监管、业务监管、价格监管三个核心监管环节表现出明显差异,中国侧重于直接业务监管,美国侧重于功能性监管。监管内容的差异影响着中美第三方支付机构基础业务的盈利能力。相比较而言,现阶段美国支付机构整体盈利能力明显优于中国支付机构。

从第三方支付产业链相关环节竞争来看,中美两国的转账清算机构均处于寡头竞争态势,但由于监管机制差异,规模效应带来的利润优势差距较大,因此中国转账清算机构盈利模式更倾向于向下游延伸、拓展收单业务,而美国转账清算机构则更热衷于拓展清算业务、进入各国市场。在以移动支付为主的账户端市场,中国双寡头格局已形成,拓展支付场景、争夺存量是提升盈利能力的关键之一;美国呈现一超多强格局,新老玩家各有优势,获取增量用户是利润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在收单市场,中美支付机构在传统业务竞争激烈,行业不断创新探索多样化盈利模式,有望在商户服务领域开辟蓝海市场,抢夺具有长尾属性的中小商户成为主流策略。

中美第三方支付公司整体实力差距较大,但领先公司差距正在缩小

从中美两国第三方支付上市公司数量及市值来看,中国第三方支付上市公司数量少,市值较小,企业整体实力与美国相比差距较大。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中国企业数字化进程不断加快,第三方支付行业变革性创新将不断涌现。若对比不同环节的头部企业,中美差距正在缩小,中国有望迎头赶上,前景值得期待。特别是在商户综合服务领域,增量蓝海市场将为中国第三方支付机构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头部机构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将拥有更多成长优势。

以收单支付机构和拉卡拉为例,其成长路径均为深耕线下商户,通过提供软硬件服务开拓支付市场。数据显示,2019年,和拉卡拉商户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2%和9%。二者的盈利模式均以支付业务为发展基础,向商户业务服务拓展,聚焦广大商户群体,以技术和资源赋能商户发展,打造全链条服务生态。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拉卡拉与阿里巴巴在成长路径、商业模式、发展战略等维度上具有极高相似度,盈利能力的差距更多源于中国支付机构面临的严格监管。公司在以商户为中心提供增值服务的商业可行性方面已率先探索和验证,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拉卡拉的业务创新降低了试错成本。拉卡拉有望凭借庞大的经济规模和加快的数字化进程赶超中国。

资料参考:

《艾媒咨询|2020中美第三方支付行业研究报告》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