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时代,交通互联互通问题亟待解决

2024-11-05
来源:网络整理

随着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交通领域也开始全面拓展包括二维码、NFC在内的多种移动支付方式。

一卡通时代,互联互通问题一直是交通领域“卡”的眼中钉。从一开始的运营主体复杂多样、标准不一,到互联标准的更替,再到移动支付的兴起,直到现在交通卡的互联互通仍然没有完全普及。

移动支付时代,二维码开始延伸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逐渐取代一卡通。然而,二维码交通支付的普及背后并没有统一的标准规范。支付宝、微信、银联、通卡公司等多个运营主体分别执行自己的一套系统规范,代码之间不存在互操作性。城市之间异地刷码更不可能。

因此,二维码交通支付时代,互联互通问题成为新的出行痛点。

为了应对互联互通,他们就是这样做的

近日,在住建部互联网合作伙伴大会上,“城市通APP共享联盟”联盟主席袁建国介绍了城市通APP的作用和联盟的初衷。

今年9月,“城市通APP共享联盟”在宁波正式成立。深圳、青岛、宁波、舟山、嘉兴、珠海6个发起城市成为首批联盟城市,并宣布6个城市试运行。

“城市通APP共享联盟”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按照官方的说法,其特点是用户分享。在公共服务APP上互联共享交通、旅游、购票等各类民生服务,让用户在异地同城享受优惠,实现异地服务。平等互利。也就是说,宁波市民可以下载宁波市民通APP去其他联盟城市出行,并用其刷码享受当地优惠政策,无需下载其他城市的APP。

无独有偶,12月初,为解决异地地铁二维码互扫问题,在支付宝的技术协助下,长三角地区的上海、杭州、宁波率先正式上线地铁二维码全国互联互通。

通过这种远程刷二维码技术,上海人去杭州、宁波只需打开“都市”APP,刷二维码即可像在上海一样过闸。相反,杭州、宁波市民去上海也可以使用自己城市的地铁APP乘坐地铁。

面对二维码互联的问题,通卡公司和地铁公司都感受到了危机,开始寻求解决方案,而建立联盟“抱团取暖”成为第一个能想到的解决方案。

解决互联互通,他们真的做到了吗?

互通,顾名思义,就是让消费者能够在异地刷卡刷码,让消费者更方便地在异地使用同一种支付工具进行消费。

在一卡领域,互联的意义在于能够用一张卡访问各个互联城市。但就二维码交通支付而言,真的可以通过一个二维码连接城市吗?

APP的解决方案是通过联盟城市的资源整合、互操作和共享,将多个APP的功能资源整合到一个APP中。该应用程序可以自动识别区域并提醒用户切换城市。用户还可以主动点击切换城市显示。不同的功能模块。因此,二维码还可以根据地区不同,提醒用户主动激活对应地区的二维码进行刷码支付。

这个操作有没有感觉很熟悉?是啊,这不就是交通版的“美团”吗?当然,美团将多个不同地区的功能整合到一个APP中,在这种模式下,多个城市的APP功能被整合和共享,实现互操作性。但实际上,该二维码仍然是本地二维码,并没有实现真正的异地二维码的转移。

长三角上海、杭州、宁波地铁二维码互联,利用技术手段在APP中调用不同地区的二维码,从而实现异地互刷二维码。它不是基于一个二维码的互连。互操作性。

这种运营模式,其实腾讯的公交码、支付宝的电子公交卡,甚至银联的二维码、银行卡、移动支付在一定程度上也都是类似的产品。它们本身就是一个可以实现消费的聚合APP。用户之间的互操作性,因为消费者只需要打开一个APP调用不同地区的二维码即可实现二维码访问。

QR 码需要互操作吗?未来能否实现代码互操作?

近两年,二维码疯狂进军交通支付领域,带来的结果就是运营商众多。运营商数量众多,导致了目前二维码交通支付领域的争夺战,各守己城。

微信、支付、银联本身就拥有庞大的操作系统。前面说了,它们是互联互通的基础,但通卡公司、公交公司、地铁公司却不是。一卡通时代,通卡公司负责交通卡的清算结算,在交通卡支付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然而,到了移动支付时代,公交、地铁公司开始绕开通卡公司,直接与巨头对接,甚至自建系统。和应用程序推动移动支付,这似乎已经形成了新的局面。

通卡公司高喊“转型升级”,紧跟互联网步伐;公交、地铁公司自给自足,想分享移动支付蛋糕;巨头们甚至正在攻击城市,并大规模扩大自己的支付支持城市系统。于是,联盟成立,标准相互竞争,多种应用系统相继涌现。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卡时代的互联互通因标准问题而被推迟。二维码的互联互通似乎重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走老路吧。

二维码需要互联吗?答案是肯定的。然而,二维码实际上具有互联网属性。是一款轻量级的应用产品,通过跟随应用即可轻松快速转换。这也意味着二维码实际上并不需要像交通卡一样使用。使用一张卡去不同的地方旅行,因为毕竟携带一个APP比携带多张卡方便得多。至于APP里安装了多少个“代码”,可能并不那么重要!

既变相达到了“互联互通”的目的,又节省了运营和结算成本。还可以在不损失自己城市的流量和资源的情况下促进支付和应用。这或许也是通卡公司和赛百味公司能够积极响应并加入的原因吧!

未来能否实现异地不同代码的互联互通?其实还是有可能的。抛开巨体系下的产品不说,未来实现一码互联的重任只能落在交通运输部身上。截至10月底,根据交通运输部官网发布的信息,交通运输部牵头的全国31个省(区、市)的225个城市已实现交通卡互联互通。

今年2月底,交通运输部发布了《交通卡二维码支付技术规范》,规定了交通卡二维码支付的应用场景、支付系统框架和流程、二维码数据结构、信息接口、安全要求、受理情况等。交通卡二维码支付。终端要求和客户端软件要求。统一的技术规范显然是互联互通的前提条件,但交通运输部的二维码支付最终会按照一卡互联模式推广吗?什么时候正式商用?如何跟上卡互联的步伐?这些或许都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交通支付微信社区,有兴趣请加群主:

备注:公司+姓名+职位+入团交通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