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随着“94岁老人被抓去做人脸识别”、“为躲避人脸识别戴头盔看房”等事件的发生,人脸识别频频成为热点话题,技术滥用问题受到广泛关注。
随后,一些传言也“悄然浮现”:任何机构想装人脸识别系统都可以?戴口罩就无法进行人脸识别?手机银行设置人脸识别功能会增加银行卡盗刷风险……这些传言究竟是真是假?
谣言一:任何组织都可以安装面部识别系统
真相:需要遵守相关规定,不能想装就装
如今,人脸识别技术被运用到越来越多的场景中,比如购物、打卡、开锁、出行,甚至一些地方用来取厕纸。随着人脸识别系统越来越普及,我们也渐渐习惯了摄像头“潜伏”在我们身边,但真的有哪个机构能安装这个设备吗?
“虽然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并未禁止消费领域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但相关文件强调,信息收集必须‘合法、正当、必要’,须经当事人同意;信息使用必须确保安全,不得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受到侵害时,侵权方要承担相应责任。”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网络攻防研究所所长闫怀志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表示,“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组织在使用人脸识别系统获取个人信息时,都应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而不是想装就装。”
“人脸识别技术是一项通用技术,可以应用于不同的行业或领域。”闫怀志认为,正是因为这一技术特点,不少机构以视频监控的名义,先架设摄像头获取人脸信息,然后在未经当事人允许的情况下,利用后台运行的系统进行人脸识别,甚至利用通过人脸识别获取的身份信息,进一步实现个人在网络空间的数字肖像,可能构成对个人信息和隐私的侵犯。
谣言二:戴口罩无法进行人脸识别
真相:相关识别设备已投入使用
由于疫情防控需要,现在大多数人出门都会戴口罩。但网上有一句话,必须摘下口罩才能顺利通过人脸识别。真的有这么麻烦吗?
“佩戴口罩、帽子、墨镜等物品确实会降低人脸识别的准确率,但这个问题有技术解决办法。”闫怀志认为,从技术角度看,可以结合面部的整体特征和局部特征,辅以无遮挡部位的三维数据,进行三维人脸识别。
此外,据悉,为适应疫情防控信息化管理,多地已在不同场合应用人脸识别测温机,即使被测人员戴着口罩,该设备也能完成人脸识别。例如,在第三届进博会上设置的智能防疫安检门,即使被监测人员化妆、戴眼镜、戴口罩,在人工智能算法的帮助下,也能实现测温和人脸识别。
谣言三:设置人脸识别会增加银行卡盗刷风险
真相:支付场景识别准确率极高,盗刷难度大
目前,不少手机银行平台都支持刷脸转账,有人担心这一设置会增加银行卡盗刷的可能性,这种担心有必要吗?
“人脸识别的应用场景通常包括消费、安全两大类,消费场景对人脸识别技术的准确率要求极高,涉及手机银行“刷脸”支付的场景识别率通常在99.99%以上,他人很难盗刷。”闫怀志说,“同时,除了人脸识别,在手机银行完成转账,还需要手机号、密码等信息,这些信息为网络支付构建了更安全的防护网。因此,手机银行人脸识别的安全性非常高,用户不必过于担心。”
谣言四:现有技术无法识别“整容脸”
真相:整形手术是可以识别的,但毁容却不能
有传言称,面部识别技术无法识别经过整容的面孔。这是真的吗?
“人脸识别技术如今已经达到了产业化和规模化应用的标准,简单的整容、化妆等常见的识别难题早已被攻克,机器系统的识别能力也已经超越了人类。因此,整容后能否识别,取决于术后五官的改变程度。如果只是整容,比如抬高鼻梁、缩小下巴、割双眼皮等,目前的技术完全能够准确识别;但如果是因为意外导致大面积毁容,人脸识别就无能为力了。”闫怀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