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支付行业发生了不少大事。哪些事件最值得我们思考?支付行业最具影响力的十大事件,对事件发生的时间和行业的未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储备集中存储
——结束祸根
2017年1月13日,央行紧急下发《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实施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托管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第三方支付机构逐步支付4月17日起,准备金由央行存放和管理,准备金不再计息。 12月底,央行发布248号文件,将准备金率提高至50%左右。
继1996年的收费改革之后,2016年央行再次为支付机构斩断了一条“财路”。 2017年,大多数支付机构都在迫切寻求业务转型,提高盈利能力。储备资金一直是央行监管的重灾区。浙江易视、广东益民、上海畅购等支付机构均挪用备用金,造成资金链断裂,引发一系列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稳定。
2、二维码支付流量战
——垂直场景的焦点战斗
经过几年的发展,二维码技术已经基本被大众消费场景占领,巨头们也开始考虑如何在垂直场景落地支付技术。交通作为高频支付场景,自然成为巨头垂直场景争夺的焦点。支付宝、微信支付率先推出二维码交通支付产品,推动全国交通支付终端转型。
此外,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出台了交通领域统一二维码支付标准。作为NFC支付在交通领域的自然场景,银联也在2017年推出了基于ODA技术的云闪付。魏和智是继续高歌还是将世界分成三部分?取决于消费者的选择。
3、支付机构竞相出海
——从应用到标准再到世界
2017年成为中国移动支付出海元年。支付宝、微信支付2017年加大海外市场开拓力度。目前,支付宝已经征服了33个国家和地区,微信支付也成功征服了20多个国家。由于96费改、准备金集中缴存等政策带来的利润微薄,不少支付机构纷纷追随巨头的脚步走出去,将中国的支付技术、模式、标准带向世界。
2017年7月,银联宣布担任国际芯片卡与支付技术标准组织执行委员会主席,并向全球发布二维码支付标准。继5G标准之后,又一个中国支付标准获得国际认可。首先是李显龙,然后是文在寅。各国领导人正在学习中国移动支付的成功经验。
4. 已步入正轨
——《混沌与秩序》重制版
2017年,网联的一举一动都备受业界关注。 2017年8月,央行发布209号文件,要求自2018年6月30日起,支付机构所有网上支付业务均通过进行结算。这一政策直接宣告了直通清算模式的结束,直连时代的到来。结束了。 。
互联网的连接不仅给支付市场带来了秩序,也带来了理论上的混乱。从技术层面来说,网络平台能否承载各大支付机构的海量数据?从业务性质来看,作为在线支付的清算机构,在线上线下逐渐无界限的今天,网联与银联之间的关系如何?
此外,网联还计划制定二维码支付标准,这将导致未来支付机构之间二维码支付标准的统一。巨头们会接受吗?未来聚合支付将如何发展?
5. 银行系统移动支付的爆炸式增长
——银联发力,京东创新
在经历了产品开发期后,2017年成为银行移动支付产品的爆发期。各大商业银行大张旗鼓地推出了自己的二维码支付产品和补贴线下产品。 2017年5月,银联联合40多家银行发布二维码支付产品,并推出统一的二维码支付标准,实现互联网普遍使用。
2017年7月,国产NFC创新支付产品京东闪付上线。这款由京东金融与银联联合推出的移动支付新产品备受各方关注。其车型符合四方车型的要求,技术上采用NFC支付,更加便捷、安全。由于京东本身有电商属性,拥有巨大的流量优势,大力推进NFC支付市场。京东闪付的推出对支付行业——银行、银联、支付机构和电商场景的合作有很大启发。
六、取消乐付支付牌照
——严格监管,幸福富贵,为旗帜牺牲
2017年6月26日,央行发放第四批支付牌照换发。拥有数百万商户的实力收单机构乐付支付被吊销支付牌照。据了解,由于存在假冒商户、外包服务管理混乱、牌照违规转让、监管态度消极等原因,央行直接吊销了其支付牌照。监管部门想必已经下定决心整顿行业,杀鸡儆猴。面对强力监管,乐福成了牺牲品。
此后,各地央行分行开始印罚单。其中,上海共有53家支付机构几乎被消灭。此前,支付宝、财付通等巨头分别收到了罚款。下半年,支付清算公司发布《银行卡收单外包服务机构评级指引》,央行发布217号、281号文件,监管更加立体化、多元化。维度,支付行业合规进程开始加速。
7、四大银行与BATJ的合作
——金融支付与互联网共生时代已然来临
2017年上半年,银行与互联网机构的合作似乎已成为一种趋势。建设银行与阿里巴巴、工商银行与京东、农业银行与百度、中国银行与腾讯携手。合作涉及金融科技、互联网金融、云计算、支付等方面。长期以来,银行对互联网公司背后的支付应用既爱又恨。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金融互联网化升级不可避免,银行也在寻求变革。另一方面,随着移动支付的不断深入,从支付向金融升级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但互联网机构缺乏金融领域的经验。
因此,金融科技时代,银行与互联网巨头联手。缺乏互联网基因的银行和缺乏金融基因的互联网公司实现了一定程度的互补。从今年开始,金融机构与互联网机构共生的时代已经到来。
八、缴费总额涨跌情况
——成功的经过与失败的经过
这不是单一事件,而是整个2017年汇总支付的起伏。2017年初,央行发布紧急文件,对汇总支付进行界定和规范。一方面认识到聚合支付对于移动支付行业的重要性,但另一方面也警惕聚合支付可能出现的违规行为。
聚合支付的成功得益于多种支付渠道的聚合,方便了商家和用户。但聚合支付的关键还在于支付渠道的稳定性。 2017年底,在217号文和281号文的双重打击下,支付机构开放支付渠道的政策收紧,生存根基变得不稳。聚合支付的寒冬已经到来。
9、虚拟信用卡的开发
——银行的绝望与希望
2016年,央行发布实施一、二、三类账户分类管理相关规定,让银行更加灵活地开展互联网业务。但到了2017年,随着花呗、白条等产品的火爆,在电商场景上具有优势的互联网机构再次冲击银行信用卡业务。快速的申请和更高的信用额度使银行信用卡相形见绌。
2017年,银行开始关注虚拟信用卡的发展。工商银行、民生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浦发银行、广发银行、中信银行、交通银行等各大银行今年都推出了虚拟信用卡产品。信用卡虚拟化已成为不争的趋势,但银行仍需面临场景匮乏、生态结构单一等问题。产品的推出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挑战。
10、二维码支付的质量
——线下线上融合
二维码支付是线下收单业务还是线上支付业务?自从二维码支付兴起以来,这个问题就一直伴随着行业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线上线下界限逐渐模糊的情况下,有专家甚至提出单独发放二维码支付牌照。 2017年12月底,央行发布296号文《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要求开展二维码支付业务,须持有银行卡收单业务许可证和网络支付业务许可证。必需的。也就是说,央行将二维码支付定义为一种线上线下综合的支付方式,需要双重许可才可以进行。
对于296号文件的重要性,有业内专家称之为“一生”系列,他们在有生之年看到了关于二维码支付本质的争议结论。此外,296号文对配额限制、商户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的详细要求,无论是技术、终端、应用还是服务,都将对整个行业产生深远影响。
点击下方蓝色字体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目前+已有人关注我们并加入我们
点击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