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香港音乐而生 解读香港经典乐曲的生命魅力(主题曲)
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嘉
香港音乐,如同青春,离我们近在咫尺,却又仿佛远在千里之外。香港音乐里有金庸创造的浩瀚江湖,有马可·马克的帽子和香烟的檐边,有王家卫神秘的墨镜,有梅艳芳的醇美嗓音,有张国荣迷离的表情和对远方的呼唤,也有每个人青春里的爱、梦想、好奇和不满。那些奠定时代印象的主题曲,那些与重大社会事件、经典年代剧息息相关的声音,还有那些精妙绝伦的歌词和曲调,陪伴了几代人的成长。
《生命之声》资深音乐顾问、香港乐坛知名“六角斗士”许远,近日在时代中文国际出版发行了新书《离地半寸》。在这本书中,许远重温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风靡香港的音乐经典。这段时期是香港音乐的黄金时代,也是许远和那一代音乐人的青春岁月。因此,许远说:“音乐就像是时光机,填满了青春的回忆。”他邀请大家打开一首老歌,“让音乐带我们离地半寸,一起走向青春。”
粤语流行歌曲的诞生并非表面现象
许远出生于中国香港,自幼热爱音乐,九岁生日时,哥哥送了他一张《万世巨星》的双黑胶唱片,从此在他心里种下了音乐的种子。少年时留学海外,受音乐大师启蒙,后来成为专业舞台演员,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香港流行音乐的滋养。那时的许远,是香港音乐的旁观者。
回港后,许远被无线电视招募,进入当时蓬勃发展的香港乐坛,成为香港乐坛的参与者。许远自80年代起活跃于香港娱乐圈,凭借丰富的舞台剧经验,参与制作过数百场演唱会及大型综合节目,并有机会与年少时的偶像合作,包括许冠杰、罗文、林子祥、汪明孚、郑少秋、苏芮等。
许远是香港乐坛知名的“六角斗士”:他经历过香港流行乐坛的黄金时代,身兼多重身份,从台风/舞蹈老师、唱片形象设计师到音乐厂牌“星音乐”创始人,合作过的艺人涵盖香港大部分娱乐圈。作为著名明星导师,他的学生几乎占据香港乐坛的半壁江山,包括林忆莲、张学友、郭富城、陈小春等大牌明星。他更是一名资深音乐制作人、作曲家,制作过30多张音乐专辑,其中半数以上专辑超白金销量,80多首上榜歌曲,29首为冠军歌曲。其中《爱上一个不回家的男人》、《这一生》、《倾斜》、《心愿》、《追》等都是耳熟能详的歌曲。
2001年,许元推动成立香港唯一由音乐人选举产生的音乐奖项“金帆音乐奖”,并邀请首位CASH音乐大使张国荣出任,该奖项在他的大力支持下,至今仍是香港乐坛的行业标准。
2022年,他被邀请担任《生命之声》的高级音乐顾问和专业歌手导师,终于有机会将自己热爱的香港音乐呈现给大众,此时的他成为了香港音乐的传播者。《生命之声》再次让沉寂已久的香港流行音乐在内地成为热门话题。虽然节目已经结束,但它掀起的香港音乐热潮并未消退。
谈及新书《半尺离地》,许源说:“我以职业歌手导师、资深音乐顾问的身份参与制作《生命之声:香港音乐季》,把我一生热爱的香港音乐带给听众,但12期怎么可能囊括几十年的经典岁月和底蕴。所以我写了这本书《半尺离地》,一本讲述香港音乐故事的书,一本爱的书。”
此外,许源还在前言中讲述了另一个原因。他写道,去年的一天,一位朋友给他发了一段某平台的视频,视频里是两个不知名的视频博主在讨论流行音乐。为了所谓的流量,这两个人肆意发表自己并不了解的领域的知识,这让许源有些震惊:“这个时代,任何人都可以自己做视频,这是好事。然而,这也产生了许多没有实质内容、无人问津、自诩权威却营养不良、似是而非的东西。这是坏事!”
两位视频博主在谈及香港粤语流行歌曲的诞生时表示:“它只是小调的延续。”他们表示,只要罗文、许冠杰、徐德琪等巨星身上有所谓“小调”的影子,似乎就能充分解释粤语流行歌曲整体的音乐文化转型。在徐源看来,两位视频博主的表态表明,他们根本不知道整个事情是怎么发生的:“我必须说:粤语流行歌曲的诞生不是表面现象!我发现我需要写一本《离地半尺》的书。”
香港音乐的火爆和TVB剧集息息相关
4月1日,《离地半尺》分享会举行,许远、作家陈冠中、华语流行歌手丁当、香港著名作词人刘卓辉、林俊杰、阿杜的导师新加坡金牌音乐人许焕良齐聚一堂,共同回顾经典声音的黄金时代,缅怀香港乐坛逝去的岁月。
许源认为,香港粤语流行歌诞生中最重要的人物是许冠杰和顾嘉辉。1972年,许氏兄弟为无线电视节目《双星告示牌》创作了歌曲《铁塔冲天》(当时名为《就这样》),弟弟许冠杰作曲,哥哥许冠文填词。许源说:“这才是真正的粤语流行歌的开始,绝对不是小调的延续。许冠杰在创作《铁塔冲天》的旋律时,更多的采用了美国的民谣和流行音乐风格,但也采用了非常适合粤语本身走向的结构。在歌词方面,许冠文也摒弃了当时流行的以粤剧形式填词的方式,用了一种更像新诗的风格,从而写出了他对香港的情怀。”
1974年,顾嘉辉创作了《泪与笑》,表面上听上去像是“小调的延续”,但他没有找唱中国小调的歌手,而是请了擅长唱蓝调和爵士乐的中西混血儿灰姑娘来演唱,非常感人。在许源看来,许冠杰和顾嘉辉成功地融合了中西文化,创造出了属于当代中国人的流行音乐,掀起了一场音乐大爆炸。粤语流行歌开始在华人地区随处可见,成为华语流行音乐的第一波浪潮。
著名作家陈冠中解释,他们所说的香港音乐,是指粤语歌。“70年代以前,粤语歌在香港并不占主导地位,当时有很多小调、舞曲,60年代也有流行歌,但正如大家所说,很多唱粤语流行歌的歌手,在社会地位、文化地位上,似乎不如唱国语歌、英文歌的歌手。到70年代初,这个风气完全变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无线电视剧的势力太大,电视剧是粤语的,主题曲是粤语的,粤语歌一下子就流行起来了。香港音乐的风气在70年代完全变了,也为80年代的辉煌奠定了基础,80年代是香港音乐最辉煌的时期。”
对于当年香港音乐为何能成为华语流行音乐的领头羊,许焕良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包容。“站在今天,我觉得如果要让音乐发展得以传承,就应该抱着包容的心态,吸取优点,让华语流行音乐更好。”
曾与香港乐坛合作过《爱人》《大地》等多首经典歌曲的著名填词人刘卓辉认为,宽容也将香港乐坛引向了另一面,那就是没有底线、极度商业化。 “80年代的香港音乐,用了很多外国歌曲,日本的、英国的、美国的,这让音乐变得非常丰富,也是当时香港音乐那么强大的原因。确实很包容,但是为了赚钱也是没有底线的表现,不做自己的原创,就去修改别人的歌。进入90年代以后,追求商业化的香港唱片公司还是什么能赚钱就做什么。结果到了21世纪初期,台湾歌手、新加坡、马来西亚歌手、大陆歌手纷纷涌现,香港那种很简单的商业手段就不那么流行了。所以大家有个印象,香港音乐从十几年前开始就没落了,一方面香港音乐面临很大的竞争,另一方面做音乐的出发点不明确,还是还是单纯为了赚钱,我觉得这个是有关系的。”
打造偶像,就是要发掘他们在时代中发光的气息
80年代香港歌坛全盛时期,还有一个独特的特点:很多歌手以前都是很好的演员,比如张国荣、梅艳芳、叶倩文、钟镇涛……陈冠中认为,这个特点也让香港歌坛深入人心、令人难忘。分析原因,刘卓辉称,第一是香港市场很小,你光唱歌未必赚得够多钱。第二是香港电影界,特别是导演对香港演员的要求不一样,不需要你学过电影,只要你演得自然就行。所以,很多香港歌手都没有受过什么专业训练,而是演得很自然。很多歌手当上了演员,很红。
许源认为,这可能和当时香港TVB的系统造星方式“训练班”有关。许焕良也认同这一点,他表示,他们在新加坡办训练班的时候,深受香港TVB的影响,非常出名的歌手阿杜、林俊杰都是从训练班走出来的,也是一次成功的“造星”。
许远的音乐生涯是从TVB开始的,他很兴奋能与郑少秋、汪明轩、罗文、曾颖、许冠杰等偶像合作。再加上TVB给他的训练,让他有了造星的概念,也让许远意识到“造偶像就是要发掘他们的光环,才能闪耀时代”。正是怀着这样的想法,他为张国荣创作了《今生今世》;帮助处于迷茫期的林忆莲找到自己的位置,让她在一年之内与梅艳芳同台夺得十大中文金曲,并为她制作了《爱上一个不回家的男人》,为香港明星打开了台湾市场,并凭借专辑《 III:&》打破了当年香港乐坛最年轻出道者的纪录,荣获“最佳唱片制作人”奖;他发掘并极力推荐了当时与他共舞的陈小春。
张国荣退出歌坛后为何又唱《这一生这一世》?
4月1日的分享会是张国荣逝世20周年,许远与张国荣相识于1985年,张国荣是他合作的第一位歌手。许远不想消耗两人的友情,但在这个特殊的日子,不得不纪念。他表示:“今天我不会难过,我的老朋友很喜欢你们的掌声,我会把这本书送给我的好朋友张国荣。”
在书中,许远也从个人角度讲述了张国荣为何在最巅峰的时候退出歌坛,又为何重回歌坛唱响《今生今世》,开启第二次辉煌人生。
1989年,正值事业巅峰的张国荣宣布退出歌坛,告别演唱会时他问道:“你会不会很快忘记我?”1993年,张国荣主演了陈可辛执导的电影《楚乔传》,片中张国荣饰演金牌音乐制作人顾家明。他祝愿电影创作团队以为张国荣愿意在电影里唱这些歌,“但其实没人问他,他只答应拍这部电影,那时候他已经退出歌坛,1989年在红馆郑重举行多场退休演唱会,是真的退出歌坛了,没人敢找他来电影里唱歌,而且不止一首歌……这个责任就是导演陈可辛!当然,导演最后还是让我去游说张国荣,毕竟歌是我写的,故事是我创作的,他也知道我和张国荣合作过很多次。”
徐源说,自己不能用自己和张国荣的友情,逼他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哪怕他对朋友很好。这不是随便的事情。或许只有一个办法能说服他,那就是用这些歌曲去打动他。或许还能有一线希望。因为归根结底,在张国荣身上,还是一个热爱音乐的有感情的艺人。”
于是,许远拿着写好的《今生今世》去见张国荣。张国荣果然不想让人说他后悔,既然已经退出乐坛,也不想再唱新歌了。听完《今生今世》,张国荣顿了顿,要求带回家仔细听,才给出答案。 “那天我忘了是我开车送他回家,还是他开车送我回家,我记得车上就我们两个人,一遍又一遍地听着《今生今世》的demo。其实那天我们在车上聊了很多,不只是电影。比如那一年,我已经为林忆莲完成了《不在乎我是谁》和《何不从头再来》两张专辑,而作为《野花》的粉丝,那天他跟我讨论了很多台湾和香港的音乐情况,问了我很多重要的问题,给了我很多宝贵的建议。”
最后,张国荣表示同意,并大赞阮诗笙填的《今生今世》歌词,“‘我愿意答应今生来世都拥抱你’这句话感动了很多人,就连最后答应唱这首歌的张国荣,也觉得这是一句很美妙的台词。”
虽然张国荣已经去世20年了,但许远在《离地半尺》中深情地写道:“我感觉你一直在我身边保护着我,张国荣!我们都爱你。”
不是老歌好听,而是好歌永远不会过时
许焕良说,经常听到有人感叹现在的歌没有老歌好听,他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印象。“随着时间流逝,我们的记忆会自然而然地过滤掉不好听的歌,留下好的歌。其实不是老歌好听,而是好歌永远不会过时。”
许焕良希望,透过许源的《半尺离地》,大家讨论的焦点,不是香港音乐的兴衰,而是辉煌是如何来的。“当我们明白了这个循环,我们就可以思考我们的未来。我觉得重点还是要思考,在现今这个时间点,我们该如何去创作华语流行音乐。随着世界越来越大,华语流行音乐终有一天会真正走向世界。”
这一说法得到了徐源的认同,“音乐不分语言,它是一种频率、一种能量,它确实让我们‘离地半尺’,但我很自豪我们香港人能有那么辉煌的时期,无论文化上、音乐上,而且能跟这些歌手做朋友,我觉得很难得,所以写了这本书。”
从旁观者、参与者,到香港流行乐坛的浇灌者、传播者,许源说自己为香港音乐而生,心与香港音乐同在,香港音乐永远不会消亡。“我一定要如实地写下这段历史,虽然故事太多,不可能全部记录下来,但我还是希望把粤语流行乐坛最初的十年——它的开始、发展,梳理出来,这样总比大家靠猜测去了解这段历史要好,这也是我写这本书的初衷。”
在许远看来,也许只有像他这样还未去世、还不想退休的人,才会有兴趣写一本关于香港音乐的书,记录粤语流行音乐从香港诞生,到风靡全球华人的历史。 “我从儿时当歌迷,到成为音乐制作人,也在时空中见证了香港音乐的光辉岁月。坦白说,有这个经历的人不多,但值得记录的歌曲、人物、故事实在太多,一本书都写不完。但我还是会尽力做好,因为这些主角(歌手、作曲家、填词人等)和他们的作品,太值得我们回顾、学习、欣赏、纪念了。他们光芒四射,为新一代歌手和音乐创作者照亮方向。但要知道这些前辈大师们是如何在华山上奋战的,我还是要带你们‘离地半尺’,一起离开时空,回到过去,在优美的旋律中,感受经典流行港乐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