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应用”一词最近越来越受欢迎。在本周举行的2022香港科技周(2022年10月31日至11月4日)上,第一天就组织了一场关于该主题的圆桌论坛。这可能是该概念自出现以来在金融行业首次认真讨论。作为一家专注于此类技术的线上展商,泛泰极客当然密切关注。
在分享本次论坛的相关内容之前,我先为不太熟悉该类技术的朋友梳理一下,这个在国内市场“司空见惯”的超级App,是如何成为2023年预测的十大战略科技趋势之一,并且已经波及到金融行业的。
中国互联网上的超级App现象,一直没能引起国际关注,但直到今年才成为热门话题,这或许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马斯克。
马斯克的 X 应用程序
马斯克对中国一些现象级的超级社交平台的称赞可谓不吝啬,在收购之前,他就曾多次提出要打造一个类似的“X App”或者“App”,为用户提供吃、穿、住、行、资讯新闻、消费娱乐一站式服务,通过建立庞大而繁荣的数字生态系统,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服务体验和极大的便利。
成功收购后,这一宏伟计划变得更加可行,马斯克曾说,收购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对其进行改造,为“X App”的实现铺平道路。
坦白说,海外互联网上的内容交互体验比较差,这也是马斯克本人吐槽过的点之一。信息内容全是网页,夹杂着各种广告弹窗、弹窗。在移动互联网上的体验尤其糟糕,令人厌烦。即便你用新闻聚合应用,它们其实也只是把网页内容爬取下来,按照用户喜好进行过滤,再通过一些接口组合成几个“豆腐块”展示给用户。当你点击进去的时候,还是充斥着各种让人分心的无关广告。有时候让人怀疑现在是不是90年代Web 1.0的世界。
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APP已经普及,虽然人机交互体验比网页更好,更适合用手掌拇指操作,但从开放性角度看,APP是对开放互联网的反作用,各个APP都是一个黑匣子,一个信息孤岛,相互之间连接不便,难以产生网络效应,在以连接为核心的数字时代,它甚至可能不是数字内容的最佳形态。
超级应用的出现在我们看来非常自然。一方面,各大互联网平台需要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实现互联互通,另一方面也需要集中可控的管理和运营。可以说,这依然是“中心化”与“分布式”之间的一种平衡与妥协。
作为App,它显然不像无边界的“浏览器+网页”那么开放,但也不像普通App那么封闭,而是一个半开放的数字生态系统——任何人都可以“入驻”平台,但所提供的内容和服务显然要受到平台的监管。
超级应用程序在数字时代尤为有价值,因为它们重新定义了企业之间的数字界限。
关于2023年十大战略技术趋势
“组装式应用”在2022年十大战略技术趋势中被提及,但在其2023年趋势报告中,已经不见“组装”一词,似乎被“超级应用”取代。根据定义,“超级应用是集应用、平台和生态系统功能于一体的应用,不仅拥有自己的一套功能,还为第三方提供平台,供其开发和发布自己的微应用。”预计到2027年,全球超过50%的人口将成为多个超级应用的日常活跃用户。
作为一支从2019年开始投入相关技术研发的团队,我们的理解和上图有些类似,但是我们也有自己从实践中形成的独立观点。
超级应用由“小程序”组成()
超级App天然就包含着无限量的海量内容,而这些内容的载体是什么呢?就是某种格式(本文简称)下的轻量级技术形态。虽然能够达到这种效果的技术载体有多种选择,比如大型企业可以自己发明一种规范或格式,但自创的、非标准的东西是没有生命的,尤其考虑到这些内容的提供者是第三方和外部合作伙伴,这涉及到他们的开发成本和支持意愿。
我们看好的“业态”是小程序——一个早已被国人熟知、正在被国际技术标准组织W3C标准化的技术形态,其优势是经过各大互联网平台验证、存量内容丰富、开发人才众多。
一个App要想“超级”,必须采用标准化、开放的技术,才能吸引到大量内容合作方。国内各大互联网平台上的小程序数量达数以百万计,这种规模效应不仅考验平台的运营能力,更要求技术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开放性。
专注于数字交互式动态内容资产的生命周期管理
又称小程序,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数字内容资产,里面包含了企业向公众提供服务所涉及的代码、数据、文本和多媒体内容。但相较于传统的静态内容,它具有交互性、动态性,并且是应用软件的形式。
在内容供给端,超级App是数字内容资产的发布和管理平台,平台上的商家/企业合作伙伴是内容的“发布者”,他们负责制作和发布自己的数字内容,而超级App的所有者则拥有这些已发布内容的发行权。在这方面,我们的技术与上面提到的“为”是一致的。
在内容消费端,超级App为其消费者提供了上述数字内容资产的发现机制,比如搜索引擎、推荐算法、展示和排名等。如果我们把超级App理解为一个虚拟的商场,那么入驻其中的商家就是自己生产和供应数字内容的商家,而超级App在“商场”的入口处提供这些产品的广告展示和演示,以及找到这些商家店铺的“导航”。
数字内容资产四大“权利”的统一与分离
从数字内容资产的角度,我们进一步认为超级应用中的这些/小程序(编码的数字服务和业务场景)应该涉及四类权益:
在平台模式中,往往涉及多方,并非所有权益都由一方垄断,超级App显然是将这些权益分离和统一的关键载体。对于利用互联网公众小程序平台、成为他人生态中一员的企业来说,上述权益又该如何归属?在数字化时代,企业又该如何重新确立和掌握自己的权益?
让企业软件成为“超级应用程序”
拥有超级应用,就意味着拥有了数字生态,拥有了决定生态成员“上架”内容生死的权力。过去,只有互联网巨头才拥有(1)支撑超级应用的底层技术、(2)运营数字生态的能力、(3)流量优势。
但对于大多数垂直行业公司来说,所谓的“流量”和“海量用户”指标并不适用,这是否意味着普通公司没有资格打造自己的“超级”应用?
首先,什么才算是“超级应用”?如果你认为只有拥有巨大用户流量的互联网应用才能被称为超级应用,我们不能认同这种说法。我们认为,要成为“超级应用”,必须满足以下几个特征:
我们认为,以上这些特点是数字化时代任何企业都需要的。任何进行数字化转型的企业都需要在开放与安全和控制之间找到平衡。因为数字化意味着连接,连接的基础是开放,而开放的前提是安全和控制。超级应用的形态是集中与分散、控制与开放的统一。
超级应用的软件形态,普通企业也可以拥有并使用,并在技术平台的支持下构建平台化的运营能力。打造企业自己的超级应用,就是打造自己的数字化平台和数字化生态,但通过应用,这些东西是可以被感知和实际使用的。
数字钱包的未来:从电子支付到超级应用程序
标题是本次香港金融科技周的圆桌论坛。
数字钱包在Web 2.0的世界里,已经开始演变成互联网的“基础设施”。起初它是电商和线上消费的基础设施,随后成为许多地区线下消费的标配设施。在世界许多经济相对落后、银行覆盖率较低的地区,移动数字钱包甚至取代了银行,让所谓的(无银行账户、无法获得银行服务的)群体获得金融服务,实现(金融普惠)。在Web 3.0的世界里,数字钱包可以说是数字世界的“地基”,是互联网的一部分。互联网用户要在线获得数字服务,不再是访问网站或应用程序并登录认证、提交信息来验证自己,而是动态下载数字内容(代码,或许是上文),然后授权数字钱包使用自己的部分数据(这样它才能提供服务)。
不管是在Web 2.0还是Web 3.0的世界,数字钱包都是最重要的连接工具,一端连接消费者,一端连接提供线上线下商品和服务的商家,可以说天然具备多边平台和生态两大特征,发展成为超级APP也是水到渠成。
圆桌讨论中,论坛嘉宾提出了以下几点观点(对于起步很早的国内市场来说,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数字钱包以超级应用的形式出现,会围绕(浏览)、(消费)、(借贷)、(收款)循环。超级应用聚合了商家自己提供的大量内容(比如小程序产品和服务),并为消费者提供了内容发现机制(展示、排名、搜索、推荐、转发和分享),让消费者通过数字钱包进行浏览和安全便捷的支付。在支付时,平台提供必要的信用,让消费者获得信用。之后,超级应用背后的平台将专注于风险控制和减少坏账。
超级应用有助于追踪消费者(数字足迹)。这可能是一个飞轮效应,应用中提供的内容越丰富,用户的使用频率就越高,平台对用户的了解就越多。
评估用户的行为、偏好和风险,这背后最核心的应用产品是(信用)。即建立和利用数据手段调查用户的信用。
在高利率、高通胀的环境下,市场对BNPL(Buy Now Pay)有需求,这是一种基于信用和风险控制的“零美元购买”,BNPL在海外市场很受欢迎,包括香港市场,这涉及到BNPL平台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的问题,监管的介入是必然趋势。
超级应用在(嵌入式金融)、(嵌入式保险)、(嵌入式储蓄)的应用。嵌入式金融未来十年市场规模预计7万亿美元。谁嵌入谁?数字钱包作为超级应用,嵌入生态合作伙伴的消费场景,发挥自己的支付作用,当然是一种。但是金融机构作为非金融平台的合作伙伴,自己把自己的金融服务嵌入对方的超级应用,也是一种。嵌入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国外数字钱包+超级应用的旅程才刚刚开始。
下一个前沿?
在香港金融科技周“'s Next”论坛上,知名硅谷投资机构合伙人Alex表示,相比技术创新,金融服务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金融服务的效率和用户体验可以说远远落后于技术的能力。比如相隔几千公里的两个人可以互相发照片,瞬间到达对方。金融服务什么时候才能让汇款像发照片一样高效?中间环节涉及的合规、风控、反洗钱、支付等优化还很长。再比如,每个App在第一次运行时,都要告知用户需要访问哪些数据、是否可以获得授权,批准后再提供服务。对于申请贷款、开户的用户,什么时候可以实现类似的机制,客户成为主人,金融服务在用户设备上请求数据访问和使用权限,然后实时(自动)验证、批准?
金融的前沿也许永远都在追赶科技的进步,科技走到哪里,金融服务就跟到哪里。
以超级APP为例,其优势在于:在网站化内容与APP之间寻找到融合点,在中心化与分布式之间建立平衡,将业务的信息化发展转化为“可交互动态数字内容”的发布,围绕数字内容资产的出版、发行、流通、使用权等,推动相互依存的嵌入式金融服务,支撑海量并发内容生产,支撑海量内容生态运营。传统金融机构是否也应该考虑利用这样的技术,构建自己的数字生态,而不是仅仅成为他人生态的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