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出身的演员为何眼神灵动、身段灵活?答案在这里

2024-08-22
来源:网络整理

正义寺剧场©图片来自网络

早年娱乐圈里戏曲和影视密不可分,很多演员都有演戏的经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仔细观察过,有戏曲出身的演员往往眼神比一般演员更加生动,身姿也相对比一般演员更加灵活,这是通过长年累月的唱念做打训练练就的基本功。

如今活跃在戏剧、影视圈的炙手可热的明星,很多都是戏曲界的,有的还曾是专业戏曲演员,拿过大奖。他们在业余戏曲圈的人气丝毫不亚于娱乐圈。这远不止是“处子之技”,还为他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为他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滋养和慰藉。

文/王一凡、赵文瀚

摘自国家大剧院2019年9月号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购买▲

·袁泉、王洛勇·

京剧表演机会

袁泉和王洛勇在国家大剧院制作的《简爱》中扮演一对恋人,他们的表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19年《简爱》首映十周年,票房依然很高。但很多人不知道,他们在舞台上的演技,全都归功于他们早年学过戏曲。

在大众眼中,袁泉一直保持着知性优雅的气质,随着电视剧《我的前半生》的热播,“重温”成为了袁泉最常见的标签,岁月的痕迹和人生的阅历让袁泉的美变得更有品味,更高级。

这种美感从何而来?这和袁泉特殊的学戏经历分不开,2018年,在综艺节目《朗读者》录制过程中,袁泉选择分享汤显祖的《牡丹亭·一梦》,以回忆自己在中国戏曲学院附中的七年求学岁月。

2019年7月30日 剧场演出《简·爱》 - 袁泉饰演简·爱 - 王洛勇饰演罗切斯特 ©摄影:王晓静

1989年,中国戏曲学院附中要为湖北省京剧院培养一批学生,老师们选中了还在读小学四年级的袁泉。在北京读书的几年里,袁泉和家人通过书信联系。七年间,不知不觉积累了近300封信。

学戏的过程异常艰辛。袁泉身材高挑,天生大长腿让人羡慕,但她在学戏过程中却遭遇重重挫折:别的孩子可以轻松做出动作,袁泉却不会。这让她苦恼不已,以至于她在给父母的信中写道:

“下周又要拉腿了,好怕啊,要是再把左腿打断就完蛋了,基本功还是老样子,一点长进都没有,怎么努力都够不着头,一点长进都没有,真是烦人,说不出的痛……”

那段时间,袁泉每天吃完晚饭后,都会去留言室看看有没有父母的来信,父母信函字里行间的爱与鼓励,帮助袁泉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光。

2012年9月2日 - 国家大剧院 - 中国国家大剧院话剧《活着》媒体展映 - 袁泉饰演家珍 ©摄影:高尚

到了报考大学的时候,袁泉毅然选择了中央戏剧学院,而不是中国戏曲学院。虽然两所学校只差两个字母,但袁泉从此走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据她后来介绍,她选择戏剧是因为心理上厌倦了京剧,厌倦了传统重复的教学方式。

看了徐帆演绎的话剧《阮玲玉》后,袁泉深受启发和感动,年轻的心渐渐翻滚起来。她说:“我需要演戏,需要有角色内心复杂的体验和表达。”

其实每门艺术都是相通的,京剧也有深刻的内心碰撞与表达,只是表达方式不同,后来袁泉能从井井有条的京剧轻松跳跃到生动传神的戏曲,除了她那张平静的脸,还有一颗热血跳动的心,也来自于早年学戏的滋养。

自1996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以来,袁泉尝试了话剧、影视剧、歌曲等不同艺术形式,获得了更多的自信和成功,但京剧培养出来的气质却始终如一。

被美国媒体誉为“百老汇百年奇迹”的王洛勇,1995年在《西贡小姐》中饰演女主角,成为第一位登上百老汇舞台的华人。

一开始,选角导演并没有把这位中国演员当回事,当王洛勇提出试镜皮条客的角色时,导演回答说:“皮条客就是主角。”当导演让演员从车上摔下来时,其他人都犹豫着不敢上前,但王洛勇凭借着自己的京剧功底,直接从车上跳了下来,让在场的所有人都大吃一惊。

后来他回忆道:“学过表演的人翻跟头可能都不如我。没想到我小时候学的技巧,竟然能用得上,甚至能‘弄死’很多人。所以这也让我彻底明白了,为什么自己能在百老汇上演。”

王洛勇出生于河南洛阳,11岁离家到湖北戏剧学院学习武术,短短五年便掌握了京剧唱念做打的基本功。17岁因热爱音乐,考入武汉音乐学院圆号专业。

1981年,王洛勇考入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四年后留校任教;1985年,王洛勇前往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戏剧学院深造,九年后终于在《西贡小姐》中饰演女主角。

五年严苛的戏曲训练让他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这让他在机会来临时轻松取胜。王洛勇曾经在媒体镜头前熟练地用英文朗诵《离京奏疏》,一开口就让人陶醉。他的台词功底之深厚可见一斑,而这全都得益于那些年专业的表演训练。

·何赛飞·

剧终不能忘怀

何赛飞曾在1986年的电影《红楼梦》中饰演妙玉,在电视剧《大宅门》中饰演敢爱敢恨的杨九红,也是20世纪80年代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五朵金花”之一。

何赛飞16岁那年,越剧电影《红楼梦》和《玉簪花》上映,何赛飞看完后经常回家学几段给父亲听。原本从事文化工作的父亲看她有很好的音乐天赋,就支持她去报考越剧团。

1982年,何赛飞考入浙江岱山越剧团,后调入浙江小百花越剧团,1984年因演出越剧《五女拜亲》而出名。

何赛飞从高中开始学越剧,算是圈子里的后来者,最开始学的是袁派(雪芬派),后来改学张派(云霞派)。我当时20出头,没什么经济来源,到上海跟云霞老师学戏,她让我吃住都在她家,待我如家人。

在恩师的指导下,何赛飞学习十分认真,演奏深受观众好评,她演唱的《天上掉下个林黛玉》、《梁祝》等歌曲深入人心,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1986年主演个人首部影片《红楼梦》后,何赛飞正式进入影视圈,1996年凭借影片《敌后武装》获第十九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配角奖,2001年凭借电视剧《大宅门》获第十九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配角奖,2002年荣获中央电视台美菱杯“观众最喜爱的十佳女演员奖”。

进入影视圈后,大多数人都以为她放弃了越剧。其实,何赛飞从未离开过戏曲界,她经常参加当地的慈善演出,培养下一代越剧张派艺术。何赛飞曾在采访中表示:

虽然这些年忙于拍戏,但我还是很在意舞台的。任何艺术流派创立都不容易,传承更是不易。张氏唱腔绝对是优秀的,但需要有人去学习和推广,需要有人去组织和运营。虽然我还会登台唱一些张氏风格的作品,但已经很久没有表演完整场演出了。我真的希望年轻人有能力把张氏艺术传承下去。

·戴春荣·

余少群宁采臣图片_余少群古装图片_余少群图片抖音

中国舞台上最美的卓文君

观众们可能因为电视剧《还珠格格》中“皇后”的演绎让人印象深刻而认识戴春荣,但却不知道,在此之前她还是一位秦腔表演艺术家。

1972年,年仅11岁的戴春荣开始在西安市文艺战士训练班学习秦腔表演,凭借与生俱来的表演天赋和后天的努力,她逐渐成为剧团的支柱。

在二十多年的秦腔演绎中,她塑造了数十个经典角色,其中卓文君一角被誉为“迄今为止中国舞台上最美的卓文君形象”。

1988年,戴春荣凭借《卓文君》荣获第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梅花香自苦寒来。戴春荣说:

学戏很辛苦,冬天最冷的日子、夏天最热的日子都要苦练。我11岁开始学戏,其实错过了最好的舞台。那时候身体已经有些僵硬,每天还要练琴,拉长肌肉……有一段时间我每天都想过放弃,但每天都想着今天要好好练琴,于是就坚持了下来。

从给前辈们当配角,到后来基本都是女主角;从17岁成为台柱,到剧院里挂满她的名字的演出牌子,戴春荣支持着每一场演出。

©图片来自网络

观众越喜欢她,戴春荣对自己的要求就越严格。排练孟丽君时,她每天坐在舞台边上,偷偷跟老师学。排练室空无一人的时候,要么清晨,要么深夜,戴春荣就会拿起靴子开始表演。人们东拉西扯,练习着每一个皱眉微笑,每一个动作姿势。

排练卓文君这个角色更是难上加难:“当时我就想把这个角色演好。这个戏排练了四年,演了一遍,改了一遍,又排练、演了一遍,又改了一遍。卓文君这个角色在我身上渐渐成型,有时候我在表演的时候,都分不清自己到底是谁,是戴春荣还是卓文君……”

排练时穿的褶子刚开始穿的时候是新的,但四年后已经破烂不堪、被汗水浸湿,进入演艺圈后的戴春荣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秦腔艺术,她将秦腔技巧巧妙地融入到影视剧的表演中,给饰演的每一个角色都增添了不一样的魅力。

·李勤·

差点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李勤是昆曲发源地苏州昆山人。或许是因为从小听惯了昆曲,学习昆曲的想法深深埋在了李勤的心里。14岁那年,李勤从家乡昆山来到上海,开始把唱昆曲当成自己终生的事业。

进入上海戏剧学院附中戏曲学校后,老师根据学生的形象和条件给他们分配角色,李勤专攻闺秀角色,昆曲《牡丹亭》上演时,这个“杜丽娘”年仅18岁。

没过多久,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到来了。李少红导演的选角团队看中了李沁,想让她在新版《红楼梦》中饰演薛宝钗。但当时李沁还小,无法自己做决定。李少红找了家人,得到的答案是“不”。

原来李沁的父母觉得她年纪还小,不适合进入娱乐圈,也怕女儿适应不了陌生的环境,会带来不好的后果,好在李少红导演没有放弃,最终说服了李沁的父母,同意让她参加《红楼梦》的封闭训练和拍摄。

李勤是班上比较特殊的一个,因为她学的是昆曲中最难演的角色——鬼门旦,而她所在的培训班每20年才招一期,每期最多只有60名学生。在50多名学员中,李勤是唯一的女性角色,她还幸运地被列为国家昆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但李沁对于自己当时的选择并不后悔:“当时很可惜让老师遗憾,但看到现在的自己,我很欣慰。现在走上了另一条路,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每一天都很充实。”

李沁虽然不再唱昆曲了,但她那古典优雅的气质还在。她从小学学昆曲到初中,刚好跨越了她的整个青春期。这也让李沁拥有了大家闺秀般的性格。柔美婉约的韵律让李沁的心渐渐慢了下来,变得越来越平和。

“《牡丹亭》一段大概唱三四分钟,我唱得很慢,演得很轻柔,算是对我气​​质的一种训练和改变。”少年时期的学习经历虽然艰苦,但却给李沁带来了独特的气质和内涵,对她后来的演艺生涯帮助很大。

·余少群·

惊艳的《梅兰芳》

十年前,余少群在电影《梅兰芳》中饰演了一代名伶梅兰芳,被赞“惊艳梅兰芳”,将少年梅兰芳的聪慧与抱负演绎得活灵活现。

学唱戏多年,能遇到一位戏曲大师,仿佛是命中注定,对于余少群来说,戏曲更像是他天生的爱好。

回忆起童年的记忆,余少群透露,自己小时候接触戏曲,要归功于母亲和隔壁阿姨。“我妈妈很爱听样板戏,每天在家唱《红灯记》;隔壁阿姨很喜欢黄梅戏,每天都会唱。我在家里放录音带,跟妈妈对唱,听了一会儿,两首歌我都学会唱了!”

2019年6月18日,《风雪夜归人》在国家大剧院上演

余少群饰演京剧明星魏连胜©肖毅摄

经过一番奋斗,余少群得以进入艺术学校学习汉剧,凭借天赋加上努力,余少群在唱戏期间几乎拿下了所有能拿到的奖项,并拜汉剧大师陈伯华为师,成为著名歌唱家的弟子。

至今,余少群对陈伯华老师依然十分敬重:“能成为陈老师的关门弟子,一直是我最大的骄傲。”

余少群从戏曲演员转型为影视演员的过程并不艰难,但也不是一段轻松的路,在出演《梅兰芳》之后,余少群有过一段很长的叛逆心理和低潮期,但最终还是走出了这段阴影:

戏曲,这两个词注定会在我的生命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重要到直接影响我现在和将来的生活。我打心底里热爱戏曲,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正是因为这份热爱,余少群虽然后来演了不少电视剧、电影,却始终没有放弃戏曲。有些人工作压力大的时候,会靠吃饭、看戏来缓解压力,但余少群缓解压力的方式却是听戏曲。“有一年在大连拍戏,实在是太累了,我在行李箱里找出一首自己喜欢的名家的戏曲,播放了一下,感觉瞬间就好了。”

对于余少群来说,戏曲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他也充分利用自己作为影视明星的影响力来推广戏曲,不管拍戏有多忙,只要和戏曲传承有关的活动,他都会参加。

2018年,余少群组建全男团昆曲剧团演出《牡丹亭》,鼓励年轻人传承戏曲、传统文化,还开通了微博账号和个人抖音账号,加强与粉丝互动,带领粉丝关注戏曲文化。他与众多剧迷合唱的《天上掉下个林姐》一度在抖音上引起不小轰动。

结尾

本文由国家大剧院杂志社授权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