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客户,您好!我们是北京一家专注互联网技术服务公司,可以提供收录效果好,文章排名好的网站进行发文,发得多,各种关键词排名就多,流量越多越稳定,如果您有需要欢迎您前来资讯!可以随意添加图文和视频广告,助您的企业或者项目服务实现推广效果!如需合作欢迎请加微信
杭州一位网友在十九楼网站上发帖称,自己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楼下一家人装了一个“楼震器”,一个星期以来,每天从晚上8点摇到凌晨1点……
经记者核实,发帖人陈女士是90后,来杭州十几年了,上大学、工作、安家、结婚、生子,今年买了新房,正在装修,现在和丈夫暂时租房住,白天夫妻俩都上班,奶奶照顾我3岁的宝宝。
今年7月,陈女士搬进了现在的出租屋。第二天一大早,就有人敲门。
打开门,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说他是楼下的邻居,“他说我们家太吵,要我们安静点。”
“当时他态度还可以,说话也很温柔,我心里有点愧疚,因为家里有个小孩喜欢乱跑,一直跟他说对不起,下次会小心一点。”
陈女士说,从此以后,她对宝宝的要求更多了,教她把积木、玩具妥善存放,不要乱扔,更不要在家里乱跑。她还叮嘱丈夫和婆婆,搬动桌椅时要小心,尽量减少摩擦。
“我以为自己已经很小心了,”陈女士说。“两天后,我家正在吃午饭,又有人敲门。”是楼下的邻居。“他说你太吵了。他一直在拉凳子。”
“我解释道,我只是拉把椅子过来吃饭,没想到对方竟然说‘我要投诉你’,我有点生气,我这么小心谨慎,在家里过着正常的生活,却因为一点噪音就投诉。我回答说,我们已经尽力了,噪音已经减少了。我老公也说,你要投诉就投诉吧,我们在家里过着正常的生活。”
“当时那人也没说什么,就走了,后来我想想,他说话的语气确实有些强硬。”
陈女士说,余生她还是会要求家人尽量小心,吃饭时把凳子搬动,能抬起来尽量抬起来,引导孩子尽量在爬行垫上玩耍。
“晚上七八点钟是孩子们最吵闹的时候,我和老公下班回家,孩子们很兴奋,玩游戏,闹腾得很厉害。9点以后,孩子们基本都睡觉了,10点以后就再也不睡觉了,没有出现过吵闹的情况。”
陈女士说,四个月后,噩梦就来了。“上周四晚上,我还在公司加班,我丈夫就给我发微信,说好像楼下的邻居在用摇楼机摇我们。”
建筑振动器?陈女士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个东西,还特意上网查了一下。
陈女士当天意外加班到凌晨,凌晨1点左右她回到家,没听到楼下有任何响声。第二天,她像往常一样下班回家,晚上7点左右,“楼下的震动装置已经打开,我站在地板上,就听到很大的响声,能清晰地感觉到地板在震动。咚咚咚,咚咚咚,此起彼伏,听着很烦人。”
陈女士说,接下来的几天没有一天安宁,每天晚上8点左右就开始晃动,有两天一直持续到凌晨1点多。
“每天晚上睡觉前,女儿总会问我:‘妈妈,那是什么声音?这么大的声音。是洗衣机转动的声音吗?’我哄她入睡,并告诉她,是的。”
震动装置就放在陈女士婆婆的房间里。“她虽然年纪不大,但晚上睡眠很浅,这两年帮忙照顾孩子,总要半夜起床,已经成了一种习惯,半夜只要有一点响声她就会醒,非要醒不可,这几天都被吵得睡不好,昨天她说头晕,站不起来了,白天还要照顾孩子,实在受不了了……”
我上网一查,发现卖建筑摇床的商家很多,价格从八九十元到一两百元不等,卖家和买家都很多。
当我请她到现场采访时,陈女士有些犹豫,她说家里有老人小孩,肯定不想把事情闹大,也没想过“曝光”或者报警,只是在网上发帖抱怨,求大家帮忙,这才是比较妥当的解决办法。
陈女士的烦恼近年来并不少见。
楼宇摇晃器其实就是振动电机,工业上用于振动筛分,大概四五年前就被人为“开发”出了具有摇动楼宇的功能,如果你在网上搜索“楼宇摇晃器”,你会发现全国各地都有不少案例。
“男孩每天晚上都跳绳,楼下的夫妻俩多次劝阻,无果,于是买了个楼上震动棒报复……”
“要求楼下的人9点后不许走动、不许看电视,楼上的人再不换衣服就会被楼震机骚扰……”
“青岛两邻居因意见不合,半夜开启震动装置,导致整栋楼受损……”
我收集分析了多起“楼震”事件,发现有几个共同的特点:
1、楼上居住的大多都有小孩,尤其是三四岁到七八岁的小孩,小孩活泼好动,不但经常乱跑,而且很难管教。
2、发生矛盾后,楼下居民会先向楼上居民反映情况,但当发现情况并未得到有效改善时,矛盾愈演愈烈,楼上居民面对媒体和警察也感到很委屈,说最多的一句就是楼上人“我们过着正常的生活……”,而楼下人则认为楼上人的“正常生活”严重扰乱了他们的正常生活。
3、“震楼神器”一出现,双方地位立刻发生变化,现在轮到楼上的人承受不住了,变得焦急、愤怒,不少人选择投诉或者报警。
4、关于摇楼神器的公开报道基本都集中在最近两三年,在它出现之前,楼下的人完全处于劣势,几乎没有办法对付楼上的人,这或许也是“摇楼神器”一经推出就爆红的原因,这大概也是近两年发案数量剧增的主要原因。
5、警察到你家来,除了了解情况、调解外,基本都会把“摇楼器”收缴。因为安装摇楼器是十分明显的违法行为,《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八条规定,制造噪音干扰他人正常生活,是犯罪行为,给予警告;经警告仍不改正的,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消息
更多的
去年都市快报报道过一起发生在杭州余杭未来科技城某小区的案例,情况和陈女士现在的情况一开始比较类似,后来情况越来越严重,但最后都得到了比较圆满的解决,可以作为陈女士的参考。
楼下住着小周夫妇、孩子、岳父岳母一家五口,楼上住着张女士和丈夫及两个孩子,大女儿十几岁,小儿子四五岁。
小周称,楼上噪音不断,有人拖桌椅,有人跑步跳绳,有时深夜,有时清晨,他实在忍受不了,联系了楼上、物业管理小区,还报了警,楼上的张女士也很委屈,称孩子生性好动,一家人生活正常……多次尝试沟通,均无成效。
小周一家实在忍受不了,就搬出去租房住了。但他实在忍受不了,就在网上买了一台“楼宇震动器”,用手机远程操控。
这下轮到张女士一家人焦躁起来,大人小孩都睡不好,于是就报了警。
民警告诉小周,这是违法行为,小周赶紧向民警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警方发现,小周和张女士都不是无理取闹的人,两人都是心怀芥蒂,不愿就范。后来,在警方的调解下,张女士和小周互相诚恳道歉,并达成和解。张女士承诺会尽量注意安全,每天晚上11点后和早上7点前不发出任何噪音。小周表示会主动拆除并扔掉震动装置。但因故意制造噪音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小周仍依法受到行政警告处分。
随后小周搬回了自己的家,此后双方相处一直很好,警方没有接到双方的报案。
警方随后发现,小周与张女士其实是同一集团(不同子公司)的同事,直到发生矛盾时,两人才意识到这一关系。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可以避免矛盾升级,而不是先报案或者报警呢?
2006年6月28日,快报头版刊登了一篇报道《女儿高考成绩优异,妈妈给楼下邻居写信》。我觉得,楼上易女士的做法非常明智。
易女士的女儿三个月后就要参加高考了,她每天都学习到很晚,而楼下的男生总是在晚上大声放音乐。易女士先找到楼下的男生说:“真的很抱歉,你能把音量调小一点吗?”男生也说了声对不起,回到自己的房间把音乐关掉了。可过了一会儿,“咚咚咚”的鼓点又响了起来。这次易女士没有立刻下楼,而是去商场买了一副耳机,拿到了楼下的男生手里。男生不肯拿,还不停地向易女士道歉。从此以后,脑脑就安静地学习到深夜。那一年,脑脑高考考了639分(后来考上了浙江大学)。易女士买了鲜花,写了一封感谢信送到了楼下。邻居听说脑脑考试考得好,也很高兴,把花塞回易女士的手里以表祝贺,从此两家的关系更加融洽了。
当时记者询问易女士,为何要感谢对方维护了自己的权利?
易女士说,如果站在自己角度想,安静是一种权利,但站在邻居角度想,享受音乐也是他们正当的权利,如果我要剥夺他们的权利,他们接受了,难道他们不应该感恩吗?
我觉得有时候,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可能比为自己争取权利能产生更好的效果,大多数邻居都不是无理取闹的人,心存善念、真诚沟通、主动为他人着想,最大的受益者其实是自己。
如果您对陈女士的烦恼有什么好的建议或者想法,或者您有和谐处理邻里矛盾的故事和经验,欢迎留言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