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亿人使用”的拼多多,自2018年7月26日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以来,就陷入了困境。首先,创维集团在微博上发表声明,称存在大量拼多多上有假冒创维品牌电视。产品销售后,美国多家律师事务所随后就拼多多平台销售假货问题发起集体诉讼。
拼多多上市后,股价跌破发行价。
正当我以为事情可以告一段落的时候,最近一则拼多多涉嫌参与“二次整肃”的消息更是火了。
日前,有业内人士提出质疑:拼多多作为无牌机构,其与支付机构的合作模式存在违规行为,或将成为央行“二次清场”大力整顿和处罚的对象。
今年以来,央行进一步加大了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力度,“二次清理”确实是央行规定的整改目标。 2017年12月,央行根据《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和《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无证支付业务整治的通知》 《非银行支付机构管理办法》(银办发[2017]217号,以下简称“银办发[2017]217号文”) 217”),“亮剑”是指无牌支付机构和支付“二次清算”行为。整顿工作从持牌机构入手,全面检查支付机构。持牌机构向无牌机构提供支付清算服务。
什么是“二次净化”? “二庆”公司业务并未获得央行支付业务许可证,但实际在持牌收单机构下从事支付业务。
中国支付网创始人刘刚对财联社记者表示,拼多多不持有支付机构牌照,目前的“大商户”模式是央行明令禁止的“二次清算”模式之一。 “217号”。在拼多多与财付通、支付宝的合作模式中,拼多多已经成为“大商户”。它通过支付宝、微信等支付工具接收客户的付款,然后结算给已入驻平台的商户。
业内人士认为,如果拼多多所谓的“二次清算”属实,则意味着在拼多多消费的3亿用户以及所有商户的资金将面临风险。中国财经报记者就上述信息联系了拼多多相关负责人。截至发稿,拼多多尚未对此事做出回应。
疑点一:拼多多是否存在“资金二次清算”
业内对“二次清算”有两种表征,一是“资金二次清算”,二是“信息二次清算”,都属于央行的“二次清算”行为。
其中,“资金二次清算”是指外包机构以大型商户平台的形式接入收单机构渠道,通过银联清算将资金转移至商户平台,再将资金“二次清算”至接入平台通过其他渠道。许多小企业。由于涉及商户的资金结算流程,“资金二次清算”是导致商户资金流失、卷款跑路的“罪魁祸首”。
所谓“信息二次清零”,业内形容为:为了控制风险,收单方主动要求将风险识别、商户拜访等管控环节交给“专业”的外包机构。外包机构主要监控商户异常交易数据,统一发送“筛选后”的商户交易信息数据,但不涉及资金结算,因此被称为“信息二次清零”。
业内人士认为,将采用“大商户结算”模式,即用户支付资金先转入线上平台账户,再由线上平台将款项结算给其平台下属的商户。也就是说,拼多多是否存在“二次清关”违规行为,最重要的是拼多多是否在中间环节触碰了资金并形成了资金池。
财联新闻记者尝试使用拼多多客户端时发现,在结账过程中,拼多多提供了4种支付方式,分别是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宝和QQ钱包。支付过程中,支付对象显示“拼多多-订单号”。交易完成后,展示的场景也是拼多多。
财联社就上述交易信息联系了一位接近央行的人士。该人士告诉财联社记者,“如果客户的资金直接结算到其商户,相当于是支付机构的特约商户,就不会有问题。”如果支付机构结算到平台,平台再分发给商户,这无疑是‘二次清算’。”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向财联社记者解释称,文件上写着“拼多多”,说明顾客的钱进入了拼多多账户,而不是商家账户。由此可见,拼多多被怀疑的可能性有多大。 “第二清”。 “准确来说,是调整支付机构的流量。从消费者端来说,很可能资金会进入拼多多账户系统。”
不过,一位第三方支付机构人士认为,仅凭单据上写有“拼多多”字样,并不能判断其是否涉嫌“资金二次清算”。这种写法可能只是一个标记,方便支付机构后续对每笔资金变动进行结算。资金是否流入拼多多账户,取决于该账户系统是否由持牌第三方支付机构合规提供业务支持。
疑点二:拼多多是否涉嫌“信息泄露”?
有分析认为,拼多多也可能涉嫌“信息腐败”。
事实上,在不涉及具体资金结算环节的情况下,无牌机构凭借掌握原始交易数据的优势,牵头提供商户资金结算报表,允许商业银行和支付机构根据资金结算报表为商户入账。他们提供。同样,它是一种“二次清理”行为,即“信息二次清理”。
据拼多多招商页面介绍,消费者购买商品并组团后,向平台付款,然后商家发货。消费者在平台确认收到商品后,货款将自动结算至商户的提现余额中。企业店铺需绑定企业账户或企业法定代表人个人银行账户,个人店铺需绑定店铺个人银行账户。绑定成功后,账户名不可修改。
“拼多多的资金通过平台进行处理并发出转账指令,并登记个人银行账户等信息,可能涉嫌二手信息。”怀疑者认为,看似是消费者收到付款后才触发转账指令,但这样的处理是通过平台完成的。信息,存在潜在的虚假交易风险。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拼多多是否拥有“二次信息”,主要取决于其在拼多多与支付机构之间的具体流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如果所有的指令都是拼多多的系统完成的,那就有“信息”了。 “二次清算”,但如果指令是由平台商户和用户发起并由持牌支付机构完成的,则不会出现“信息二次清算”。
无牌机构获得支付牌照是唯一途径吗?
央行217号文实施已近9个月,业界关于“二次清理”的讨论并未停止。平台型电商企业如何合规进行支付结算仍是业界讨论的重点话题。
上述接近央行人士指出,央行217号文件并不阻碍平台电商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合作。持牌机构还是可以做结算的,是否合规主要看资金流向。
“合规的做法是资金直接结算给平台商户,平台不能拦截或二次结算。也就是说,电商平台只能依托自己的支付机构,或者向其他支付机构开放商户,让其他支付机构直接连接平台商户接收订单。”上述接近央行人士表示。
不过,易观分析师王鹏博认为,对于平台电商企业来说,让其他支付机构直接与平台商户对接收款,对于以商户为核心数据的平台电商企业来说是一个挑战。因此,越来越多的平台电商企业选择获取支付牌照,以保证核心数据的安全。
据了解,美团、蘑菇街、国美、唯品会等电商平台此前为了合规,已经获得了支付牌照。据报道,拼多多还计划收购上海老牌支付平台。目前,拼多多创始人黄峥已成为第二大股东。但截至目前,尚未与拼多多合作。
无牌机构是获得支付牌照的唯一选择吗?
此外,一位支付机构内部人士也撰文称,平台机构应分为两部分对待。凭借集约化经营的优势,这种商业模式仍然有其合理性和生命力。其存在的“两清”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其合理诉求也应以“堵放结合”的方式予以解决。
正因为如此,业界也出现了商业银行、清算机构、支付机构等不同主体推出的“二次清算”解决方案,比如一些机构提供的“分账系统”产品,并积极配合与这些“大商户”模式的线上平台机构合作,为他们提供合规解决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下半年启动的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仍在进行中。对于“二次清关”行为的处罚,217号文件规定,“对于经核实的无证机构,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要督促其限期整改”。并退出市场。整改期间,必须减少现有违法业务,不得新增不合规业务。对于抗拒监管要求、违法行为严重、社会影响较大的,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要积极与工商、公安等相关部门协调。依法查处。”
接近央行人士透露,专项整治以来,大量机构退出互联网金融活动,现有机构违法违规业务规模明显下降。截至2018年5月底,各地仍有2902名从业人员仍在营业,专项整治后退出共计5074名从业人员;违规业务规模减少4265亿元。我们依法严厉打击互联网金融违法犯罪活动。专项整治以来,各地公安机关共立案1390起,成功破获一批大案要案,对非法金融活动形成有效震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