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茶馆:一首触动人心的经典歌曲,引发无数人的共鸣

2024-11-06
来源:网络整理

有一年临近年底,在外地打工的笔者准备回家乡。有一天,我偶然路过一家布料店门口。商店正在打折,门口有一个巨大的扬声器。试音声安静下来后,开始播放歌曲的前奏。那一刻,笔者突然被触动了,停了下来,然后真的站在那里,静静地听着这首歌。再去吧。我心里百感交集,不知道如何表达。现在我记得这首歌是陈慧娴的《红茶馆》。诗人戴望舒有诗云:“泪流满面的路人,只活过一瞬间。”对于笔者来说,那一刻就在陈慧娴的歌声中。

《红茶馆》是歌手陈慧娴的代表作之一,收录于1992年专辑《归来》中。

对于很多人来说,尤其是那些出生于 20 世纪 70 年代和 80 年代的人来说,这可能是最能引起共鸣的经历之一。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的某个时刻,他们被一首熟悉的歌曲所感动,而那首歌很大概率是一首香港歌曲,也被称为“粤语歌”。想当年,那些歌曲红遍大江南北,大街小巷,都被人们听着、唱着。他们用它们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情绪,甚至宣泄情绪。然后,他们就在不经意间铭刻在我们多年的记忆里。到最后,记忆其实已经模糊了,但那熟悉的歌声响起,立刻让我感觉自己回到了过去。就像导演贾樟柯在电影中喜欢用这些港台歌曲作为背景一样,电影想要呈现出一种真实再现过去的时代感。

时至今日,不少港台歌手依然活跃在演艺舞台上,许多昔日的经典歌曲依然能时不时地成为歌曲。然而粤语歌盛行的时代已经远去,只能成为很多人的回忆。现在,当我们再次谈论它时,感觉我们再次涉入了时间的河流。慢慢回望,我们似乎还能看到当年那些充满活力的歌手。他们温暖的歌曲至今依然光芒四射、光芒四射。

万里长城永不倒塌和铁血丹心的英雄气概

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的家庭刚刚开始接触电视剧。那时,还是黑白电视,屏幕小至14英寸左右。但到了晚上,这么小的屏幕却代表了一个多彩的世界。因此,拥有电视的家庭会把电视搬到户外,与邻居一起观看。当时内地电视制作刚刚起步,香港电视剧蓬勃发展,如《霍元甲》、《陈真》、《上海》、《千水万水》、《流氓大亨》等。然后这些电视剧主题曲就开始流行起来。到处都能听到“沉睡一百年”、“中国人渐渐苏醒”、“奔走在流浪世界”等说法。说起《浪奔浪流》,那是《上海滩》的主题曲。有一个轶事,原唱叶丽怡唱这首歌几十年了。当她第一次去上海演出时,就被一位观众悄悄纠正。他说:“黄浦江其实是没有波浪的。”

1985年,83版《射雕英雄传》引进内地

1985年,《射雕英雄传》引进中国内地播出。片头曲《铁血的心》由罗文和甄妮合唱。当这激动人心的高亢旋律响起时,不知道冻结了多少人的记忆。歌词中,“四面八方追草,沙漠茫茫,天空寒风凛冽,怎惧雪霜打脸”。短短几句话,表达了对辽阔草原的想象。

1984年春晚期间,第一个香港歌手张明敏登上了中央电视台的舞台。他凭借歌曲《我的中国心》迅速走红内地。随后,帅气的费翔又唱又跳的一首《故乡的云》,悠扬动人,呼应着游子的心声。这首歌在香港预定回归的日子里显得尤为恰当,很快就成为一首几乎人人都会唱的歌曲。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香港的歌曲创作堪称“三驾马车”。一是雄伟的家国题材,二是正义的武侠题材,三是“公益歌曲”,歌颂社会现象和亲情。 、友谊和人生哲学,表达个人的远大理想和抱负。不仅非常励志,还常常充满浪漫情怀。

当时,大陆刚刚改革开放,听惯了革命歌曲的人们突然遇到了这样的歌曲,要么优美悠扬,要么铿锵有力,但更容易唱。它几乎像野火一样蔓延。歌词中无处不在的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也令人振奋。当时,大陆经济刚刚开始发展。尽管物质生活并不富裕,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人们普遍乐观积极,对未来充满希望。我一边走路一边大声哼着这些来自香港的流行歌曲,很多人也因此走上了自己的音乐之路。

粤语歌坛两大灵魂人物许冠杰、黄沾

2020年,-19疫情肆虐,香港也陷入一片灰暗之中。今年4月13日,在香港海港城顶楼,被誉为香港第一代“歌神”的许冠杰举办了一场名为《欢迎在一起》的线上演唱会。 72岁的许冠杰用吉他演唱了20首经典歌曲,为香港人民加油,感动人心。香港是一个商业社会,喜欢用比较极端的词语来赞美一个人,比如“歌王、歌后”。不过,第一个被称为“歌神”的人是许冠杰,然后就轮到了张学友。

(《鬼马双星》是许冠杰1974年发行的音乐专辑,同名歌曲《鬼马双星》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

如果要写一部香港歌曲的历史,许冠杰1974年的热门歌曲《鬼马》或许可以算是最早的粤语歌曲,因此一般认为许冠杰是粤语歌曲创作第一人。至于粤语歌曲如何在香港打响,黄沾做过研究,认为香港是可以与广州竞争的粤剧中心。这里居住着许多剧团和许多名人。香港人对粤剧的喜爱根深蒂固。这一传统也影响了后来的粤语歌曲。

另一个原因是受众发生了变化。虽然香港是一个移民城市,但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在本地长大的年轻人成为社会主流,占总人口的40%。他们在香港经济繁荣时期出生和长大。对寻找和创造属于香港的本土文化充满信心。此后,粤语歌曲开始流行并达到鼎盛时期。 “连最难以想象的非粤语地区,也有人学唱香港粤语歌”(黄灿说)。

1978年,“香港十大中文金曲”由香港电台主办,香港作词家协会、国际唱片协会(香港协会)及香港唱片商协会协办。发挥电视媒体的力量,推广香港粤语流行音乐。近10年来,电视媒体让程少秋、王明荃、关正杰、罗纹、叶振堂、甄妮等歌手走红。新生代歌手也蓄势待发,粤语歌曲开始在华人世界发酵。惠冠文、惠冠杰、惠冠英四兄弟同时拍电影、拍电视剧。这些影视剧的主题曲也引发了粤语歌曲的风潮。早期音乐人泰迪罗宾也表示,当时他其实已经发现了粤语歌曲的前景,也尝试过用中文歌词填充外语歌曲,但他没有信心,担心粤语歌曲会不受欢迎。 ,最后他什么也没说。敢于唱歌。于是,机会就留给了许冠杰。

又如,多年后,来自马来西亚的华裔歌手莫启贤出道时唱了一首歌。他直接套用了许冠杰的台词,“人人都会做梦,梦里没有东西方之分”。吴启贤说,他小时候就听过这样一首歌。我已经长大了,所以我用这样的方式向我的前辈致敬。为了使用这首歌词,他支付了大量的版权费。对于当时的我们来说,这也是一堂生动的版权课。从另一个层面上,我还发现,虽然我们身处不同的地方,但我们都是听着同样的歌长大的。这种感觉让远方的人变得更加亲近。

事实上,许冠杰的歌曲进入内地似乎已经落后了。当时最流行的歌曲是他和张国荣的对唱《沉默是金》。这是一首张国荣作曲、许冠杰作词的歌曲,带有几分说教的味道。有趣的是,当这首歌走红的时候,两人都在告别音乐圈。记得电视每天播放这首歌的时候,作者正从学校走向工作岗位,也算是一种比较务实的社会启蒙。

许冠杰早期的一些歌曲是直接抄袭英文歌曲的,但搭配上古老的粤语歌词,就显得很有中国风格。这可能和粤语的发音方式有很大关系。当然,许冠杰最有趣的还是那些市场感很强的歌曲。他们用粤语俚语填歌词,唱劳动人民,唱打麻将,唱市场生活中短暂的父母。他们轻松又幽默。他们非常适合香港这个国际大都市,也更真实、接地气地呈现市民的生活。

(2003年,黄沾举办了两场“狮子山下演唱会”,鼓励大家要有“狮子山下”精神,积极面对生活。)

抖音十大神曲粤语_粤语歌抖音神曲_2021抖音十大粤语神曲

说起惠冠杰,就不能不提到黄沾。 2003年7月,黄沾连续两场“狮子山下演唱会”在香港红馆举行。特邀“香港中乐团”演出,成为他生前最光荣的见证。黄沾为刚刚经历非典疫情的观众们加油。他说,他从他们脸上看到了不服输的表情。这是他第一次来香港时看到的样子。

正如《狮子山下》的歌词:

我们所有人

狮子山脚下相会

终于笑多于叹

黄沾受到中国文人傲慢传统的启发。他的作曲和歌词大气磅礴,气势磅礴。他特别喜欢从古代音乐中汲取灵感。他自己写的经典就是从所谓的“大音西声”开始的。 《大海里的笑声》。而他和他的长期搭档顾嘉辉就像金庸先生笔下的曲阳和刘正风一样,和谐亲密的一生挚友,谱写了无数脍炙人口的经典。 1999年,58岁的黄沾进入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及社会学系攻读博士学位。他去世前一年完成的博士论文《粤语流行音乐的发展与兴衰:香港流行音乐》是当今香港流行音乐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音乐的重要文件。不过,他在论文中对香港流行歌曲的后续发展总体持悲观和不屑的态度。比如在音乐上,过度追求刺激而失去了朴素的韵味。

黄沾也预见到了粤语歌曲的没落。他在文章中写道,香港流行歌曲都是用方言粤语演唱的。这一特点赋予了香港流行歌曲独特的性格,但也严重限制了其发展。过去,内地封闭、香港繁荣,促成了粤语文化在世界各地华人社会的活跃存在。然而,随着中国不断开放,香港已经完全失去了以往的优势。种种迹象表明,香港流行音乐只能重新进入华语市场。只有这样事情才能有所改善。对于香港流行音乐人来说,在没有完全掌握内地同胞独特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标准之前,希望再次吸引内地同胞只是痴心妄想。如今,许多活跃在香港的流行音乐人甚至不具备用普通话交流的基本能力。不能完全掌握它,更不用说在创作中灵活运用了。

梅艳芳、张国荣、谭咏麟、林子祥,都是有着不同光彩和命运的巨星。

去年,香港上映了一部纪念电影《梅艳芳》,引发香港民众纪念这位“歌后”的热潮。对于笔者这个年纪的人来说,都会记得时任香港演艺协会会长的梅艳芳带领众人推出“无私秀”,联手四大电视台等当时的无线电视和亚视,以及当时香港几乎所有知名电视台的艺人,不间断表演了七个小时,为灾区筹集资金。当时,海峡两岸、三地人民齐心协力,同舟共济。这也是一段感人的往事。

1972年,“无线”成立华星娱乐有限公司,最初负责举办演唱会,并代理“无线”唱片发行。到1982年,《中国星》成立唱片部和经理人部,先后签约罗纹、陈嘉玲、甄妮等著名歌手。但这些都不如“中国星”签下了两位当时名气不大,但日后却大红大紫的巨星。一个是张国荣,另一个是刚刚赢得“新秀歌唱大赛”的梅艳芳——这个比赛也是由《无线》主办的。

(2003年,梅艳芳举办告别演唱会,最后她身穿婚纱,以一曲《夕阳之歌》告别舞台。)

梅艳芳声音低沉,表现力丰富。再加上她多变的形象和前卫的造型,让她的美貌无与伦比。可惜的是,她的个人命运多舛,家庭出身也充满争议。后来梅艳芳患病英年早逝。上一场演唱会,她身着婚纱现身,并表示嫁给了香港。对于观众来说,感觉就像见证了一个传奇时代的结束。

(“哥哥”张国荣)

同年去世的张国荣则是另一个传奇人物。张国荣读大学的时候,家道中落,他出来当艺人。起初,他并不受到人们的青睐。演出时,为了煽动气氛,他曾向观众抛帽子,但遭到拒绝。观众又迷失了。但后来张国荣成为了超级巨星。尽管他去世已经快20年了,但仍有很多人怀念他。

张国荣和谭咏麟是当时极具市场号召力的两位巨星。据说粉丝们经常为了他们而打架。张国荣因此告别歌坛,谭咏麟也表示不再领奖。早年,谭咏麟与钟镇涛等人组成 Band,翻唱经典英文歌曲。多年后,他们再次聚首,登上央视春节联欢晚会。谭咏麟说自己永远是25岁。四十岁的时候,他说自己已经25岁零100多个月了。后来谭咏麟发现了新人才,也被称为“谭校长”。

当梅、张、谭红的时候,林子祥又是一个传奇。他是一位歌唱创作型歌手,有着出色的唱功。他于20世纪70年代进入乐坛,跨越多个时代,至今仍在舞台上表演。他见证了香港流行音乐从英文歌曲到中文歌曲的转变,也见证了香港流行音乐的黄金时期到衰落。但他就像一个隐士。他唱了一会儿,突然消失,然后又突然出现。相当随意。

香港乐坛百花齐放

当时几乎所有的青少年都喜爱这支乐队和英年早逝的主唱黄家驹。聚会时大家都会唱《海阔天空》这首歌。即使人到中年,他们在酒后唱起那句“原谅我今生不羁、放纵、热爱自由”时,仍会悄悄擦去眼角的泪水。

黄家驹出生于香港的一个工人家庭。他们一家七口住在苏梅村一间不到30平方米的小单位里。苏屋村落成时,共有5,152个单位,住户超过30,000人。在当时算是不错的公屋,需要居民有一定的经济能力。许多音乐家如许冠杰、蔡凤华、周凯胜等都来自苏屋村。黄家驹演的电影《笼人》,是一个令人窒息的生活环境。

香港乐队鼻祖泰迪·罗宾回忆,当时香港到处都是乐队,一场小型比赛可以有几十个乐队参加。这些乐队是年轻人一起“玩”的,成员不稳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他们的出路只有三个:一是解散,二是转入幕后,三是坚持音乐。

该乐队是香港极少数坚持产出成果的乐队之一。但必须要说的是,乐队的音乐经过了商业的磨练,大部分失去了早期粗犷而激烈的风格,变得更加精致。

乐队的音乐也代表了很多香港小众音乐人的风格,比较雅皮,技术上也比较出众,但是核心比较空洞。

抖音十大神曲粤语_粤语歌抖音神曲_2021抖音十大粤语神曲

电影原声从《一生所爱》到《东邪西毒》卢冠廷青蛇《东邪西毒》陈迅奇

多年后,卢冠廷用吉他弹唱他的《一生所爱》,至今仍让人感慨万千。对于熟悉香港电影的人来说,对卢冠廷的印象是,他在很多电影中都是一个有点娘娘腔的配角,而且他的角色与刘以达非常相似。

(2022年,卢冠廷将在《无尽的声音:香港管弦乐季》中再次演唱《一生所爱》)

这首周星驰电影《大话西游》的主题曲,表达了人生无尽的忧郁和失落。不过,笔者也很喜欢一首歌,与《一生所爱》完全不同的味道。旋律更加欢快、轻松。是陈淑桦演唱的《青蛇》主题曲《飞光》。这是黄沾和师弟雷颂德合作的电影配乐。技术创新,却又充满优雅和古典魅力。黄沾本人评价:“听得很有耐心。”

香港电影风靡全球,其背后是一支完整、高效的专业团队,其中包括众多大师级的电影配乐作曲家。如胡伟丽、黄英达、陈勋奇、卢冠廷、泰迪罗宾、顾佳慧、黄沾、胡大伟等。现在想来,那些港片之所以如此扣人心弦,与这些美妙的配乐有关。甚至很多明显粗制滥造的电影也因为优秀的配乐而让人耳目一新。

我最喜欢的是陈迅奇与菲律宾音乐家合作的电影《东邪西毒》的配乐,它让王家卫这部充满意识流的经典电影锦上添花。这首配乐也适合一个人听,让人有进入梦境的感觉。陈迅奇是一位全能的电影人。但他过去拍过很多滑稽肤浅的电​​影,所以很容易忽视他的深度。

多年后,王家卫重新剪辑了该片,并请内地民乐专家吴桐重新制作了配乐,其中包括马友友拉小提琴,但更加精致,但少了一些味道。

《四大天王》香港流行乐坛最后的传奇

1994年,内地摇滚乐手在香港红磡举办演唱会,轰动香港。然而,在演出过程中,“魔石三杰”之一的何勇却对香港乐坛发表了粗鲁言论。他称“四大天王”中的三位是小丑。

何勇认为,唯一不是小丑的人是1984年香港十八区业余歌唱比赛的冠军,他演唱了关正杰的代表作,被香港歌坛称为“关正杰的接班人”。香港第二代“歌神”——张学友。

(香港乐坛“四大天王”)

1992年,刘德华、郭富城、黎明、张学友被媒体称为“四大天王”。他们是香港乐坛最巅峰的偶像组合。用今天的话来说,他们负责当时的交通。时至今日,他们依然活跃在娱乐圈,并且不断壮大,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确实是一个优质的明星。

但“四大天王”却是香港造星的巅峰时刻,也是最后的辉煌。后来行业发生了变化,娱乐中心从香港北移,大家的欣赏习惯也发生了变化。这一切使得香港乐坛逐渐泡沫化。 “四大天王”之后,辉煌已荡然无存。即使是新时代的陈奕迅、程中基、方大同等歌手,风格鲜明,但也不再有昔日的辉煌。

香港乐坛衰落的原因有很多。比如黄沾就说粤语歌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但除了大势所趋的原因外,香港乐坛本身也因急功近利,包括过分商业化,越来越依赖改编外文歌曲而忽视原创,从而失去了乐坛的多样性。尤其是资源向超级巨星倾斜。正如李明曾自嘲:“‘四大天王’这个名字永远存在。但我觉得它是用来开玩笑的,用来讽刺的,用来玩玩的。”不过,他也一针见血地说:“(因为‘四大天王’,香港乐坛也失去了一些可能性。”

香港乐坛几十年的繁荣,也启发和推动了内地流行音乐的发展。就像香港回归以来,文化交流和经济互补发挥了许多积极和积极的作用。虽然这期间也有过动荡,但我相信继往开来,共同前进,一定会有无限美好的明天。

本文参考资料:

黄沾《粤语流行音乐的发展与兴衰:香港流行音乐研究(1949-1997)》

毛球《光辉岁月不说再见:香港音乐时光簿》

作者丨深圳卫视直播新闻特约编辑 徐毅

编辑丨深圳卫视直播新闻总编辑李文思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