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在进步,百姓生活越来越好,小小文具寄托的是对孩子茁壮成长的期盼

2023-12-13
来源:网络整理

一转眼,又到了开学的日子。 开学也是新学年的起点,标志着孩子们的人生迈出了新的一步。 每次开学前,家长们都会想尽办法为孩子准备全新的文具,从用报纸包新课本,到用破布拼接全新书包,再到“拉杆箱”式书包里装着新款笔袋。 ……时代随着进步,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小小的文具表达了对孩子学业进步、健康成长的希望,承载着一代又一代追求幸福生活的梦想。

书籍封面:报纸、日历到定制封面

29日中午,小学开学前,微信火车站附近的金桥广场,熙熙攘攘的乘客中,不少是带着孩子来购买文具的家长。

来自浙江微信的施赫连在这里从事文具生意已经26年了。 谈起开学“新装备”的变化,她深受感动。

“以前书籍封面都是用报纸,条件好一点的人就用挂历纸,后来用特种纸封面书籍,2000年以后,塑料书籍封面逐渐流行起来。” 她说,现在是“量身定做”。 “因为厂家已经根据教材的不同规格裁好了尺寸,家长直接买下来贴在书上就可以了。” 石赫连说,随着开学,家长们会带着孩子去买文具。 “这也是一种仪式感。”

南京 抖音同款文具盒_抖音同款手表_抖音里面抖屏特效

微信网友张振华还记得,小时候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开学前和父母一起购买“新装备”。 “以前,我的父母会仔细地为我包好书皮,然后在封面上写上每本书的主题、班级和名称。” 张振华说,今年我女儿也要上小学了,这些手续都行不通。 “时代变了,生活变好了,虽然自己包书、写字的家长少了,但对孩子学业有成的希望不会改变。”

书包:布袋、背包到“拉杆箱”

63岁的张华奎退休前在河北微信中大工程机械厂工作。 听说记者要找一个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军绿色布包,他答应了,并回家翻箱倒柜寻找。

“我的第一个书包是1962年上小学的第一天晚上,妈妈用各种颜色的破布制作的。”张华奎回忆道。

他的第一个军绿色布包是父亲给他买的。 “它在我怀里已经很久了,我非常珍惜我的书包。 下雨天,还有人把书包顶在头上,跑回家。 我把书包抱在怀里,生怕弄脏了它。 又湿又脏。”

抖音里面抖屏特效_抖音同款手表_南京 抖音同款文具盒

张华奎的女儿张坤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 在她这一代,背包是主要的书包类型。 “当时买背包,就看它有多少隔层。 隔间越多越好。 除了书之外,它还能装很多东西。” 其他的。”张坤说道。

对于张昆的侄子何一航来说,书包不是“背”,而是“拉”。 “现在的孩子不需要背沉重的书包,对他们的身体发育也有好处。” 何一航的母亲何媛媛说道。

“时代变了,书包的款式更多了,也考虑到孩子健康成长的需求。背部3D设计,脊柱分压,立体凹槽,防止孩子受伤“长时间背着后会受到背部摩擦,书包上还有反光条,保证孩子的出行安全等。”何媛媛说。

文具盒:粗布、铁盒到塑料铅笔盒

“文具盒?直到1959年我读完小学,我才见过文具盒。那时候,一块旧粗布既是书包,又是文具盒。” 河北省临漳县孙桃镇东路村王忠志老人说。

抖音同款手表_南京 抖音同款文具盒_抖音里面抖屏特效

他向记者展示了一块蓝色的方形粗布,布的一角用绳子系着一枚方孔铜币。 课本和文具都用这块布包裹起来,然后用绳子绑起来,绳子下面压着铜钱,防止东西掉出来。

“当时的农村学校,砖台上放一块木板当桌子,屁股下垫几块砖当凳子,照明用的是白菜块做成的柴油灯。” 王重只记得自己用的是粗糙的草纸和铅笔写字。 引线很容易被切断。 “一段时间我不知道要削多少次铅笔,两只手都被铅笔芯染黑了。”

到了20世纪80年代,铁盒已经成为校园里的流行物品。 “那时候我还用药盒当铅笔盒,我梦想有一个真正的铅笔盒。” 王忠志的儿子王建勇清楚地记得,他用磁铁在学校垃圾里滚来滚去,吸引了铁钉。 我用它来换钱,终于在我10岁的时候买了我的第一个真正的铅笔盒。

现在,王建勇的女儿王雨馨在东路小学上二年级。 她的铅笔盒是塑料的,有密码锁。 如果她学习累了,她可以按下笔盒上的按钮,就会播放轻松的音乐。

“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铅笔盒的款式也越来越多,孩子们几乎每年都会换新的。” 王建勇说,“但好时光来之不易,我经常教育女儿要注意勤俭节约,只要没坏,就一直用下去。”

三代人的铅笔盒见证了人民生活从贫困走向富裕的转变。 王忠志感慨地说:“现在,我们农村最漂亮、最坚固的房子就是校舍,最幸福、最幸福的就是学生们的孩子们。”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