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沙之友组组长 杨森林
毛兴国/文
每个人都有两个自己:一个是真实的自己,另一个是自己想成为的自己。 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有一些人和朋友对你产生影响。 在你的学生时代,你成年后的工作生活,或者你退休后的生活,你都会欣赏他们,钦佩他们,甚至崇拜他们。 他是你的偶像,你人生中真正的榜样。 以他为中心的圈子成员的文化、人文品质、行动、灵魂相容、三观一致。 虽然这个朋友圈里有很多你素未谋面的网友,但你很快就融入了他们,并且你清楚地知道自己想成为谁——你可以利用你的兴趣和优势,给你舒缓的力量,鼓励你前进。
对我来说,“鸣沙朋友群”就是这样一个朋友圈,群主杨森林就是这样一个人。
在“鸣沙朋友群”里,同组的有同学朋友、兄弟姐妹,甚至有父亲、儿子、母亲和女儿。 其中有80多岁、90多岁的老人,也有刚刚起步的底层年轻人。 其中有世界知名的科学家、教授、博士生导师,还有初高中毕业生。 无论是省部级、局县级领导,还是普通百姓,大家都一视同仁,一视同仁,称呼为校友、团友、前辈。 我想,我们能够聚集在一起,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彼此坦诚相待,通过文学来接近彼此,通过文学来交友,缅怀真情,并从中获得乐趣。 这里我想谈谈这个小组的创始人,小组组长杨森林。
杨森林比我大三四岁。 我认识他很久了,我认识他,我也很佩服他。 我与他既是师又是朋友——我对他的了解可能别人不知道。 这个故事可能鲜为人知。 我想了很久,想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我的家乡是宁夏中宁县长滩李滩村。 1975年至1977年,我在鸣沙中学读高中时,住在校前鸣沙村七队姑姑家。 杨森林和我姑姑、姑父是同一个生产队的。 杨森林是一名高中毕业回到家乡的知青。 我的二伯是生产队的管理员,我的姑姑和哥哥是民兵的营长。 他们比杨森林大十岁、五六岁左右。 杨森林经常来姑姑家、叔叔家。
杨森林陪伴了我一代人,是我的远房叔叔。 我经常听到叔叔、阿姨、叔叔、阿姨、兄弟姐妹们总是夸奖杨森林,说他从小就很懂事,学习刻苦,知识渊博,有礼貌,尊老爱幼。年轻,乐于助人,心地善良。 ,特别擅长处理疑难问题。 尤其是和他一起长大的阿姨们、兄弟姐妹们都非常敬佩杨森林,对他非常称赞。 他们给我讲了很多关于杨森林的事情,其中一件事至今让我印象深刻:有一年,生产队分口粮,当管家的二叔指责杨森林一家使用了错误的秤和记录。错误的账户,导致他的家人失去了份额。 他买了100多公斤粮食。 这在当时是一件大事,100多斤粮食足够一个农村人吃半年了。 他的父母自然着急,但作为监护人的二叔却不记得出了什么问题,陷入了僵局。 当时杨森林还在上学。 他劝父母不要着急,不要对二叔的动机产生无理怀疑。 他亲自让队长的会计和保管员到他家里重新称了一下家里分发的所有粮食,结果发现确实不足100公斤。 二叔很尴尬,杨森林却安慰二叔说:算秤、算账就像学生做数学题一样。 加法、减法、减法都难免会出错。 见面不抬头的亲人,谁会故意记错账呢? 二叔很感动,称赞杨树林是个学者。 其他人也纷纷称赞杨树林的良苦用心和处理问题的方法。
住在姑妈家的时候,经常见到杨森林骑着自行车,车架上挂着攀爬电线杆的电工铁箍鞋。 如果有家庭、生产队集体出现用电问题,他就随叫随到。 不要拖延和马虎。 后来,他从大队调到公社,一边做公社电工,一边写材料。 当我高中毕业时,他上大学了。
1981年底,我在中宁中学参加英语教师培训班,在校园里认识了杨森林。 那时,他大学毕业,已经是中宁中学有名的高中语文老师。 他主动邀请我去他的宿舍和办公室玩。 一天放学,我来到他的宿舍,看到他正在埋头批改高中作文。 他看到我,很热情地给我让座,还给我倒了水。 我见他忙着工作,和他闲聊了几句,就起身离开了。 他诚恳地说:“你先坐下来,等我把这些论文修改完再聊。”
我拿起几张他审阅过的学生作文,打开仔细阅读。 我想说,高四文科学生写的作文还不错:错别字不多,句子流畅,有条理。 但他却进行了细致的批改,不仅标出了错别字,还对很多句子进行了润色、修改,使词句更加简洁生动,可读性强,朗朗上口,还画了很多各种批阅符号。 他批改后的作文批语恰当、到位,包括眉批、段批、全文批,指出了优点和缺点,并提出了努力的方向。 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也是一名刚刚离开小学讲台的语文老师。 批改学生的作文是最麻烦的。 与他相比,我为批改学生作文深感羞愧。
此后,我多次到过他的宿舍。 我喜欢看他批改的学生作文,和他聊天,聊教学、作文、文学话题——有句话叫“听你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这种感觉再一次激起了我一边工作一边总结、写作的梦想。 此后,我勤奋写作,发表了多篇获奖论文。 我还获得了宁夏第七届基础教育科研成果奖。
1982年,杨森林从中宁中学转学,成为宁夏广播电视台记者。 我经常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上看到他的报道。 虽然我很少见到他,但我经常从叔叔阿姨、阿姨、表兄弟那里听到很多关于他的故事。 据说,杨树林每年回老家给父亲扫墓时,都会看望村里的亲戚和长辈。 无论遇到谁家里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他都会留下来分析、开导。 他有一个哥哥,年轻时曾在国外工作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中年时,他被错误地革职,回到乡村过着艰苦的生活。 晚年时,他经常生病,情绪不稳定。 杨树林回答说,沙老去看望他,安慰他。 每年清明节前后,他每天都希望杨森林回来唱沙,说自己有很多苦涩的话要对杨森林说。 杨树林总是先静静地听他的想法,然后慢慢开导他。 经过杨树林的开导,这位80多岁的老人变得乐观起来,家人也幸福了。 孩子们常常和爸爸开玩笑:爸爸看到大阳林就像看到大太阳一样高兴。 已经活了近百岁的第七队老队长,从小就看好杨森林。 他总说杨森林长大了一定会有未来。 杨森林上小学时,背着干活时,被要求为所有队员记录工分。 每年清明节,杨森林回鸣沙给父亲扫墓时,都会带上礼物去看望老队长。 临走时,他偷偷塞了100块钱到他手里,送他到街上去吃饭,想买什么就买什么。 买东西,就别提给别人钱了。 可杨森林一走,老队长就接过钱,夸奖大家:杨森林又给我钱了! 有一年,我叔叔遇到了困难。 当他看到杨树林回到家乡时,告诉他“人生没有意义”。 他们虽然不同代,却在同一个村长大。 叔叔向我坦白地讲述了他家庭和生活中的许多不愉快的事情。 杨森林改变了行程计划,并没有急着离开鸣沙山。 他在他哥哥家里和我叔叔聊了一整夜。 天亮后,舅舅紧皱的眉头才松了口气。 他欣喜地对人们说:“和叔叔杨森林聊了一夜,我心里的疙瘩解开了,现在连我看到的天空都亮了,我喘不过气来。” 空气也清新。”
那时,鸣沙的亲戚经常对我说:过去鸣沙有胡县长,他是一位伟大的慈善家,现在有杨森林,他也是一位伟大的慈善家。
时光荏苒,转眼间已过去近四十年。 2018年的一个周日下午,我和同学丁建国在公园散步。 我向他询问了杨森林前辈的情况,他向我推荐了“鸣沙之友群”中“杨森林文集公众号”的文章。 回家后,我在微信“公众号”栏里搜索《杨森林文集》,一口气读到深夜。 我对他的发展是有了解的:读完他的每篇精彩文章,我都为他的博学、才华、勤奋写作、作品成就所折服。 我曾经崇拜他作为我人生的榜样; 现在我把他当作我的人生偶像,也是我敬佩的前辈。
没过几天,杨森林就邀请我加入“鸣沙朋友群”,并添加了我的微信。 从此,他的作品和群友写的漂亮文章对我来说就是一场精神盛宴,是我业余时间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缺少的主要组件。 每天天一亮,晚上睡觉前,或者一有空,我就打开“鸣沙好友群”,浏览群友的聊天对话,阅读杨老师发表的最新文章森林。 我受益匪浅。
“鸣沙友群”的成员数量不断增加。 已经从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到现在的近400人,而且群成员还在不断增加。 这群朋友原本是在鸣沙中学任教的老师和学生。 随后,吸引了中宁、七乡、宁夏各市县人民以及世界各地鸣沙故里的人们关注“鸣沙友团”和“杨”。 “森林选集公众号”——打开“今日头条”,点击“推荐”,你会看到《杨森林选集》占据了重要位置,这些好看的文章都是群友原创作品,点击率很高。关注、阅读、推荐、点赞,多部作品推荐量超过30万!
阅读“杨森林文集公众号”鸣沙朋友回忆母校学习生活的精美文章,激起了我的创作灵感和写作冲动。 我还想写一本回忆我们政治文学课上的学习和生活的书。
走路的时候遇到了当时的老班长丁建国,我们聊起了这个话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没想到,他在微信群里公开了这个消息,同学们纷纷称赞和鼓励。 说实话,我随口开了个玩笑,老班长就把我推到了老虎背上。 我无法摆脱老虎的束缚,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构思出40多年前高中学习和生活的记忆,然后才开始写作。 我先列了一个提纲,然后又找出了政文班同学的毕业照、迎接杨宗仁老师回宁的照片、毕业30年、40年同学聚会的照片。 我仔细阅读了几年前写的高中笔记。 政文班同学为毕业40年后的一次大型聚会提出一首小诗。 我把那次聚会的录像光盘听了一遍又一遍(我因工作外出,没有参加),我认出了老班长丁建国在聚会开场视频中所读的内容。 凌晨12点左右,蓝天酒店微信代表全班同学给杨宗仁老师写了一封慰问信,并附上了杨宗仁老师发来的含糊诗词,向政大同学表示祝贺。第 40 届毕业晚会上的文学课。 白天回忆想法,晚上加班写作。 初稿很快就完成了。 我把它连同大纲一起发给杨森林学长审阅,同时也贴到我们政治课的班级上,征求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
那几周,“鸣沙中学77班政文班”空前热闹,吸引了很多同学、家人以及尚未入群的孩子:每天都收到点赞和鼓励,很多同学都献上了自己的一份力量。有关 40 多岁时发生的事情的信息。 多年前高中生活真实故事线索:“开门办学——出去请进来”、“课外活动”、“插秧”、“割稻”、“果园规划劳动”、“建化肥厂”、“挖苹果园”、“陈马井收小麦”、“上山拔艾草”、“全班男生去黄河边捡鸭蛋”工作却失败、差点全军覆没”等非常丰富的学习和生活记忆。
我对初稿反复修改后,一次又一次地发给杨森林审阅修改。 我首次发表在《政治课群》,题为《难忘的明中政治课》。 我们当时政治课的班主任杨宗仁老师,微信上远在天边。 他现在已经快80岁了。 读完后,他纠正了笔误,对我给予了极大的鼓励。 指导意见:“只讲事实,不做任何评论”、“开学只是临时措施”。
我实事求是地修改了一下,杨森林先以“年度政治文学课”为题发表在“杨森林文集公众号”上,然后他又修改了一遍,然后发表在“今日头条”上,标题为“年度政治文学课”。标题《开设公开课政治文学课》,还登上了头条推荐栏,受到了众多网友的关注、点赞、转发、好评——这是我万万没想到的。
在校友的鼓励和杨森林的指导下,我写出了《我的小学》、《头上带着咒语,沉默如寒,付出我的一切——周行健先生生平笔记》等回忆录。支持宁”等,并得到了更多朋友的认可和鼓励。
2019年年底,我给自己放了一段假。 在-19疫情在全球肆虐之际,我呆在家里防疫。 花甲之年,他还写下了《回家乡的那一年》、《时代的长滩中学》、《感恩老师的话》、《抗疫志愿者的感想》、《缅怀》等。 《我的父亲》、《有梦想、追梦、圆梦——一位乡村教师的心声》等多部中短篇纪实回忆录以及抗击-19疫情等社会生活的反思。 近日,他写出了自己的长篇小说处女作——《鼓浪难民》,共十万余字,九十余条内容。 发表在《百度百家号.风青云丹毛兴国》个人专业和《今日头条》后,引起广泛关注、推荐、点赞、好评,粉丝数量不断增加。 心微动,但情已远去,物不再一样,人不再一样,一切都不同了,往日已不可追。 对我来说,世界上唯一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越来越美丽的美好事物就是写下这些回忆。 在写作过程中,我打电话采访,查阅了与工作相关的第一手资料。 我还时不时和杨森林学长通电话,请教写作技巧。 如何开始和结束? 如何组织材料并创建布局? 杨森林总是耐心、细致、毫无保留地给我教训和珍惜。 电话往往一次持续一个多小时。
在他的热情指导和鼓励下,我集中精力,痴迷于写作,这几乎占据了我业余时间和退休生活的全部。
同学、朋友和杨森林给了我“作家”的称号,这对我是一个很大的鼓励——当我到了这个年纪,写下我的记忆,如实地写下我和我们这个年龄段的真实生活经历。 出来自慰。 能够如实地写下杨森林的故事和“鸣沙之友团”的故事,我深感欣慰。
2022 年 1 月 20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