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简单的信念比复杂的算计更具有持久的力量。
12月20日,在极客公园创新大会十周年前沿思维论坛上,极客公园创始人张鹏、得到App总编辑李想和几位老朋友一起回顾了过去十年的“科技互联网”。春节期间,极客公园将陆续在这里发布对这些公司的回顾,和大家一起回顾那些对整个行业乃至整个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公司——试图回到故事的真相,看到结果背后的规律和科学、方法论和世界观。
今天我想讲一下微信十年的回顾。微信刚推出的时候,只是一个通讯工具,如今已经成为包括社交、支付、内容、小程序在内的一个大生态。这个过程是怎样演进的?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以下内容根据现场内容整理)
微信记录了很多我们不知道的真相。我告诉你一个:手机微信-设置-通用-存储-聊天记录-管理。然后会出现一个聊天记录占用手机内存的排名。排在最上面的人很可能是你最亲密的朋友。有时候,微信可能比你更了解你。
毫无疑问,微信是过去十年中国移动互联网最成功的产品。说到微信的成功,大多数人都会想到“这是腾讯的产品,有腾讯的支持”。难道就只有这个原因吗?这种说法有些过于笼统,我们需要更多的细节去还原微信诞生九年来经历的关键时刻,以及它是如何塑造了今天的微信。
这几年我们看到很多创业者希望打造一个平台或者一个生态,这两个大词让人兴奋,但我们对它们的理解往往很简单。我觉得我们需要对一些看似简单的词进行深入思考。过去九年,微信从平台到工具的路径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成功背后的恐惧
微信是在2011年1月21日上线的,大概半年后,我们邀请了当时微信的产品总监曾明来参与园区的线下活动。曾明说,当时微信只是一个实验性的产品,刚开发的时候并没有特别大的目标。
微信年轻的时候,你肯定看不懂它要干什么。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微信从一开始就不具备成为冠军的潜质。其实,移动通信最早的创新浪潮来自两家初创公司。一家是 Kik,它首创了通过互联网发送消息的功能,让你发短信不再需要花一分钱。另一家就是我们今天所熟悉的 Push to Talk 功能——长按发送语音消息,也是它首创的。
当时,单是功能创新就能带来产品的快速增长。这种创新也会吸引很多创业公司积极跟进、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团队脱颖而出,一个是米聊,一个是微信。两个产品在上线初期都实现了非常快速的用户增长。到底有多快?腾讯联合创始人、前 CTO 张志东告诉我,微信上线语音对讲功能后,用户量每天增长近 10%。与此同时,米聊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
每天10%,这样说可能意义不大?我们来算一下:如果你的用户基数是100万,每天10%,一个月之后就是1700万,两个月之后就是3亿。当然,每天实现10%确实很厉害。但在早期,这样的势头足以让微信和米聊团队兴奋不已。因为他们都意识到,这是一个重大变革的开始。兴奋之外,两个团队也遇到了困难。米聊背靠小米,雷军当时主营手机,在移动通讯产品方面没有太多经验,也不可能有那么多资源,就像不小心踩到金矿一样,也很头疼。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微信,虽然张小龙之前也打造过邮箱等成功的产品,但是张小龙在腾讯这样的大公司中,地位和微信团队所能获得的资源非常有限,大公司的产品败给小公司的例子我们见得多了,微信能否挖到这么大的金矿还是个未知数。
当时,腾讯这家成立13年的上市公司,在公司内部发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大家可能不知道,马化腾、张志东、张小龙三人有一个共同点:喜欢熬夜。其中,张小龙的特点最为明显。我曾经在微信上跟同事聊天,他们说龙哥经常下午来公司,晚上11点以后就进入亢奋状态。马化腾和张志东也是如此。
看到微信用户增长如此迅速,他们就组建了一个午夜群,每天晚上,微信当天的用户数据出来后,他们就开始在群里讨论:产品下一步怎么走?资源该怎么投入?这样的动作,他们真的持续了三个月。
是什么动力让他们坚持下来?显然,每天看到这些用户数据的正向反馈,大家都会兴奋不已。有意思的是,当时马化腾是腾讯CEO,张志东是CTO,张小龙的级别并没有那么高,张小龙就像团级干部,每天都要和总部开会。这时,腾讯开始把最顶层的资源让给微信。
微信刚上线的时候,就迅速支持导入联系人和添加熟人,这对于一个通讯工具来说非常重要。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早期,微信和米聊的增速其实差不多。关键时刻发生在2011年7月,微信在这个时候几乎已经把熟人都导入了,于是推出了“查看附近的人”功能,这个功能立刻扩大了微信的用户量,这也直接导致微信的用户量远超米聊。
如果微信不是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熟人关系的拓展,他们在陌生人关系方面的发展或许不会有如此快的速度。从这个资源的支持,也可以看出午夜团的作用还是挺大的。2011年7月,雷军和米聊团队还开过会,讨论如何应对微信的全面超车。会上,雷军传达了不能正面竞争,只能打差异化牌的意思。
三个月后,米聊推出了“米聊世界”,其中还包括“附近的人”和“附近的热点”,本质上是鼓励人们交友互动。这更像是一款社交产品,而不是通讯工具。所以表面上看,它们只是功能和风格上的差异。但如果你再深究一下,米聊已经退出了通讯工具的竞争,转向了更小众的领域。
雷军当时显然意识到,米聊在这场战斗中毫无胜算。而这一切,都发生在2011年5月,微信推出语音对讲功能之时。到7月份,微信用户数在这三个月内,已经大幅超越米聊。
想想就很戏剧性,这场决定十亿用户数量的移动通信工具之争,在短短三个月内就分出了胜负。
为什么米聊会在短短三个月内转变方向?雷军对整个商业竞争非常清楚,他说和腾讯赌的就是时间差。“如果腾讯一年后反应过来,米聊的胜算就是50%,如果腾讯两三个月反应过来,米聊应该100%死掉。”特别巧合的是,当时腾讯的张志东也说过类似的话,他说,如果腾讯一开始没有看清这个趋势,没有在微信体量膨胀的时候把全部精力放在推动微信的增长上,微信的胜算就只有50%。两人都提到了50%的概率,为什么会做出如此一致的判断?比如,米聊在用户增长非常快的时候,竟然因为服务器和后台架构的缺陷,出现了5次宕机。像米聊这样的小团队,很难应对用户的爆发式增长,毕竟创业公司的资源永远是紧缺的。
当时作为通讯工具,用户需要的不是复杂的功能,而是稳定性和易用性。微信同样面临稳定性问题。因为午夜团队的存在,总部直接把团队里的技术专家抽调过来支持微信。但这个团队一直是腾讯产品的根基,也在开发移动通讯产品。这就相当于把以前养家糊口的大哥抽调过来收拾刚出生的弟弟的烂摊子。
你可以想象,如果不是总部的动员,团队内部的情绪会很难实现这一点。我们看到,当腾讯开始关注微信,意识到这是一场沟通革命时,创业公司成功的几率就大大降低了。为什么腾讯当时会那么全力地支持微信?是因为有战略眼光?是因为有天然的产品意识?或许都是。
但我觉得真相只有一个,那就是恐惧。腾讯起家是QQ,是PC时代最底层的通讯产品。但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兴起之后,腾讯有过一段很焦虑的时期。微博出来的时候,腾讯是后来者,当马化腾看到微博用户通过私信交流的时候,恐惧的种子就种下了。2011年,当腾讯看到微信用户增长速度这么高的时候,它首先想到的绝对不是自己抓到了一款产品,而是如果这场竞争不是我赢了,未来可能就完蛋了。
所以,有时候,让你成为世界冠军的动力,也许就是你身后那只看不见的老虎。
从沟通工具到平台
在和米聊的战争结束之后,到2012年初,微信的用户数已经超过1亿。这个时候微信开始从通讯工具向平台化发展。说到平台化,我们都知道要积累很多的用户,但是过去有很多产品,用户量非常大,但是他们不但没有成为平台化,反而消失了。所以微信成为平台化的道路是值得研究的。我们来看看微信从1亿用户到8亿用户的发展历程,从这张图我们可以看出微信的每一次大功能更新,都对用户增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其实很少有产品像微信这样,用如此少的功能,实现如此庞大且持续的用户增长。微信为何能做到这一点?关于微信的发展史,有过多种解读。
腾讯有一个战略叫“连接一切”:朋友圈连接人、公众号连接人和信息、微信支付连接人和钱。看似“连接”战略是微信发展的核心路径。但在张小龙的心里,这些功能的推出都有他自己的逻辑。这些和外界盛大的总结完全不一样。
我们可以通过张小龙的逻辑重新理解微信的功能更新。从0到1亿用户,摇一摇给微信带来了巨大的用户增长,这个功能让用户有机会认识更多的陌生人。在这之后,微信的重大更新是朋友圈。张小龙发现,当用户加了一堆陌生人,聊几句,可能都不在同一个时空,就很容易冷却。冷却之后,这些朋友就变成了通讯录里的数字ID。
微信如何用一个功能,让逐渐降温的用户关系持续升温?朋友圈的推出,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不同时空的朋友发生了什么,可以点赞、评论,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交流。微信支付和红包,和大家想象的不一样吗?当年马云说,“微信红包是对支付宝珍珠港的一次突袭”。这让人觉得微信是经过非常复杂的算计后,进行了一次战略性的突袭。其实,真相是马云想多了。腾讯的财付通做网络支付很多年了,但一直没有太大进展。
2013年8月,财付通与微信合作推出了微信支付,一开始表现并不好。你看,拥有大量用户不代表可以为所欲为。微信支付打开了市场,但引发爆红的是一个小小的尝试。那就是微信红包。红包其实是微信里一个小团队在短短十多天内开发出来的一个小功能。做红包的初衷是:快过年了,做点好玩的东西逗大家开心。功能上线后,团队成员准备回家过年。没想到,2014年春节期间,微信红包突然“爆红”。
一开始,红包的用户量可能并没有大家说的那么多。但这种朋友之间互赠礼物的方式,网络效应很强。发红包、收红包,都需要绑定银行卡,这又打通了微信与货币的连接,实现了“连接”的战略作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张小龙更注重需求,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而不是策略。
张小龙的这个特点,对后来微信面对更多的竞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你可能以为微信过了一亿用户之后,就没有竞争对手了。其实不然,过了一亿用户之后,出现了一堆强大的竞争对手:上市公司网易推出了易信,阿里巴巴推出了来往,中国移动也推出了新版飞信。
这些产品为何无法撼动微信的地位?我们可以跳到更大的时间线上,找一个新的视角去理解。这里面有两个关键的数据指标,一个是“智能手机普及率”,一个是“微信使用率”。“普及率”代表着中国每年有多少人使用智能手机,这就是微信要抢占的“大市场”和用户群体;“使用率”则表示,使用智能手机的人当年有多少人使用微信。你会发现,“微信使用率”那条线一直在压着“智能手机普及率”那条线,甚至比它还要陡峭。这说明,在市场快速爆发、快速增长的时候,微信牢牢地站在了这个市场的增速之上。
别忘了,微信是一个具有强大网络效应的通讯产品,当它在智能手机市场的渗透率一直保持在50%以上的时候,有哪个竞争对手能轻易挑战微信的地位呢?微信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它在正确的时间解决了用户的关键需求。
这样一来,留给别人的机会就大大减少了。虽然国外也有这样的社交巨头,但还有、、等APP。这些在小众领域出现的产品,也积累了过亿的用户。但这些产品在中国,根本就没有存活的机会。因为微信的朋友圈、视频通话、公众号等解决了这些需求。张小龙围绕用户的核心需求更新微信的功能,进而在中国的通讯和社交产品领域筑起了一道极高的创新墙。
这堵墙逼迫后来的竞争对手必须做差异化创新,这些创新并不是用户最关键的需求,所以可能收效甚微。从1亿用户到8亿用户的阶段,微信几乎每年都有一次重大的功能更新。外界把这解读为微信做产品相当克制。但张小龙认为大家这样说并不准确。张小龙曾说:“我不是克制,克制是一种压制,我不压制自己,但我会思考一个产品功能的合理性,如果不合理,我就放弃。”当然,我们讲了微信这么多方法论,并不是要崇拜它。因为过度的崇拜可能会带来一些误解。
其实,张小龙追求理性并非没有缺陷。比如会限制一些想象力,减少一些探索。近两年,快手、抖音迅速崛起,成为拥有上亿用户的产品。微信却没有抓住“短视频”的机会。或许,在张小龙眼里,没必要抓住这些,他认为用户在微信上花费的时间太多了。
从平台到生态系统
如果说“畏惧”让腾讯足够专注,点亮了微信这个成功的工具,那么张小龙的产品理念则让微信稳步成为移动互联网浪潮中的一个成功平台。
这时候如何让这个平台释放更多价值其实是一个新的挑战。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思考如何确立这个平台未来的架构和规则。其实在中国,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甚至是常规的平台玩法。比如阿里巴巴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平台。在这个电商生态中,商家向阿里巴巴支付广告费,可以获得流量,获得更好的展示位置,提高销量。在帮助商家引流流量的同时,阿里巴巴也完善了电商物流等各项体系。这些都让它成为了一家市值万亿的公司。
显然,阿里巴巴的平台玩法是中心化的做法。有意思的是,微信同样拥有庞大的用户量。不过,在打造平台时,微信并没有选择更成熟的平台玩法,而是选择了“去中心化”的做法。张小龙说:“微信不会提供中心化的流量入口,相反,它鼓励第三方以去中心化的方式,把自己的客户组织起来。”这意味着,张小龙并不想让微信自己建一座宫殿,而是要建一个动物植物可以自由生长的森林。如果有人需要利用森林的资源,就得靠自己的努力去挖掘。这种想法很早就体现出来了。在微信做公众号的时候,张小龙就认定“哪怕是最小的个人,也要有自己的品牌”。
公众号是一种“去中心化”的机制,微信不会直接给公众号里的文章分配流量,也不会对用户进行引导,只有用户自己发现,才能看到公众号的内容。公众号作者需要精细化运营,持续推出优质内容才能留住用户。而微信则出台了各种政策来维持这个生态的正常发展,比如长期不发布内容的账号可能会被折叠甚至注销。
如果说公众号只是微信去中心化的一个小实验,那么微信平台化之后推出的最重要的功能——小程序,则可以说是微信去中心化模式的一次大实践。小程序本质上是人与组织的连接,而组织可以是公司,也可以是机构。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企业都希望与用户有更紧密的连接,有更数字化的沟通。但是,如果要求每家企业都开发自己的APP,用户使用任何功能都要安装APP,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张小龙就想,能不能在微信生态内建立一个架构来解决这些问题。在确定这个架构的规则时,张小龙选择了一种去中心化的方式。比如在小程序里,餐厅如果想获得流量,就得在线下门店多贴二维码让顾客扫,如果你给的优惠多一些,用户就可能成为回头客,继续使用你的小程序。而在这个过程中,微信不会主动分配流量给商家,只能靠自己的勤奋和努力。
如果一个体系中每个人都思考如何创造正向价值,对体系来说肯定是一件好事。因为没有人可以抢走红利,通过红利成为贵族,然后靠着红利躺着赚钱。所以,一个好的规则会激励大家多做正向的事情。这对微信的长期繁荣意义重大。张小龙也是这么想的。他曾说:“每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思维,都有自己的大脑。我们相信,这样的体系的鲁棒性可能远远超过只靠一个大脑驱动的体系。”
系统的健壮性不是在做小程序的时候开始思考的。微信做公众号的时候,我写过一篇文章叫《微信的边界》,看到微博早期的热闹,后来一堆营销号进来,搞得乱七八糟。所以我觉得,越是产品有无限可能,越需要约束自己的想象力。
就是这篇文章让我认识了张小龙,后来有机会和他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谈,可能不是因为我写了一篇好文章,而是因为张小龙恰好在思考这个问题。
2017年小程序上线的时候,也掀起了一波热潮,很多人想去争夺红利,小程序的启动也十分火爆。但是几个月过去了,大家却很失望,因为小程序开放的资源非常有限,你既不能快速获取流量和用户,积累红利,也不能快速实现商业变现。其实,张小龙是故意这么做的。
因为小程序才刚刚起步,很多东西都需要验证。而且,张小龙也希望这一波挫折,能让大家对小程序的认识回归初心。他说,一帮人争抢红利,可能会透支微信的流量,破坏用户体验,这会动摇微信的根基。
张小龙不能容忍一群蝗虫破坏微信体系。所以微信平台要释放价值,必须从去中心化开始,才能健康、持久。我觉得这是张小龙的世界观。它影响着微信平台的规则,影响着这个生态的发展方向。小程序从火爆到冷清,再到稳定发展,现在逐渐繁荣起来。在游戏、金融、餐饮等很多领域,都有企业利用小程序来完善自己的服务。
这次事件给了我们一些启发:去中心化或许也是释放平台价值的新方式,它或许比较缓慢,但也可能更加稳定,让这个生态能够持续繁荣。
信仰的力量
讲完微信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它并不是生来就注定要赢的,它也有自己的挑战和不确定性,它能从0到1,或许正是因为有这份恐惧。
张小龙确实值得敬佩。但我们真正能从他身上学到什么呢?我想是这句话:有时候,简单的信念比复杂的算计更具有持久的力量。
主讲人:张鹏
思考合伙人:李想
作者:万明宇、极客公园内容团队
极客公园创新大会十周年刚刚落下帷幕:
与倪行军、王小川、傅盛、米雯娟、陈睿、刘作虎、范登……一起,聊到进入下一个十年之前“我们做事的人”所关心的事情:方向在哪里、机会在哪里、方法是什么?
或许我们无法准确预测未来会是什么样子,但我们可以为下一个十年带来更独立的思考、更成熟的认知、更优秀的自己。
若2020年门票预售已开启,请点击下方小程序立即预订。
▼今年参加IF X的感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