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搜索下拉框★64xl.com最专业的下拉平台,360搜索手机下拉

2024-08-18
来源:网络整理

    

下拉神器是一款专业的下拉词平台,提供各种下拉功能:百度下拉丶360搜索下拉丶必应搜索下拉丶哔哩哔哩下拉丶抖音下拉等等,里面还有批量做词教程技术,可以一次性做10-50个词,省心高效!批量做词,批量出词,可以实现霸屏效果   

有的客户想删除下拉,但是百度不受理,就可以使用批量做词霸屏技术,实现把那些负面信息顶下去,顶掉的效果=删除效果!欢迎您前来使用!新手不懂使用,请多看2遍视频教程哦!下拉神器100%有效果的!   

给大家看一个下拉神器介绍的视频,看完后,点击下面的按钮进入”下拉神器“     

欢迎使用下拉神器,下拉行业老品牌,如果下拉神器都不好使,整个行业其他平台一样不好使,但是大家一定要多学习多看教程,先学会做词出词的技巧!

    


   


   


下一篇文章内容预览:


   

摘自《好奇心日报》

豆瓣的《父母都是祸害》

除了豆瓣,我们很难找到像“父母是祸害”这样长期存在的社区群组,目前其会员数已超过10万。

这是2008年由豆瓣用户创建的反思亲子关系的小组。群员们思考的问题是:如何面对父母的无理要求?如何定义父母用“我们这样做都是为了你好”的逻辑来解释一切?如何在以后的生活中避免父母犯下的错误?而正如小组介绍所说,“在尊重和遵守社会公德的前提下,抵制颓废、无知、无理的父母的束缚和伤害。”

当然,这种关于家庭教育和传统文化的讨论,一开始就被指责为“叛逆”,要理解这种“叛逆”,需要豆瓣这样的环境。

豆瓣用户主要为白领和大学生,年龄多在18-29岁之间,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他们大多最初被豆瓣吸引是因为它是一个分享书籍、电影和音乐体验的平台,看书时难免会产生疑问。

“所有父母都是有害的”的成立,源于一本书。2007年,书籍翻译家张昆翻译出版了英国作家尼克·霍恩比的《自杀俱乐部》。“所有父母都是有害的”就是书中的一句话。群主“左轮手枪”看到这句话,就用它作为群名,并邀请张昆担任管理员。她一口答应,发现群里发生的事情,不是随便的抱怨,而是很严重的问题。“传统观念里没有批判性的东西,这是一个巨大的漏洞。”

要理解这种在其他社区可能被视为“叛逆”的行为,就必须理解对“听话”一词的态度。“当你的语言库里有不同的语言时,你的思想会受到影响。”张昆说。在英文中,“听话”不是一个好词,是服从而不是思考的意思,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却被推崇。豆瓣社区所依赖的“书籍、电影和音乐”让人们看到了不同的语言库,以及背离传统的可能性。

简单来说,它依托的是文艺,这是豆瓣最常见的标签。豆瓣成立于2005年,最早进来的是那些喜欢看书看电影,戴着耳机循环播放音乐的文艺青年,他们习惯于对文学作品进行标记或撰写评论。从这个基础延伸出来,就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其他功能和其他群体,他们可以在这里做在其他地方可以做的事情,比如吃喝玩乐、租房或做生意。“你是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豆瓣。”但无法回避的,是一开始就确定的气质:文艺青年。

在豆瓣上寻找约会对象时,真实的人的照片并不重要。

但有共同的利益

如果你半夜寂寞想找个人聊聊天,打开豆瓣和陌陌的方式不一样。打开后者,你首先会看到附近都有谁,可以看到对方的照片、工作单位、居住地,可以通过玩《炸弹斗地主》来认识他们,也可以点进“冬至”、“圣诞祝福”、“结婚”等话题来开启对话。

在豆瓣上,当你点开一个人的主页,通常看到的不是真实的照片,而是页面第一栏写的“共同爱好”,比如书籍、电影、音乐,以及这个人写过什么日记、评论,加入了什么群、小网站,收藏了什么东西。豆瓣强调共同爱好,尤其是文学、艺术方面的兴趣。两个人相爱360搜索下拉框★64xl.com最专业的下拉平台,360搜索手机下拉,并不是一般认为的“条件好”,在豆瓣上,更有可能是因为“原来你也喜欢特吕弗”。

点击其他人的页面,可以在左侧看到“共同爱好”。

这也是为什么相亲、约炮等词语在其他交友网站上的含义与豆瓣上不同。虽然这种文化在豆瓣上刚开始流行时,人们觉得“豆瓣变了”。

比如“北京吃喝玩乐群”因为一篇《中国互联网十大交友网站》的文章而出名,文章把这个群列为十大交友网站之首,并对其介绍道:“加入豆瓣吃喝玩乐群,小心被坑!”

这个群是豆瓣上线的同一年,由豆瓣用户“青峰”创建的,这也是它能吸引更多会员的原因。会员多了,群里就会经常组织聚餐。原本的目的是推荐北京好玩好吃的地方。后来有一天,一个空姐在这个群里发消息说“我饿了,晚上想吃点东西”,群里就有人去找她了。这件事被写成一篇文章发到豆瓣上,“正式出名了,大家都知道这里有漂亮女孩,就来交朋友了”。之后,这个群被戏称为豆瓣最大的“约炮群”。

“这个群里的人大多在北京,所以交友成功率高。另外,豆瓣的用户群基本都是有文学品味的年轻男女,他们容易产生感情,就会发生一些故事。”团队负责人“青峰”认为,图书、电影、音乐等带有浓厚“文学”特征的产品功能,是这个群和其他豆瓣群的基础,豆瓣类似的变革,也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

据他观察,在BBS时代,大部分BBS都无人支持,“人也就那么几年空闲时间”,所以人一走,BBS就冷清了。但豆瓣有维持群规模的基础,“吃喝群里的人换得很快,两年换一批,肯定有人想学习,就招一批闲人。”

除了“吃喝群”,团队成员还建立了上百个相关微信群,大多按照区域划分,有的群有二三十人,最大的有四五百人。团队成员基本每周至少聚会一次。年初九周年时,他们举办了一场五百多人的聚会。团队负责人“青峰”也围绕这个群,开启了自己的创业项目“说”,用问答、视频等方式建立交友平台。

移民潮过后,这里依然是文艺青年聚居地

如果你告诉别人“我是一个典型的豆瓣用户”,他们脑子里会浮现出这样的想法:哦,你喜欢读书,你对艺术和设计感兴趣,你的男朋友或女朋友可能是在豆瓣上认识的,你可能有一把吉他,你喜欢左小左、陈其真,或者你喜欢摇滚音乐,你可能拥有一个复古的物品,有戏剧或法国艺术电影节的时候他们应该会记得邀请你,在你生日的时候他们一定会送你一个LOMO相机。

下拉词排名_下拉词自助平台_下拉词代做

不管豆瓣怎么变化,“豆瓣”已经成为一个有固定含义的形容词。

《上海人物》作者江庆功与这个形容词很接近。他在网络上只有这一个活动场所,是2007年注册的,到现在还在用。“最大的原因是因为有纸质书,有爱读书的朋友。”他自称是个文艺中年人。

蒋庆功(老蒋)在豆瓣相册里也有他的工作记录

2006年注册豆瓣的张悦,是比较典型的用户。她喜欢写作、翻译书籍,为媒体写书评、影评,加入过大卫·鲍伊、张国荣等粉丝群,也习惯在豆瓣上记录看完电影后的感受,以便写作时参考。她在豆瓣上结识了很多朋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些工作关系。平时她会参加一些文艺活动,如果遇到可以聊得来的人,她就会向对方要豆瓣账号,并继续在这个社区上保持联系。

这是豆瓣从产品定位和形态开始就培养的用户角色。豆瓣创始人兼CEO杨波最初想做的是“读书社”,一个跟自助游相关的网站,后来他意识到读书是一个更广阔的领域。豆瓣最初在学术文化杂志《读书》以及《万象》《南方周末》上连续投放了五次广告,介绍说在这个社区里,人们可以“收藏、推荐、评价、发表书评,以书结交朋友”。

变化正在发生。社区越来越大,不同身份、不同爱好的人加入进来。2010年,豆瓣注册人数达到3000万人,是成立以来用户增长最多的一年。吸引更多人注册的理由,也逐渐从“我好有艺术细胞,应该去看看”变成了“这里好像人挺多,应该去看看”。

这一批移民构成了豆瓣的第二代。

原本意志坚定的豆瓣用户也感受到了不安,因此当豆瓣将经过确认后颇为时髦的“邻居”功能改为一般社交网络上更常用的“关注”功能时,引发了抗议。“我的网站已经变成了一个投诉中心,意见空前激烈。一个拥有4000万用户的网站,任何一点小改动都会有成千上万的意见,但因为好友变更导致数十名用户退出自杀,还是让豆瓣团队感到意外。”豆瓣创始人阿北在功能更新两周后发表的《还我好友:关于好友的9个问题》一文中如是说。

在越来越多人的眼中,豆瓣的语言不再只是纳博科夫、莱昂纳德·科恩、岩井俊二,还有租房、搬家、相亲、重口味、冷笑话。

杨波认为,“读书”是一个很广阔的领域,因为涉及很多兴趣爱好。加上电影、音乐之后,可以延伸到拥有几万到几十万会员的“哲学家”、“我爱心理学”,甚至“豆瓣菜谱”。不过,既然“书籍、电影、音乐”的基调已经定格,那么无论一波移民潮带来什么样的人,其实都是在已经建立起来的“文艺青年”文化的基础上进行自我调整。

豆瓣目前粉丝最多的用户“福根儿”是一位豆瓣二代,以图片收藏丰富而著称,在他目前创建的1914个相册中,有重口味的搞笑相册,比如《如果大叔爱上刘海》,里面很多男演员都被PS成了刘海,也有清新治愈的相册,比如《陈绮贞》。他们没那么“豆瓣化”,但依然懂得谈文艺,只是方式不同而已。

豆瓣越来越受欢迎,接受度越来越高,人气越来越旺。2011年,就读于北大历史系的白小齐写了一篇豆瓣日记,题为《重口味历史:鸡奸、男扮女装、烧香治病的故事》。内容是他在翻阅史料时发现的有趣故事,堪称历史科普。这篇文章被同为豆瓣用户的北大胡旭东转发下拉词自助平台,粉丝大幅增加。

如今,大家逛豆瓣,最常见的就是豆瓣影评。通俗的影评正是豆瓣现在的风格特征:热爱文学,更热爱搞笑式的文学。在这个社区里下拉词自助平台,大家不喜欢“场面安排”之类的严谨影评,而是更喜欢“借题发挥”。

豆瓣网名“半生子”的马建,就是帮助人们养成“看完电影就掏出手机刷豆瓣”习惯的影评人之一。他在豆瓣上的文章,最初都是以一个叫“赵根达”的人为主角,讲述自己对电影的理解,比如《宿醉》的评论、《不靠谱少年赵根达的宿醉故事》、《七年之痒》的评论、《少校赵根达的邓主任的七年之痒》……

像《七年之痒》这样的经典电影也有非常“不严肃”的评论

2009年是中国电影市场真正开始繁荣的一年,此后网络视频为人们提供了充足的观影机会,电影也成为人们最容易想到的休闲方式。然而,观众对电影的理解总是需要一个全面普及的过程。豆瓣影评和写手们的通俗化、娱乐化手法正符合了这一要求。

不过,最初吸引马建的还是豆瓣的风格。他以前经常泡论坛,豆瓣出来后,他和欧巴、麦子等影评圈的朋友一起搬到了这里。“论坛本身界面太丑了,环境也很糟糕,豆瓣简洁的设计确实让人耳目一新,这也是大家的共同感受。”

“我抽烟,我喝酒,但我是个好女孩。”

豆瓣的第二代用户还包括一位搬家工姜先生。他创建了“北京租房(非中介)”群,目前已有5万多名成员。此前,他在清华水木社区发帖帮助搬家,一位在那里找到他的北大学生将他推荐给豆瓣。“他说豆瓣人比较靠谱,比较文艺,思维比较简单,所以他可以做得很好。”

之所以不在赶集网、58同城找生意,是因为豆瓣上的人看起来更“靠谱”。关注租房群的人,可能也会标注想看《环球史话》、喜欢《天使爱美丽》。“江师傅”可以在这里接单,关注豆瓣作者、译者,关注陈奕迅,还有“紫薯青春免费装修”等装修线上活动,风格简约、清爽、年轻。这是在其他租房网站上看不到的信息,而这,就是江师傅看到的。

下拉词自助平台_下拉词排名_下拉词代做

“我抽烟,我喝酒,我有纹身,但我知道我是个好女孩。”一张广为流传的“中国互联网社交网络阵营九宫格”图片描述了豆瓣的特色,并用“混乱的善良”来概括。艺术在这里成为一种秩序,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在其他社区难以理解的事情在这里发生。

广为流传的《中国互联网社交阵营九宫格》

而“乱”是因为文艺。文艺有“好”的一面,比如古典音乐;也有“坏”的一面,比如摇滚乐;也有“乱”的一面,比如他们更容易接受“勾搭”的做法,会给人一种“睡了八个男朋友,怎么还能吵成这样”的感觉;也有“叛逆”的一面,比如“父母都是坏人”一族。

“善良”也是因为文艺,这些坏的、乱的、叛逆的东西,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邪恶,只是这些用户经常接触的东西,让她们对更多的东西有了包容,所以还是“乖乖女”的。

不过,有人是来这里制造这份“乱象”的,也有人看到这份“乱象”后就离开了。有人觉得这里因为多次改版而变了,有人觉得这里的整体风格已经不适合自己了。还有人就是《青峰》里说的“只有几年自由时间”的人。有一段时间,豆瓣是他们了解世界的方式,但他们的时间会分配给更多其他的事情。

2007年加入豆瓣、受到关注度比别人高的纽约工程师穆遥觉得,“豆瓣最近变成了一个斗争的场所,身边的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讨论一些人。我使用豆瓣的时候,豆瓣还没有这么浓重的‘阶级性’,分化明显,一触即发。”同时,他觉得豆瓣并不是一个讨论公共事件的好地方,不能有效促进信息交流,后来逐渐成了自己的“后院”。“只要不是太长太短的想法,我都可以随便说,所以不太在乎后果。”这也是如今一些不常活跃的老用户的选择。

白小齐现在很少上豆瓣,但这是他最信赖的地方。2011年至2013年,豆瓣早已成为他吃喝玩乐、租房、约会、聊八卦的地方,但依然满足了他对历史和学术的兴趣。他会主动向其他用户发送豆瓣消息,约他们见面,其中一位就是他目前创业项目“核桃”的合伙人。“核桃”有着豆瓣的气质,线下活动主要是在各个城市组织网友见面分享,同时每晚举办不同主题的线上分享会“小齐书店”。 “创业初期,基本上所有流量都是通过豆瓣引流的,北京有3000多个关注我,上海有2000多个关注我。这样,通过豆瓣很容易在当地发起活动。现在我们很多核心会员都是从豆瓣来的,这也是一种转移、交替、新陈代谢。”

四个问题看懂豆瓣

豆瓣可以用来做什么?

读书写作、看电影听音乐、整理信息、做生意、约会搭讪、讨论学术……具体来说,你应该听听豆瓣网友是怎么说的:

@:国内的哲学论坛“哲学合作社”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辉煌过往的论坛,曾经发布的文章质量非常高,论坛的很多成员如今都是业界佼佼者,豆瓣上的很多哲学圈也是通过这个论坛相识,然后搬到豆瓣来的。

我觉得豆瓣的二次元好友对我来说主要不是信息渠道,而是同人圈的情感寄托。其实我们之间也不是很熟,但聊聊二次元话题还是很舒服的——现实生活中的同人圈密度实在是太低了。信息大多是看每一季的PV和搜索wiki。豆瓣上有人会组织每年的评选,前几年都是私下组织,这几年好像开始用豆瓣的新功能来组织了。

@Aqua Yun:有段时间,我有一些文章不想在别的地方发表,就去豆瓣发了。我觉得没人感兴趣,但是免费。也有一段时间,我疯狂地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主要是作家。

@小法:因为我要去英国留学,所以关注了一些留学群。关注群是因为想了解这方面的信息,所以就用关键词搜索。我把豆瓣更多的当作自己寻找信息的渠道和方式,而不是一个社交软件。

@苗酱:之前在网易上发布并广为流传的LGBT纪录片《从黑夜到白天》在豆瓣上反响平平,这个平台并不适合传播。我写了《两个摩羯的一年》(他和女友拍纪录片的私人日记),有人关注我。

@白鹇:我们主要聊学术方面的事情,加了豆瓣之后,除了看看对方在看什么书,也会聊一些话题。但如果想深入交流,我们会加微信或者见面聊。

那么如何才能在豆瓣上爆红呢?

每个职业都有特长,每个团队都有优势,每个说笑话的人都是高手,库存有保证。

1)豆瓣上只有发鸡汤、吵架、煽情评论的人才能爆红,这是偏见。豆瓣红人、热帖也包括严肃题材,任何方面只要研究透,坚持发表意见就够了。2)豆瓣上很多人数多的群都是比较早的群,比如“文艺青年装逼俱乐部”、“我们爱说冷笑话”。3)得票高的影评一般都是激烈的吐槽,是抓住一个点来发声的人。4)说到“盘点”,看福根儿的相册,评论、日记超过500条的用户,相当于一个数据库,更容易获得关注。

我怎样才能看起来像是豆瓣的常住居民?

必修项目:看完电影,一定要掏出口袋查一下豆瓣影评;说起周末去哪儿玩,第一件事就是查一下“豆瓣城”;时不时能说几句“刚刚一起吃饭的那个人,我好像在豆瓣上关注了他”,“哎呀,有时候真怀念好邻居的时代”,“以后咱们就用豆瓣联系吧”;认识以下名词:阿贝、阿尔法城、九点钟、富格纳、吃喝组、月亮组……

下拉词代做_下拉词自助平台_下拉词排名

豆瓣用户已浏览此照片

进阶项:登录时必须有人提醒,或保持抖音账号状态在(1)及以上;必须拥有书籍、电影、音乐各至少100部;必须在豆瓣上租过房,并在豆瓣上找到室友;必须活跃于“总觉得自己是个白痴”“文艺青年装逼俱乐部”“买书如山看书如画线”等热门群组;走出电影院,拿出手机,对身边的人说:“等一下,我先写个小评论。”

可选事项:对话中提到的名字可能是岩井俊二、特吕弗、马尔克斯、宋冬野、莱昂纳德·科恩;去过或者向往西藏、鼓浪屿、巴黎等城市;有一本静物相册……又或者,看到有人炒菜用豆瓣酱,你什么也不说,只是神秘一笑。

那么,豆瓣上都有哪些人呢?

根据尼尔森()2015年9月对豆瓣用户的调查结果显示,豆瓣用户以白领、大学生为主;年龄大多在18-29岁之间;80%以上拥有本科以上学历,其中22%拥有硕士以上学历;大部分位于一二线城市;超过20%的用户收入在1万元以上。他们有精神追求,热爱生活,有主见,愿意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对生活品质有一定要求。

豆瓣中华文化习俗方言词典

抖音

豆友,又称“私信”,意为豆瓣网内部消息。用户收到内部消息时,显示为“豆友”,已成为豆瓣最显著的标志。如果你给别人发了豆友,请他回复,请说:“是豆友,别辜负了它。”豆瓣用户对豆友的深厚感情,体现在2014年5月17日,豆瓣将“豆友”一词改为“私信”。此事当天引起豆瓣用户的强烈反对,共有9866人参加了“还我豆友”的线上活动。两天后,阿北发表了《继续“豆友”》一文,写道:“‘豆友’改名为‘私信’,是充满诚意的理性决定,但以我为首的理工男们显然低估了‘豆友’在众多用户心中的情感价值,沟通不尽如人意。对这两天给大家带来的折腾和伤害,深表歉意。”时隔两天多,豆友归来。不过,豆瓣App里已经没有“豆友”这个功能了,而是“圈子”栏里的“聊天”。

豆瓣“还我豆邮”线上活动中用户@上传的图片

电梯

豆瓣帖子专用术语。如果你在豆瓣发了一篇帖子,评论足够多,那么为了到达某一页评论,你需要一直往下拉到最底下,然后点击页码,到达你想去的页面。但这样比较麻烦,所以帖子末尾会附上一个“电梯”,就是某个页面的链接,用户直接点击这个链接就可以到达某个页面。豆瓣的一些热门帖子会有几千条回复,所以电梯是必要的。同时,主播附上电梯,表示自己在照顾帖子。这种“直播”状态是吸引大家积极回复帖子的原因之一。

直播

滕华涛导演的电影《爱情不是盲目的》原本是豆瓣上的一个直播帖。直播就是发一个帖子讲一个故事,然后有人来看,于是就继续讲这个故事。好的就像《爱情不是盲目的》原帖,名叫大丽花的包晶晶发的帖子《小说还是攻略》。她先是在“我们是花粉”群里发了一篇日记,结尾是“我刚刚迎来了无爱的一天”。之后,当着来看直播的人的面,继续讲了33天的故事。这篇帖子获得了5953次推荐,6071次点赞,62次“电梯”翻页。

已注销

意思是已注销的用户。由于豆瓣成立时间久远,改版多次,社区庞大,用户来来去去,一拨又一拨。当你注销账号时,你的用户名会显示为“已注销”,但你发的文章和照片还是会保留下来。所以,在豆瓣上注销是很常见的,就像你看书看报时经常看到某个名人的名字“匿名”一样。当然,你的一些朋友和邻居也特意把自己命名为“已注销”。

我们代表月亮消灭恶意音乐家

这是豆瓣上的一个摇滚群,简称“月亮群”,群里会有人晒乐队动态,群员中不乏音乐界人士。另外值得一提的还有参与人数最多的“总感觉自己是个傻逼”群和咆哮风格出自的“荆涛咆哮群!!!!!!!!!”群规很简单,说话的时候加很多感叹号就行了!!!!!!

呼鲁逊

它存在于豆瓣上,并流行于豆瓣上。也是豆瓣传统文艺清新风格的对立面。2009年开始崛起。“葫芦屯”系列的群体有农金属合作社、壮汉黄晓明、蓝翔校友会、“带个朋友环游世界”等。与之格格不入的类型有陈启珍、苏打绿、LOMO之类。《留一只手》在豆瓣葫芦屯文化兴盛之时成名,后来在微博上被称为“留一只手”。

《好奇人类学·社区系列》下一期预告:【】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