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4日:电子支付时代的到来,不仅意味着人们在进行交易时可能不再需要成堆的钞票,也意味着不再需要银行发行的塑料卡。
视觉中国供图
为了顺应移动支付的大趋势,应对以蚂蚁花呗、京东白条为代表的线上信用消费产品,商业银行近期推出了可以“存”在手机里的虚拟信用卡。然而,消费者是否接受信用卡的这一变化?习惯了微信扫码支付的消费者是否会重新使用虚拟信用卡支付?
多家银行正在测试虚拟信用卡
所谓虚拟信用卡交易是指无需信用卡物理载体、无需在POS机上刷卡的物理动作即可实现的信用卡消费行为。
今年4月17日,交通银行信用卡首次宣布推出“手机信用卡”。用户只需在其APP上提交信息,最快2秒即可审批,信用额度和贷款额度也同时发放。农业银行也紧随其后,推出了“信用币”产品。 “积分币”只有卡号,没有实体卡,也没有年费。消费者自行申请的信用币账户可用于农业银行网上快闪或网银支付,也可通过绑定支付宝、微信等账户用于第三方渠道支付。统计显示,目前市场上的银行虚拟信用卡产品包括中国银行长城电子支付卡、建设银行龙卡电子支付卡、农业银行信用币、交通银行移动信用卡、中信银行等。银行的中信电子信用卡、浦发银行的E-GO卡以及广发银行的极客卡等产品。
虽然两者都被归类为虚拟信用卡,但它们并不完全相同。有些是纯粹的虚拟卡,根本不需要实体卡,而另一些则仍然需要附加到实体卡上。例如,建设银行的龙卡电子支付卡、广发银行的极客卡等都是主卡式虚拟卡,用于独立完整的主账户,不依赖实体信用卡。其中,龙卡电子支付卡可在线申请。成功申卡后,客户可通过短信验证获取卡号、有效期、安全码等信息,并在手机银行或个人网银安全绑定后使用。广发极客卡也不依赖实体卡,但目前仅向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的客户提供。除了已经持有该行实体信用卡的用户外,农行信用币也向预授信用户开放。但要申请中国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等银行的虚拟信用卡,必须先拥有该银行的实体信用卡,然后再开立虚拟信用卡账户。
网上购物催生虚拟信用卡
虚拟信用卡的诞生与网络购物的兴起密不可分。据某信用卡年报显示,2014年信用卡网上交易额为440亿元,增长108%;线上业务收入达到19亿元,增长280%。可以推断,其他银行的信用卡在线支付也在快速增长。增长趋势。随着网购越来越受到时尚年轻人的青睐,线下刷卡才算积分的传统信用卡消费积分模式受到了消费者的诟病。与此同时,层出不穷的信用卡诈骗手段也让持卡人防不胜防。信用卡一旦被盗,持卡人想要追偿经济损失并不容易,这让信用卡用户颇为惶恐。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基于技术的新型支付形式应运而生。 “虚拟信用卡”就是这项技术的体现。正是“虚拟卡”产品的推出,成为网购专家的福音。相当于给信用卡穿上了“马甲”,为信用卡网上支付的安全提供了保护伞。
早在2013年,第三方支付公司易票联就尝试与海外卡组织万事达合作推出虚拟信用卡。一票联用户将少量人民币存入一票联账户,即可转换为一张具有16位卡号的虚拟万事达卡,可用于在全球各万事达卡合作商户进行支付。该虚拟卡与标准信用卡类似,具有卡号、二维码和有效期。这种虚拟卡被商户视为普通万事达卡(借记卡或信用卡)进行支付时进行消费。不同的是,每次消费的金额都会形成一张临时信用卡。即使被盗,也不会影响其背后映射的真实万事达信用卡。简单来说,它相当于一张预付卡,里面已经存有一定的金额。消费者用它购物时,上限是存款金额,不允许透支,所以即使被盗,也不会透支。但当时我国银行卡清算市场尚未向境外机构开放,因此万事达虚拟卡被央行叫停。
用户体验有待提高
从授信和发卡方式来看,无论采用哪种形式的虚拟信用卡,都极大地方便了用户的申请和使用,也降低了银行在征信、审批、发卡等方面的成本。仅就卡制作和邮寄成本而言,一张国产IC芯片卡的成本为10至15元。一般来说,几大商业银行的信用卡客户都是几千万美元起步的。以此推算,虚拟信用卡能够节省的成本确实是非常可观的。
业内人士指出,虚拟卡不依赖实体信用卡进行审批和授信,这对银行风控系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目前消费者最大的抱怨是虚拟信用卡信用额度低。中国农业银行的授信额度较高。普通客户通过农行手机银行渠道申请的限额仅为1万元,通过柜台渠道申请的限额最高可达5万元,但这个限额低于普通实体卡的信用额度。如何快速识别用户身份的真实性、信用状况是否符合要求、合适的信用规模,是一两个工作人员无法完成的工作量。可以预见,短期内,不依赖实体卡的虚拟信用卡的信用额度肯定会收紧,甚至会远远低于互联网公司提供的信用消费产品。毕竟对于银行来说,风险控制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
此外,为了防止网络诈骗给消费者造成损失,各银行还规定了虚拟信用卡的单日、单笔网上支付限额。例如,浦发银行E-GO信用卡持卡人单笔网上支付限额为3000元,单日累计支付交易限额为5000元。
对于虚拟信用卡这个新事物,已经习惯了微信、支付宝扫二维码的消费者还不太感冒。在沃卡信用卡论坛上,有网友提出了两个问题。首先,关于虚拟卡的实用性,有人表示,目前虚拟信用卡与实体信用卡的额度相同,但无需携带实体卡。这可以通过支付宝或微信支付来实现,而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可以使用,而现在银行推出的虚拟卡“没有多大用处”。其次,从普及程度来看,银行虚拟卡的快速普及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网友指出,部分虚拟信用卡需要手机具备NFC功能才能使用,但大部分中低端手机不具备NFC功能。 ”
无现金交易的尝试
当银行业开始尝试改变这种状况时,实际上是在竞争中寻求自己的优势。推动虚拟信用卡建设也是移动支付的一种尝试。从使用角度来看,虚拟信用卡具有实体卡所不具备的优势。首先,消费者出门不需要携带多张卡,一部手机就足够了。其次,虚拟信用卡在支付过程中多采用扫码支付或NFC支付,大大降低了被盗的风险。第三,虚拟信用卡在网络购物尤其是海外购物中的应用更加广泛,且不受京东必须使用“白雕”、淘宝、天猫必须使用“花呗”的限制。
放眼海外,美国运通、VISA等海外卡组织出于支付安全考虑,正在与各国银行合作推出虚拟支付服务。该服务也称为“动态卡号”或“虚拟信用卡”,有时包括虚拟借记卡。采用的模式是消费者先开立一个万事达卡虚拟信用卡账户,然后根据不同的消费需求向虚拟卡分配一定的金额。这有点类似于传统信用卡的主卡和附属卡模式,只不过限额划分更加灵活。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薛红艳表示,银行推出虚拟信用卡不仅顺应了银行账户虚拟化的趋势,也是应对电子化线下支付挑战的必然选择。银行业本身拥有雄厚的资本实力和专业基础。如果它发力,一定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行业格局。但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这还只是初级阶段,短期内还很难形成移动支付的主流模式。此外,随着银行进军线下扫码支付,推出部署在扫码支付上的信用支付工具也是优化用户体验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