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革命纪念馆,重温一段热血岁月;来到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探访红色遗址,寻找历史留下的痕迹……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上下全党热情高涨。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同时,红色旅游也迎来新机遇。游客们纷纷踏上红色家园,在旅途中聆听党史,在行走中感受红色文化,在悠闲游玩中接受红色精神的洗礼。今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新时代红色旅游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如何加强创新,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成为重要课题。
中共全国代表大会会址前,上海复旦万科实验学校少先队员参观后合影留念。新华社
回乡创业的青年企业家朱孟佳,行走在湖南省汝城县沙洲瑶村的红军桥上。新华社
游客参观遵义会议会址。新华社
1、在革命圣地感受红色文化的熏陶
登上嘉兴南湖红船,重温革命前辈的建党初心;走进上海国大会址纪念馆,阅读每一件历史文物背后的革命故事;我们高举红旗,追随前人的脚步;在遵义会议会址、赤水河畔,无数人为长征的英雄事迹所感动和鼓舞……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的历史足迹,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文物,成为了百年地标。这些年最好的纪念品。
春暖花开之际,很多人踏上了自己的红色之旅。通过参观革命圣地,人们可以近距离了解革命历史,感受红色文化的熏陶。
为进一步推动红色旅游发展,文化和旅游部近日启动“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评选活动。各地积极推出多条红色旅游线路,整合红色文化资源。红色景区和旅游企业也纷纷推出精彩活动,为游客提供更多优质红色旅游产品和服务。
“红色旅游是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和生动课堂。”省部委共建的南开大学现代旅游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石培华说。 “结合建党百年主题,计划推出体现建党光辉历史的高品质红色旅游产品。精品路线、精品党史教育路线、丰富多彩的红色旅游竞赛,使红色旅游真正成为学习党史的实用课堂,促进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普及化、常态化,让红色文化更加贴近群众、深入人心。在人民心中。”
如今,我国红色旅游产业在一系列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正在快速发展。文化和旅游部部长胡和平介绍,2004年至2019年,全国红色旅游资源不断拓展,越来越多珍贵的革命文物与游客见面。每年参与红色旅游的人数也从1.4亿人次增加到14.1亿人次。许多红色景点成为中老年人重温激情岁月、体味时代变迁的体验场所。他们成为年轻人聆听红色故事、致敬英雄模范的“打卡地”。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中央财政支持红色旅游景区建设的资金达60亿元,“十三五”期间,红色旅游在国内旅游中保持11%以上的份额市场。
随着红色旅游的蓬勃发展,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如何在保护文物资源的同时,合理挖掘其文化产业价值,避免过度商业化、娱乐化等倾向,成为需要考虑的问题。中国旅游研究院副研究员韩元军表示,从红色纪念到产业发展,要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协调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保留红色文物的真实性,同时完善红色景区公共服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在保护与开发之间找到平衡,使红色旅游真正成为弘扬红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工程。
2、创新形式让红色旅游“走红”
以自然山水为背景的《太行山》《井冈山》《中国有毛泽东》等大型实景演出,运用现代科技、真实景观和演员生动演绎,再现了革命岁月的艰苦奋斗;延安历史舞台剧《延安苗圃》用动感的舞台空间讲述战争背后不为人知的温情……白天看景点,晚上看演出,红色旅游演艺项目不断推出风景名胜让人们的旅途体验更加丰富。
产品创新是红色旅游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源泉。但当前一些红色旅游产品尚未跟上市场需求,存在创新不足、内容单调、业态雷同等问题。传统的讲解和参观与生活相距甚远,游客很难产生共情感和参与感。
如今,红色旅游游客呈现年轻化趋势。亲子游、青少年红色游学游的火爆,让更多“90后”、“00后”游客加入红色旅游行列。面对这些变化,红色旅游产品如何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语言讲好故事,不断满足文旅消费新趋势和大众旅游时代新要求?
在创意设计和模式创新方面,多地推出定制产品,开发体验式、互动式红色旅游项目,丰富红色旅游产品形式。例如山西八路军游击战体验园,让游客身临其境地体验地道战、地雷战战斗场景;嘉兴推出了多种文创产品,将“红船”等元素融入到文具、明信片、丝巾等生活用品中,独特的设计和文艺气息深受游客喜爱;各地正在探索“互联网+红色旅游”新模式,景区通过建设智慧旅游服务系统提升服务水平。
科技手段的赋能,可以让红色历史文化更加生动具体地呈现在游客面前。在上海中共中央政治局旧址,一位名叫“小复兴”的机器人解说员在讲解革命历史的同时,举起双臂、转动身体,与参观者互动,吸引了众多孩子的目光。 。多地纪念馆、VR/AR体验馆尝试用全息数据扫描文物、文献、照片等红色文化资源,运用大数据、VR/AR、裸眼3D等新技术,将文物、文献、照片等红色文化资源展现得淋漓尽致。再现战争场景和历史故事,让展览“活”起来“动”,充满现代科技的形式带来更加生动的沉浸式体验。
除了创新产品形态,还要创新体制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从扩大规模和数量转向丰富内容、优化服务、打造精品、塑造红色品牌形象旅游。石培华指出,通过红色旅游与文化、科技、娱乐等产业融合,开发设计参与性、体验性、趣味性、时尚性的旅游产品和活动,增强了红色旅游产品的市场吸引力,促进了红色旅游的发展。红色旅游从传统的“文物展示”向“文化旅游”转变,从单一红色旅游向综合性旅游转变,推动游客从被动观光转向主动参与体验,完成红色旅游从静态到动态、从观光游览的转变。到参与式体验,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情。
3、业态融合,旅游资源串成链条
泛舟沙家浜芦苇丛中,随着桨声和芦苇绿叶,游客在宁静中感受江南水乡风情,尽显农家生活情趣;坐在民俗文化村的茶馆里,欣赏精彩的表演,聆听抗战时期这里发生的传奇故事……江苏沙家浜已成为红色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典范近年来以其独特的自然生态资源和民俗文化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目前,通过红色旅游与其他旅游业态资源融合、文化融合、业态融合、区域融合,各地已形成以红色为主题、多种业态跨界叠加的深度融合发展模式。各地充分挖掘自身文化旅游资源,积累了大量典型经验——许多红色文化资源分布在山清水秀的地方。革命遗址、遗迹与当地自然风光相得益彰,红与绿交融在一起,形成了“红”与“绿”的业态。一体化发展得天独厚的条件。如江西井冈山、湖南岳麓山、四川夹金山、河南林州红旗渠等,通过整合绿色生态资源实现全球发展,既成为红色景区又成为休闲旅游胜地。少数民族地区也有不少红色景区。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独特的民俗文化,赋予了他们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着游客。比如湘西地区,红色历史文化与土家族、白族、苗族等民族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人文地理风格。同时,不少红色景区作为红色教育实践基地,与教育培训、游学等行业紧密结合。通过学习、教育、传播、培训、展览、实践一体化建设,延伸红色旅游产业链。
此外,红色旅游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区域发展、生态建设等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既满足了人们的旅游需求,又带动了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例如,西柏坡所在的河北省平山县依托红色旅游,发展农家乐、采摘园、旅游商店等,解决8万多人就业,增加群众收入。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胡成军指出,红色旅游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有利于区域经济与旅游经济融合,完善革命老区基础设施,带动其他旅游城市建设发展。产业,为社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实现了老区人民富裕起来,对革命老区脱贫攻坚、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发挥了全面引领作用。
史培华指出,除经典红色旅游景区外,可鼓励创建国家红色旅游城市、红色旅游重点县、红色旅游名镇、红色旅游名村等新载体,全面推动红色旅游全域旅游发展。创新区域旅游发展模式,创新拓展立体化、复合型红色旅游。围绕青少年教育、大学生求学、老年人文化怀旧等需求,与生态旅游、度假休闲、自驾旅游、会展旅游、体育拓展、特色旅游等相结合,创新开发旅游市场。旅游、企业文化建设。
(光明日报记者 卢元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