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媒体人葛佳在微信上发表的文章:标题:虎嗅其实是这样的
我第一次和第二次见到李敏的时候,我叫她李总,她让我叫她李敏,我就叫她李敏。但她叫我葛老师,我也没让她改名字,这给了她以后用老师这个词侮辱我的小借口。以后陌生人来访,30岁以下的请叫我大叔,30岁以上的请叫我葛总。开个玩笑而已。
在媒体行业不景气的时候,虎嗅出现了,上线没几天就被收录到“小鲜”栏目,没几天百度新闻里就到处都是虎嗅的链接,没几天就拿了“新人奖”,太光荣了。一开始我还挺喜欢虎嗅的,毕竟它的形式和风格有些创新,极力主张犀利的风格,也对我写的质疑阿里巴巴的文章很感兴趣,为什么不喜欢呢?
我很佩服李敏,虎嗅上有我的一篇稿子,原标题是《阿里巴巴调整架构淡化淘宝》,稿子交给李敏后,第二天的标题是《淘宝没了,为什么......》这个标题不知道增加了多少访问量,但我想李敏对此很满意,分享量几百,回复量无数。我愿意把这篇文章90%的功劳归功于李敏,我写的不好,但标题不错。
但时间久了,问题也来了。虎秀对阿里巴巴文章的喜好也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一段时间后,虎秀和阿里巴巴成了好朋友,他们不再在我的博客上收集质疑阿里巴巴的文章,反而是大量阿里巴巴的软文。我当时还挺开明的,觉得阿里巴巴要投资虎秀,虎秀有大赞助商对虎秀有好处,就不去凑热闹了。
有的网站收到我质疑阿里巴巴的文章后,过一会儿就来打招呼,说“兄弟,阿里巴巴公关部来协调了。”我说“兄弟,你去跟他们说,争取能有个好价钱。”我觉得这根本不是什么大问题,新闻媒体要生存下去,现在的环境这么差,你不可能因为价值观而要求别人跟你站在同一阵线。质疑阿里巴巴是我自己在战斗,我愿意做那个可笑的堂吉诃德,但绝对没有理由让别人陪你一起向风车进军。
即便我离开之后,我还是希望虎嗅能越来越好。李敏在传统媒体上多少有点名气,我希望她能把这个地位转移到互联网上。但观察了很久,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关于虎嗅的负面文章太多了,几乎每个知名企业都被它骚扰过。最著名的一次是盛大文学的侯小强向虎嗅开火,之后还有虎嗅和新浪微博的大战,都很精彩。有一次我看到虎嗅整个页面都是对苏宁的负面评论,但苏宁置之不理;还有一次是在密集批评携程;还有一次,有匿名人士发表关于即搜即得邓亚萍的负面文章。这样的事情屡屡发生,我在这里积累了不少企业的投诉和牢骚。
经过多方调查和反复核实,我发现了虎嗅的商业秘密。虎嗅相当于一个被包装起来的明星,明星本身很少接触钱,都是他们的经纪人去收钱。虎嗅黑了公司之后,它的经纪人很快就会来要钱,有的公司给,有的公司不给。但这种事情干多了就会留下痕迹,这是业内人士心知肚明的事情。虎嗅网没必要在这个问题上狡辩,免得我曝光更多证据,揪出你们背后的人。
虎嗅一年来干的事,基本都和两件事有关,一是赚公关费、年费,二是找投资。一方面它要钱,一方面它要维护形象,让投资人觉得它前景很大,怎么平衡呢?既是荡妇,又是圣人。虎嗅忙着收钱,却要唱高调,反对软文,反对公关等等,连记者可怜的差旅费都被他们盯上了。虎嗅编辑(无证)潘栾前天在朋友圈发了这样一条微信:技术圈账号联盟,名字末尾都一样,软文联盟,企业差旅费新渠道。这个我不评论,各位读者自己判断吧。潘栾,我记得我们经常开会见面,你没收差旅费吗?虎嗅网的广告价值,就那几个广告位,你用脚趾头就能算出来,根本养不活这么大的团队。它靠什么生存?像我大叔一样靠工资生存吗?
不要脸的事情接二连三发生。虎嗅投资数百万美元,努力一年把估值弄高,希望阿里接手。阿里不傻,一直不愿意接手,但你得先把工作做好。最近阿里巴巴的投资可能失败了。上周李敏第一次去3W咖啡店,大家都知道他干了什么。于是虎嗅夸赞微信批评阿里巴巴的文章越来越多,借机批评可怜的新浪微博。不要脸不是这样的,就算要认干爹,也不能退后一步。阿里巴巴是我这种理想主义者的猎物,请虎嗅把你的臭手拿开。
虎嗅的崛起,无非是它的公关价值而非广告价值。两会时记者拍到李彦宏看虎嗅时,还捏造马化腾也到访过虎嗅,于是公关人蜂拥而至,百度新闻等资源也为其打开了便利之门。它不就是这样崛起的吗?身经百战,何必装清白?虎嗅网的经纪人在外面见投资人时,不就喜欢说一句话:别管虎嗅最后怎么样,保护费还能收。嚣张吧?互联网发展了20年,科技公司靠什么生存?理想和信念。在这种环境下,总会有你躲不开的敲诈勒索,但现在敲诈勒索已经开始走向民间,由传统媒体人来处理。反抗还是顺从,就看你自己了。
两年的时间,很多行业都会发生变化。媒体人纷纷转战互联网,带来了专业的纵深,也带去了很多传统媒体的颓废和没落。虎嗅网做的不是很专业,却聚拢了很多黑幕。传统媒体人进入新媒体的过程中,缺乏一个净化的过程和自我反省。在互联网上,要对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有清醒的认识,不要大意,就成了网络流氓,看似繁荣,其实很容易崩塌。
最后想对虎嗅网说几句话:老天在看着你们的所作所为,不是没有报应,只是时候未到。
以下为虎嗅CEO李敏在虎嗅网发表的文章:标题——虎嗅是什么样的?
好久没写文章了,不过这两天有位作者(我还是尊称他为老师)在朋友圈发文揭露批判我和虎嗅网,很多朋友都找我求证,到底是怎么回事,我觉得还是说一下吧。
本来,如果仅仅涉及我个人行为和性格的评判,我个人认为没必要回应——我甚至认为,当别人把一些真实发生过的事实(比如,我在一年前确实拜访过该作者,认识他;比如,我确实就他的文章和他交流过)用一种奇怪而武断的逻辑拼凑起来强加在我身上时,我没必要回应。因为对于任何人来说,世界都会对他或她有很多种看法和解读。当某种误解(我的想法)发生时,我只会和身边的人、我关心的人、我认为可以沟通的人沟通,没必要向全世界解释,也没必要对抗某种说法。
所以当这位作者发表第一篇文章,这更像是对我个人行为的“曝光”时,我本想一笑置之;即便他在文中说虎嗅是一个“软文平台”,我也没打算回应——这种说法只是偶尔存在,总不能每次都有这样的说法出来,就向别人解释虎嗅吧?
但作者在第二篇文章里继续用追溯的方式描述我和虎嗅网,我看了看,大概的逻辑是:我利用他,鼓励他写文章批评、诋毁某知名公司,然后和那家公司达成协议后,就不再和他打交道了。
如果我不回应这样的描述和定性,会直接影响很多不熟悉虎嗅网的作者和公司对虎嗅的看法——虎嗅真的是这样吗?
至于虎嗅是什么样的,如何看待作者、公关、公司,我在一年前的《致虎嗅的三类利益相关者》和《我们既不是X粉,也不是X黑粉》两篇文章中已经解释过了。那些原则、态度、价值观,到今天都没有变。
“道德”二字是模糊的,但原则是可以标示的。这里,我将《虎嗅如何对待作者与企业公关》两篇文章中的一些原则和立场进行归纳总结,并结合一年来的实践、经验和教训,做出一些补充:
1、我们评判文章是否发表的标准是:内容是否真实,逻辑和观点是否经得起专业检验,该话题在行业中是否确实重要;是否有为某个公司(人)夸大其词的倾向,同时故意嘲讽、恶意攻击该公司(人)的对手(如果有的话,我们不会发表);对于匿名文章,我们作为发布者是否掌握作者的信息甚至动机。
2、我们对所有公司的基本态度是一致的:我们既不是X的拥趸,也不是X的黑手。没有一家公司是完美的。媒体和自媒体的批评和鼓励是一个商业组织和商业社会不断进步的重要力量;但我们不欣赏脱离商业行业事实和逻辑的非理性判断。
3、尊重作者的独立判断,鼓励作者的独立判断,保护作者的独立判断。只要作者在虎秀平台上发表文章,如果虎秀受到公关压力,我们的做法是:①如果公司提出要求,在征得作者同意后,我们会把作者的联系方式给公司,让两者直接沟通;②如果作者不愿意面对公司,我们会把公司对文章的意见如实转达给作者,并给作者一些合理的建议,在作者同意后再对文章进行修改或删除。③我们绝不会鼓励或指使作者写所谓关于任何公司的“黑”文章,也绝不会未经作者同意或事先通知作者,在文章发表后单方面删除文章;我们不会与任何公司达成默契或交易,把任何作者列入“黑名单”。
4、目前虎嗅与公司的利益关系,除了线下活动上的合作(比如我们要对今年F&M创新节的主赞助商:百度表示最诚挚的感谢!),主要体现在虎嗅网站右侧的“赞助内容”区域,感兴趣的公司、机构欢迎发邮件咨询具体事宜,我们对金钱的热爱,一点也不掩饰。
以上原则和立场,接受虎嗅上一千多位发表过文章的作者、未来更多作者、读者、业界的监督,如有错误或不一致之处,我和我的团队愿意虚心接受批评。
一年来,虎嗅得到了外界、作者、读者、用户、客户等各界的大量关注、关心和支持。今天感恩节,我要特别向大家表示感谢。同时,我承认虎嗅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你们的意见和鼓励对我们来说非常宝贵,欢迎大家随时批评和提醒。
下个月12月22日,虎嗅F&M创新节(如题图)将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这将是虎嗅迄今为止最大的线下活动,所有虎嗅作者免费入场,期待大家齐聚一堂。虎嗅团队为这次活动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希望每个来参加的人都能找到一些有趣的东西,感受到新鲜的信息和灵感,认识一些值得互动的新朋友。
是的,少发朋友圈,多和朋友见面。:)
感恩节快乐!
一些观点:
从杨致远创建雅虎的那一刻起,互联网自由、开放、免费的运营模式就诞生了。但是,总要有人为支撑互联网公司运营的各种成本买单。从相当于几千亿的广告市场,分一杯羹是有可能的,但现在,能拿到大笔广告收入的公司,只有BAT、搜狐、新浪、360等大公司,其他小型互联网公司很难!但要如何生存下去呢?1.前段时间反盗版联盟打击过的百度模式——也就是一群小公司依附百度播放盗版视频,通过广告点击创造收益分成。2.游戏,我就不多说了,各种玩家花钱。3.会员VIP年费(比如黄、红、绿、钻石、迅雷会员等)。4.其他……呵呵(比如上面)
希望互联网多一些公平的平台,多一些公正,多一些中立有价值的文章,而不是一味抹黑、心软。至于谁对谁错,只有你自己去判断,但利益和生存的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只要我们能从这些角度去分析,谁对谁错就一目了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