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不少消费者意外发现自己莫名开启了“先用后付”功能,货款被扣除,还频繁收到不必要的快递。更令人震惊的是,这种支付方式是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自动激活的,甚至无需密码即可完成扣款。这种现象不禁让人思考:消费者的知情权是否已被悄然剥夺?
事情的根源在于推广“先用后付费”的支付方式。为了改善购物体验,一些电商平台推出了用户确认收到商品后付款的模式。对于部分用户来说,这种模式确实给购物带来了便利。然而,很多消费者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悄然“激活”了这一功能。
更令人不安的是,一些平台默认将“先用后付”纳入账户,这样用户即使不主动选择,在下单时也会自动应用这种支付模式。用户常常在完成付款或收到货后发现自己的钱被扣除,感到困惑和愤怒。关闭该功能的步骤隐藏在多层菜单下,让很多人很难找到,甚至在关机过程中因操作繁琐而放弃。
据用户反馈,部分消费者在收到高额扣款或无理发货的提醒后,逐渐意识到自己被莫名开启了“先用后付”功能。他们发现,平台在扣款时甚至不需要验证账户密码,直接完成支付,让“隐形消费”成为可能。面对这样的情况,不少用户迅速思考是否存在支付安全风险,怀疑个人信息安全可能被泄露。
曾有用户表示,购物时没有看到任何提示,付款自动扣款后才发现自己的账户已经“默认”了该功能。他们花了很多时间被引导到各种设置页面才能关闭该功能。甚至有消费者在网上反馈过程中了解到,该功能不仅在电商平台上常见,还可能与多种支付方式相关联。
随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分享自己的体验,网友们的讨论也迅速升温。有网友强烈谴责平台的这一默认设置,认为侵犯了用户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他们指出,支付功能关系到消费者的切身利益,电商平台在开通新功能时应提前提示并征得同意,防止用户被无辜“消费”。
也有网友表示理解,认为平台的初衷可能是为了提供便捷的支付服务,但这样的设计并没有考虑到所有用户的感受。也有网友建议有关部门介入调查,确保消费者的知情权得到保障。有技术博主指出,从技术角度来看,平台默认的“先用后付费”选项无疑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尤其是在无密码支付场景下,消费者很难及时获知扣费状态。
事实上,这种支付功能的“无声激活”引发业界争议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早在某平台推出“快捷支付”时,就因用户账户未经确认自动激活支付而引发大规模投诉。虽然此事件后来有所调整,但类似的支付风险并未彻底解决。
这一现象说明,在互联网消费中,用户数据和知情权需要得到更加严格的保护,并建立明确的关闭支付功能的路径,保证用户可以自由选择是否使用。
目前,针对广泛投诉的“先用后付”功能,江苏省消保委已向电商平台发出警示,要求其履行告知义务,明确用户知情权,并防止自动激活未经授权的功能。同时,一些电商平台也开始完善系统提示,为用户提供更加明显的激活通知,减少用户误操作。部分平台的支付功能将逐步优化,方便用户选择是否使用。
此次事件不仅暴露了支付功能设置中存在的潜在问题,也提醒我们消费者在享受便捷支付的同时,更应关注支付安全和账户隐私。平台应保护用户的选择权,不能为了方便而牺牲用户的知情权。面对日新月异的支付模式,每个消费者都应该更加谨慎,在体验便利的同时,不要忘记为自己的安全筑起一道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