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客户,您好!我们是北京一家专注互联网技术服务公司,可以提供收录效果好,文章排名好的网站进行发文,发得多,各种关键词排名就多,流量越多越稳定,如果您有需要欢迎您前来资讯!可以随意添加图文和视频广告,助您的企业或者项目服务实现推广效果!如需合作欢迎请加微信
现将“学葵书臣”设为“星级★”
从此我们在学习的路上不再失去联系了!
↓星星设置操作指南↓
// 学奎坤说
2024年1月,北航召开第十届学位评定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经会议审议,同意撤销土木工程、水利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
消息一出,一些原本对土木工程未来发展持悲观态度的人士再度被一层阴霾笼罩。
早在2023年10月,在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院120周年之际,深耕土木工程领域数十年的周福林院士就谈到,常年热门的土木工程,如今却被列为最冷门专业,仿佛一下子成了“夕阳”专业。
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曾是我国的热门专业,是报考人数最多的专业之一。然而,随着我国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进入“黄金时代”,蓬勃发展的互联网行业吸引了大批学生。“重IT轻土木”的现象也在我国年轻人中出现。
土木工程曾经的“黄金时代”似乎正在走向终结。
#1
辉煌已逝,难道已成“天坑”?
土木工程专业的“冷遇”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该专业在考生心目中的“没落”。
2023年,北京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大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四川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等名校国家特长项目均已进入云南第二轮志愿招募,理科生通过国家特长项目资格审查后,485分以上即可报考。广东省内广州大学的备案情况显示,土木工程组最低分数线仅为453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兰州大学、山东大学等985高校土木工程国家特长项目也已进入高考大省河南的志愿招募,但招不到足够的生源,不少考生宁愿不服从调整也不愿报考。
*广州大学2023年广东省招生情况(来源:广州大学本科招生网)
2020年起,清华大学不再一次性招收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只招收早期批次和贫困批次学生,且早期批次学生不能转专业。上海大学等高校纷纷减少土木工程专业招生名额,集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学校甚至取消了土木工程本科专业……
一时之间,土木工程专业仿佛进入了寒冬,“毕业失业”的担忧也让考生在填报志愿时“望而却步”。年轻帅气的土木工程毕业生,干了两个月土木工程就变身中年大叔;堂兄被转学到中南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亲戚在网上发帖询问要不要回去复读;土木工程本科生考研文科、经科、理科并不稀奇……不少网友将土木工程列为“新坑”专业,“劝退”视频层出不穷。
#2
新时代,新工程
然而随着“新工科”建设的推进,很多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仿佛获得了重生。
“新工科”建设是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举措。所谓“新工科”就是理科、人文、工科的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型、综合型人才,将技术与经济、社会、管理紧密结合,发挥科技和产业的引领作用。与老工科相比,新工科更强调学科的实用性、交叉性和综合性,尤其注重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电子控制、软件设计等新技术与传统工业技术的紧密结合,在注重新兴产业建设的同时,对传统工科专业进行升级改造。
在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也迎来了转型升级!
智慧建造,新出路
针对网友对土木工程的“唱衰”,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一位研究员表示,在人们的传统认知中,土木工程一般被认为处于科研食物链的最底端。然而,“在做科研的时候,我们深深感受到土木工程并不处于最底端,它为人工智能的应用提供了丰富的场景。”
相比于传统观念中土木工程就是“盖房子”,重庆大学的土木工程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已经非常紧密。2017年,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钢结构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周绪红在重庆大学组建了涵盖土木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数学和统计学等学科的研究团队,在全国率先开展建筑智能化建造理论与技术研究,涵盖智能生产、智能检测、智能管控等多个领域。
智能化时代是各行各业都面临的时代,在“智能化+土木工程”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智能建造,是人工智能与施工需求深度融合的施工方式,将为土木工程专业寻求转型升级和新的发展机遇提供更多可能,紧跟新工科建设步伐。
目前,已有一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加入智能建造的探索。2017年,同济大学率先获得开设智能建造专业的备案,依托同济土木工程专业的高平台优势,融合建筑学、机械工程、材料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管理等学科知识,顺应现代社会产业发展总体趋势,培养智能建造专业复合型人才。目前,全国已有百余所本科院校开设该专业。
此外,部分高校虽然没有开设智慧建造专业,但也尝试将智慧建造理念引入现有土木工程专业。如2020年初,上海大学土木工程系与管理学院联合申报并获批“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双学士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该项目考虑到建筑行业转型升级需求,引入智慧建造理念,邀请机电与自动化学院施工机器人团队参与项目建设。通过改造传统课程、开发新课程,土木、管理、机械工程三个学科的教师共同构建了双学士项目新课程体系。
“土木+N”,开启无限可能
在行业发展的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位居全国第一的同济大学也面临危机。对此,同济大学开始对其旗舰专业土木工程进行改革,积极探索专业的多种可能性,助力新工科视角下的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同济大学根据土木工程专业未来发展的人才需求、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兴趣,制定了“土木工程+N”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供学生选择,方案包括通识课程和专业基础课,后期提供7个模块供选修,涵盖建筑工程、地下建筑工程、岩土工程、桥梁工程、道路工程、轨道交通工程、工程灾害防治与风险评估等领域,实现专业范围内的个性化。
同时,与数学科学学院联合开设“数理强化班”,与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联合开设“力学实验班”,与创新创业学院联合开设“创新创业班”,学生前两年在相关院系学习后,将转回土木工程学院,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与法学院联合开设“土木-法学”复合型人才实验班,在不增加学制的情况下,将土木与法学的知识点和实践学分进行精心凝练、深度融合,为跨学院、跨学科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在此基础上,同济大学于2019年推出了“主修专业+微主修辅修辅修”的先进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完整的“土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土木工程+N”(来源: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官网)
同济大学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契合了新工科背景下复合型、综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职业选择和指导,杜绝了人才断层,也更好地适应了未来土木工程项目需要,包括设计、施工、管理、投资开发、金融保险、法律实务等综合性工作。
未来土木工程仍有很大创新空间
周福林院士认为,土木工程有很大的创新空间,“新材料、新技术一旦问世,就能立刻形成创新”。这也意味着,在“新工科”的背景下,土木工程并没有走到“路的尽头”,而是通过不断创新、与时俱进,获得更大的机遇和可能,一次次迎来自身发展的新“朝阳”。
2017年2月《复旦共识》将“新工科”带入公众视野,随后的“津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引领新工科建设在全国广泛实践。
新工科建设将进一步促进包括土木工程在内的高校专业改革发展。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变化,新工科将不断更新领域内容和专业领域以适应新需求的出现。同时,新工科将与其他学科进一步融合、跨界发展,形成新的学科体系和专业领域。未来,新工科建设将引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工程人才。
“万物生机盎然,天人合一,日新月异。”我们相信,随着积极响应新工科建设,以新理念、新要求、新办法推动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加速推进,让无数像土木工程一样的专业永远沐浴在旭日东升的光辉中。
来源:软科公众号及网络
学葵图书为本站编辑整理官方网站,转载请注明完整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内容、版权或其他事宜有争议,请及时告知,本平台核实后将在24小时内删除留言,且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学奎君送你大礼
《2024年第二学期开学试卷》
扫描二维码
添加学葵助手
添加成功后
向助手发送关键字“测试”
无需转发,即可免费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