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移动支付早已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
“不带钱包环游世界”的梦想早已实现。
图片来自网络
但令人惊讶的是,在很多发达国家,移动支付就像一个局外人,一直无法融入主流。
如此巨大的差异背后,又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中国移动支付快速崛起
中国移动支付的快速增长并非偶然。其实背后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
图片来自网络
但相应的,生活节奏也开始加快。
在这种情况下,压缩不必要的时间来提高效率就成为科技发展的一大要点。
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移动支付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
试想,如果没有4G、5G网络的普及,移动支付的便利性和安全性就不可能实现。
图片来自网络
现在需求有了,技术有了,便利有了,移动支付的普及就变得更容易了。
于是,随着智能手机在中国迅速普及,微信和支付宝也随之流行起来。
这两家大公司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支付方式。
他们推出的二维码技术让移动支付更简单、更快捷、更安全。
图片来自网络
与此同时,它们的应用场景也在不断扩大。
还将支付功能融入到电子商务、线下消费、生活服务等各个领域。
构建了完整的移动支付生态系统。
以前我们去购物,必须带大量现金,既麻烦又不安全。
图片来自网络
现在,只要有手机,就可以进行各种支付,甚至在路边摊,也可以扫描二维码。
而由于移动支付的普及以及网络购物的不断兴起。
商家还可以利用移动支付平台实现精准营销,扩大产品的销售范围。
商家获得了更广阔的销售市场,消费者享受到了网络购物等更加便捷的购物体验。
图片来自网络
这种互惠互利的局面也促进了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
如今,中国移动支付普及率高达86%,位居全球第一。
覆盖范围从繁华都市到偏远乡村,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到气温零下35摄氏度的漠河。
甚至水上渔村也使用移动支付。
图片来自网络
中国已经进入名副其实的“无现金时代”。
但与之相对应的是,一向走在科技进步前沿的西方国家却始终难以推动移动消费。
明明是很方便、可以促进经济消费的东西,为什么却会引起这么大的阻力呢?
西方发达国家移动支付
与中国的快速发展相比,西方发达国家移动支付的发展可以说是步履蹒跚。
图片来自网络
这其中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经济的原因,也有文化的原因。
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有信用卡作为“移动支付的替代品”可供使用。
20世纪50年代以来,信用卡逐渐成为西方社会的主流支付方式。
大家都习惯了信用卡支付,接受新的支付方式并不容易。
图片来自网络
对于西方国家的银行和信用卡公司来说,移动支付受到怀疑。
担心这会冲击其原有的信用卡业务,影响其盈利模式。
毕竟,信用卡业务是这些金融机构的钱袋子。
对于那些普通公民来说,他们非常重视个人隐私的保护。
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担心移动支付会泄露个人消费信息,被商家或者一些不法分子利用。
值得注意的是,给小费是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的传统。
与扫描二维码转账相比,直接现金“奖励”的方式显然更加便捷。
这可能是现金在西方国家更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图片来自网络
因此,他们更有可能信任传统银行和信用卡公司。
账单用信用卡支付,小费则用钱包里的零钱支付。
比如在美国,信用卡几乎是每个人的必备,每个人手里都至少有一张。
人们习惯于使用信用卡进行各种支付,从大型商场到路边摊。
图片来自网络
POS机在美国随处可见,甚至连热狗摊贩都配备了POS机。
但美国人对信用卡的依赖也造成了严重的债务问题。
夸张地说,几乎一半的美国人都有信用卡债务。
高额信用卡债务不仅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也给社会带来了相当大的风险。
图片来自网络
但美国资本家并非没有意识到信用卡债务的风险。
但他们也明白,信用卡业务是他们重要的利润来源,因此在推广移动支付时一定不能过于积极。
当然,移动支付在美国也并非完全不发达。
Pay、 Pay、 Pay等移动支付方式也拥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图片来自网络
不过,与中国移动支付相比,美国移动支付市场规模仍小得多。
西方发达国家居民普遍认为信用卡支付已经足够方便,没有必要学习和使用新的支付方式。
而且,他们还是有点担心移动支付的安全性。
因此,在中国,无论是买菜、打车、吃饭,人们都习惯用手机扫码完成支付。
图片来自网络
在许多西欧和美洲国家,人们仍然使用信用卡和现金。
虽然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始使用移动支付,但普及程度远不及中国。
然而,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纸币现金的交易方式未来市场将进一步受到挤压。
图片来自网络
虽然它不会完全消失,但与电子货币的广阔市场相比,显然会小得多。
毕竟,电子货币相对于纸币有着如此多的优势,唯一有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安全等重大问题。
当这些困难被相继克服后,恐怕纸币将成为时代浪潮中又一个“过时的物体”。
最终,它只剩下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