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第二轻工业学校:树数控专业品牌,育技能工匠人才

2024-11-15
来源:网络整理

树立数控专业品牌,培养能工巧匠人才

武汉第二轻工业学校于成周元成

摘要: 武汉二轻工业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通过​​中高职一体化改革,升级人才培养模式;利用名师、榜样的指导,打造数控“双师”团队;深化校企合作共赢,打造品牌实训基地等手段,聚焦工匠精神,推动工匠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彰显示范引领作用全国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典型案例。

关键词:中高职一体化;名师、榜样的引领;学校与企业合作共赢;专注工匠精神

武汉第二轻工业学校是武汉市教育局直属学校。拥有国家重点中专、国家中等职业示范学校、国家数控实训基地、国家模具实训基地四个“国家”称号。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是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第一批重点建设专业之一。是武汉中等职业专业排头兵、湖北省品牌专业、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选拔湖北省数控车辆培训基地、国家数控培训基地。数控专业拥有五轴加工中心2台、四轴加工中心1台、加工中心6台、数控铣床14台、数控车床36台等教学设备价值1300万元以上;拥有全国教书育人标兵、全国最美教师1名、全国模范教师1名、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名、湖北省技术能手8名、湖北省技能冠军1名、武汉市5月1日2名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武汉市技术能手16人,武汉市技能拔尖人才3人,100%双师型师资队伍。 2016年,在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坚强领导下,在学校领导和全校教职工的大力支持下,在数控中心团队的努力奋斗下,学校数控专业改革取得了长足进步。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等。工匠人才共建培养成效显着。

1、中高职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升级

(一)联合示范高等职业教育,升级人才培养模式

2016年4月20日,教育部职业教育研究所立项“部分工业(专业)领域中高职院校衔接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项目子课题“中高职数控技术衔接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践》。学校作为副领导单位与领导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团队紧密合作,共同开发,分阶段与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进行联合培养,开展升级中高职院校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其中,中等职业学校《数控技术专业衔接教学标准》部分由该校于成老师主持。主要是经过专业调研,分析了数控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和教育现状,然后通过专家讨论分析了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得出了中职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第一阶段)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中职和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国家标准课程体系和教学标准,进行分析研究,获得中职和高职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的衔接点和分界点初步设计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和标准(第二阶段);初步设计的教学标准已获得行业企业认可,并经职业学校专家评审,形成科学可行的教学标准(第三阶段)。中高职衔接教学标准制定的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图1 中高职衔接教学标准制定技术路线

2017年4月25日,该课题在北京进行了讨论和交流,得到了专家组的充分认可。目前正处于课题成果整理定稿阶段,为全国中高职院校相关专业衔接教学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宝贵的经验。

为了有效衔接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中等职业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重点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实践技能、创新意识、综合素质、工匠意识。根据国家职业资格四级(中级工)对数控车床工、数控铣工、加工中心工的岗位要求,结合企业需求和中高职人才培养切入点的界定,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构建“素质与专业能力并重,注重工匠意识培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二)落实知行合一,推进核心课程改革

1、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环境。

为有效落实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中高职院校一体化人才培养质量,如何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环境,已成为许多职业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必须面临的重要问题。专业发展。以往数控专业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大多在车间实施。由于机床操作产生的噪音以及各工种之间缺乏良好的分区,导致教学环境嘈杂、混乱,不利于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管理和实施。当老师演示教学时,内外三层楼的学生都在观看一台机床。他们无法清楚地看到或清楚地学习。有的学生因为连“眼科考试”都过不了,彻底丧失了学习兴趣。老师在教学时也失败了。总担心学生失去应有的地位,缺乏监管,造成安全隐患。于是,一个有序、高效的理论与实践实训室应运而生。

学校数控教学团队在10余年数控实践培训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数控车削技术和数控铣削技术课程的特点,设计了全景式数控理论实践一体化实训室。实训室可开展数控核心课程多媒体分组教学、数控加工编程输入与验证操作实训、数控机床加工操作演示教学、学生远程控制实训、数控系统编程教学与操作实训、CAD/CAM软件应用等技术教学和基于计算机的实践培训。实训室配备主黑板和84英寸交互式液晶屏,方便多媒体理论教学;充分利用实训室墙壁,设置多块辅助黑板,方便小组教学时就近书写、绘画;实训室配置建设了数控车床和数控铣床,利用信息技术实时传输机床内部运行状态和外部运行状态,解决了学生看不清的问题传统示范教学时教师的操作和机床动作。实训室根据班级数量配备了20台集成数控机床操作面板和数控系统的操作终端,让每个学员可以自由操作机床面板,解决了机床数量有限、实训站位不足的问题以及传统教学中的多名学生。问题是学生共用同一个机床操作面板,无法得到有效的培训。为支撑实训室有效运行,特制定《数控理论实践一体化实训室教师手册》、《数控理论实践一体化实训室学生手册》和《数控理论实践一体化实训室》制定了《房间班级日志》。为了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实训室小组工作台中央放置了绿色植物,让学生在学习时感到轻松愉快;每个小组附近的黑板上都挂着色彩鲜艳的手机壁挂袋,老师带领学生上课时,将手机放入壁挂带中,有效管理手机的使用。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全景实训教学环境,有效地实现了“边做边学、边做边教、学做结合”。同时具有教学的开放性、灵活性、人性化,使教育环境更加美好。有效改善。

2、开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资源。

为了有效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的教学资源开发显得尤为重要。理论与实践课堂任务单是针对数控专业核心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资源。这些课堂训练任务都是以让学生“容易做、容易做、想做”为出发点进行设计,深受学生欢迎。 ,极大地开拓了学生的智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往学生上课玩手机、聊天的现象消失了。接下来,学生们共同讨论课堂训练任务中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任务清单,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堂得到了有效控制,过程也将得到有效控制。以小组形式进行互动评价,激发学生小组间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效课堂”。

3.实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改革。

根据湖北省中等和高职教育数控专业教学标准要求,中职数控专业核心课程要求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学校在2014级数控3+2班率先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践。具体实现如下:

(1)明确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管理规则: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必须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每个班级每门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配备两名教师;所有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均配备两名教师,所有教学时间均需在课堂上提供教学服务;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按照每周课时安排相对密集;两名教师需合作讨论,共同完成课程教学计划、教案、阅卷作业、教学实施、教学管理等,并接受教务处的检查和考核。

(二)科学制定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的计算方法。

(3)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过程控制:规范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师日志和学生日志的填写;教师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设计,为每堂课准备一份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任务单;师生必须严格遵守理论和实践教室的使用规则,违反者将自愿接受相应的处罚。

4、推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改革成果。

学校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实施后,引起了省内外兄弟院校的广泛关注。前来参观理论实践一体化课堂的同事络绎不绝,并分享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的经验:

(1)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后,将原来的每周实践训练时数溶入平时每周课时,减少了其他课程的数量和每周的教师人数。

(2)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改革还减少了一个班级配备3名实践培训教师的学时数。

(3)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后,消除了学生对实训课的厌倦感和教师对实训课的倦怠感。

(4)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后,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完全同步,理论与实践充分融合,教学实施更加便捷,教学效果显着提高。

(5)课后调查显示,全体学生喜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性化教学环境,学习兴趣得到保护,学习效果提高;老师们表示,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管理比单纯的实践实训班教学更加方便。很轻松,课堂秩序井然,教学气氛愉快。

2、名师、榜样带头,打造数控“双师”团队

品牌教师支持品牌专业。学校全力支持和精心培养年轻数控师资队伍,打造了一支以职业名师为主导、以技术专家为主的优秀专业师资队伍。这支平均年龄33岁的教师队伍,与学校的发展一起进步,与品牌和专业一起成长。他们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屡获金银,被誉为“武汉数控梦之队”。主要方法有:

(一)以国家教书育人模式引领

2016年,余成老师荣获全国教书育人标兵、全国最美教师、武汉市年度教师等三项荣誉,并被武汉市贸联评为首批武汉市“大城市工匠”之一工会。学校在省、市教育部门的支持下,成立了禹城技能大师工作室、禹城名师工作室,建设了禹城名师网络工作室,充分发挥大成工匠式名师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二)培养一支由技术专家组成的师资队伍

数控专业教师长期坚持产教融合,定期举办校内技能交流,持续进行技能强化培训,积极参加省、市职业技能大赛。通过大赛,数控教学团队已拥有省级技术专家8名、市级技术专家16名。其中,3人获武汉市技能冠军,2人获湖北省技能冠军。已成为一支技术专家型师资队伍。

团队坚持与公司紧密合作,积极参与公司的新产品研发和技术攻关。多次为湖北省地震研究所、武汉重工铸锻有限公司等单位提供技术服务。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承担精密零件加工。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壮大

建立骨干教师培养机制,以青年教师为主体,通过考核、选拔、重点,通过校本、市级培训、省级培训、国家级培训等多种培养方式,使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多人参加国家级、省级演讲比赛。获得一等奖,迅速成为教学骨干。

实施教学能力提升计划、专业技能培养计划、学历提升计划,通过校内轮岗和企业同岗位实习,数控专业师资队伍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队伍。

3、校企共建双赢,打造品牌实训基地

学校数控专业以建设智能制造数控实训基地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参照现代制造企业车间标准化管理模式,充分营造培养工匠意识的实践教学环境,实现对接制造业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之间的关系。已发展成为集专业师资和企业员工培训、技能竞赛、企业技术指导、信息化教学实施于一体的品牌培训基地。

(一)成为服务现代企业技能人才的品牌基地

2016年4月至11月,数控中心先后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717研究所、武汉船舶机械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单位承担了企业员工数控技能竞赛赛前培训,共计25人和 479 天。工作中,参加培训的员工中有2人在第七届中国技能大赛“船舶杯”中国船舶工业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个人奖2人; 3人在湖北省国防科技工业第四届“军工杯”职工生涯中获奖; 1人获湖北省技能冠军;湖北省技能冠军赛5人进入前三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3名获奖员工中有10名是学校毕业生。

(2)成为服务省市数控技能大赛的品牌基地

2016年,学校数控中心承办了湖北省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数控技能大赛和武汉市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同时还承办了恩施州机电工程学校、湖北城市职业学校、武汉军械军官学校和其他省份。省外18所省属院校和1所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共提供73人次、366天的数控技术技能培训,打造了良好的技能交流、技能展示平台。在多年举办比赛的经验基础上,进行了电子抽奖、比赛直播、企业专业人士测试等技术改进,使比赛平台更加公平、公正。连续9年保持零投诉,成为服务省市数控技能大赛的品牌基地。 。

(三)成为推进数控专业教学信息化的品牌基地

2016年,数控专业与企业联合开发的现代制造技术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已投入教学。平台实现四维虚拟化、游戏互动、边玩边学、边玩边学、边玩边学。学生可以通过虚拟仿真互动课程直接体验企业员工角色和企业工厂场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了教学环境,提高了教学质量。目前,修改后的平台模式已在汽车服务、酒店服务、西餐、智能制造、装饰装修等专业推广应用,并先后接待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交流团来访交流、甘肃省中等职业学校、秦皇岛职业技术学校等

名师工作室骨干教师制作的数控车床教学MOOC已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网站上线。在促进学生学习形式多样化的同时,也实现了全校师生资源共享,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水平,提高了师资队伍。信息化教学能力将进一步提高数控专业信息化建设水平。

文章摘自武汉二轻工业学校于成、周元成的文章《打造数控专业品牌,培养技工人才》。更多内容请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向上滑动即可阅读)

相关内容

国家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案例系列丛书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