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5月16日,银联发布《关于受理终端最佳实践系列技术指南和实施方案的通知》,旨在使支付软件功能与用户需求相匹配。
近日,银联认证办公室发布了《关于印发中国银联受理终端最佳实践系列技术指南和实施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指出,为提升各类支付场景下受理终端产品的用户体验,中国银联组织发布了《中国银联受理终端最佳实践系列技术指南》(简称《指南》),为银联卡(云闪付)受理终端产品设计和应用流程提供更加标准化、统一的标准和服务。
1、场景布局:规范受理终端产品设计和应用流程
银联发布此文件的目的是引导第三方支付机构关注个人用户普遍反映的操作体验问题,使支付软件的功能和效率能够匹配用户的支付需求,提高用户粘性。银联发布的《指引》包括两份标准文件,强调了15类高频支付场景的用户体验优化要求。
1. 设计指南
《中国银联受理终端最佳实践设计指南》(简称《设计指南》)指出:“基于地铁、公交、零售等15类用户支付场景特点,终端产品形态、将针对每个场景的可用性和体验优化提出设计指南。”
2. 实用指南
《中国银联受理终端申请流程最佳实践指南》(简称《实践指南》)指出:“基于15个细分场景,将申请流程归纳为普通消费、授权、行业快速消费三类提出人机交互过程和软件事务过程的设计指南。”
2、体验优化:“云闪付”APP通过扩展功能快速获客
为减少微信、支付宝在移动支付领域的威胁,提高银联在国内支付市场的份额,银联自2018年起不断优化“云闪付”APP功能。5月10日,银联认证办公室发布《受理银联云闪付的创新终端认证及测试要求》。该文件标志着银联云闪付交易创新终端受到关注。银联将加强与终端厂商合作,培养个人用户使用银联云闪付的习惯,市场份额逐步提升。
目前,“云闪付”APP的功能包括手机闪付、银联二维码支付、穿戴支付等创新点,满足了个人用户高频交易场景的支付需求。 2018年,银联斥巨资吸引用户使用“云闪付”APP,并在公交地铁、学校企业、商超市场等多个生活消费场景进行推广。优惠措施包括日常入住、接送、商场等补贴活动。在品牌推广和优惠补贴方面,与微信和支付宝相比,可以说是更胜一筹。
3、量化指标:明确提出15类支付场景对受理终端的要求
银联此次发布的《设计指南》中,针对个人用户最常用的15类高频支付场景,提出了受理终端的量化要求。
针对上述各种支付场景的交易环境和网络设施的差异,中国银联在《设计指南》中明确规定了每种支付场景的终端要求。限于篇幅,本文摘录了《设计指南》中规定的两种交易场景的受理终端要求。
1.地铁场景
① 闸机应支持网上双免或网上ODA交易,且闸机应支持银联二维码受理。
②在线非接触、在线ODA、二维码交易终端处理时间分别不超过70ms、不超过70ms、不超过;从非接触式或扫码交易完成到闸门放行的时间应小于0.2秒;为避免误刷,同一张卡在2.5秒内不能重复交易。
③若闸门或相应的嵌入式扫描模块设有取景器,其尺寸应不小于60mm*60mm,最大扫描范围不小于发光面介质的最大精度应达到0.();闸机或相应嵌入式扫码模块的识别角度应满足:上下偏转±45°,左右偏转±45°。
④闸门或相应的嵌入式模块应具有稳定交易笔的能力,并能够成功存储5000条交易记录。
⑤闸门或相应嵌入模块的非接收中心点与扫描中心点之间的距离应大于8cm或不在同一平面上(应有较大的夹角,如30°),以避免漏检。 (注:景区、地铁场景航站楼设计要求同上)
2.公交车场景
公交场景受理站①~③的设计要求与地铁场景相同。
④终端或相应的嵌入式模块应具有稳定交易笔的能力,并应能够存储交易记录(注:建议模拟实际场景每5分钟连续进行100笔交易)。
⑤ 终端或对应嵌入式模块的非受理点与扫码中心点的距离应大于6cm或不在同一平面上(应有较大的夹角,如30°)避免错误感应。
李伟 灵益智库分析师,追踪银行数字化转型、零售金融与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