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海盐县检察院就一起故意伤害未起诉案公开开庭,并通过网络直播。
云南省昆明市检察院检察官利用全景摄影技术实地取证。
山东省乐陵市检察院检察技术人员进行电子媒体数据检查。
江苏省苏州市检察院公益诉讼快速检测巡回站工作人员正在检测太湖流域水质。
“科技兴则民族富,科技强则国强”。
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实施科技密集型巡检,打造智慧巡检,不仅是检察机关创新办案方式、提高履职能力、推进法律监督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检察工作创新发展、更好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在不久前召开的第十五次全国检察工作会议上,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军提出,务实推动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要把科技巡查作为重要支撑。智慧检察建设必须有更高的目标——引领和推动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要贴近基层检察官、贴近办案,切实遵循科学化、智能化、人性化原则,让一线检察官有真正的获得感。
01智慧检务助力检察新理念新要求落地生根
智慧检务遵循司法规律和检察权运行,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强化技术引领,助力新时代检察新理念新要求在实践中落地生根。
“统一业务应用系统2.0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新成果,贯彻落实最高人民检察院提出的‘四大“检察”、“十大业务”、“检检一体化”,打造符合理念新要求的司法办案平台。最高人民检察院情报研究中心告诉记者。
国家检察院统一业务应用系统2.0版是1.0版的升级开发。自2020年1月1日起,统一业务应用系统2.0将在9个省市检察机关逐步试点。从功能上看,统一业务应用系统2.0为检察办案业务提供系统全覆盖和全方位支撑,并提供可定制的权限配置服务和个人门户;服务方面,系统操作简便,智能辅助办案工具让办案更加便捷。人员更加专注于审查案件的关键情节和证据;协作方面,统一业务应用系统2.0提供跨部门数据共享和业务协作接口,进一步消除跨部门、跨区域的数据“壁垒”。
“试点过程中,贵州检察院成为全国首个实现统一业务应用系统2.0与省政法协作平台无缝对接的省份。截至2020年11月底,共受理、审结案件。通过政法协作平台转移。”贵州省检察院副检察长杨承志说。
其中,“一案一号”系统是统一业务应用系统2.0的亮点之一。 “一案号”相当于该案子拥有终身不变的“身份号码”。无论经过多少层级、多少环节,一号到底,有利于更好落实司法问责制,推动案件结案,降低“案案比”,不仅有利于责任追究,也有助于发现办案中的问题。 。
除统一业务应用系统2.0外,各级检察院坚持科学化、智能化、人性化原则,积极探索开发“智慧检察产品”,推动检察工作新理念、新要求落到实处。新时代。
为贯彻落实“少抓、慎诉”新理念,浙江省杭州市检察院与公安局联合开发的“非羁押码”App于2020年正式上线。 “监管码”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通过外出提醒、违规预警、定时签到等多项功能,实现对犯罪嫌疑人的数字化监控,确保被监管人员能够受到必要的监督。回归日常生活。
“非托管代码是数字时代非托管监管的创新之举,它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优势,提高监管效率,增强监管质量和有效性。”南京师范大学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研究员江涛评论道。浙江大学教授、中国法学会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副会长王民元认为,该软件可以有效降低审前羁押率,其意义对于国家乃至世界都是革命性和颠覆性的。
此外,“案案比”智能软件系统、检察官绩效评价软件系统等智慧检察产品的深入研发,推动新时代检察理念、新要求得到更深入贯彻落实。 ,落地生根,结出丰硕成果。例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检察院研发的案件质量效能分析平台、山东省泰安市检察院自主研发的检察官智能综合绩效评价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02 完善技术支撑体系,推动工作模式转型升级
检察技术与检察业务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技术系统支撑作用,以极致精神解决专业问题,推动办案模式转型升级,是智慧检察服务展现新内涵的重要要素。新时代取得的成就。
“万丰湖项目”是最高人民检察院直接立案的第一起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案件。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和法律意义。在该案办理中,检察机关将检察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应用网络远程视频、环境检测等技术,为案件办理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一水通三地的万峰湖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正逐步恢复往日碧波荡漾的风光。
2020年12月24日举行的“万峰湖项目”检察听证会上,检察机关利用快速探测勘探设备、无人机航拍、环境检测等技术调取的材料成为大家关注的亮点。本案的成功管理是基于智慧检察工程实现检察公信力和监督水平双重提升的具体体现。
各级检察院频频强调运用科技创新成果服务公益诉讼、检察案件: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检察院采取了无人机、卫星遥感、 “随机摄影”支持呼伦贝尔湖重点生态环境保护区保护。 ;江西省检察院、省环境监测中心、环境科学研究院联合组建江西省检察院公益诉讼联合鉴定实验室,初步形成了“空天地一体化”调查取证体系和“多层次“立体”检测评价体系; ETC。
2020年,国家公益诉讼快速检测实验室(工作站)、无人机航拍等公益性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取得良好成效:全国检察机关投入使用的公益诉讼快速检测实验室达336个,实验室配备快速检测设备共2252台。各级检察院共配备无人机1119架,无人机参与取证案件累计5580件。
“司法鉴定技术人员是检察机关不可或缺的人才队伍,为解决案件专门问题提供技术支撑。”最高检委员会专职委员万春于2020年9月15日举办智慧检察沙龙。
2020年1月20日,辽宁省锦州市检察院起诉的一起重大职务犯罪案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本案中,除了法医出具的死亡鉴定意见为侦查方向指明了方向外,技术人员对监控录像和声纹比对技术的处理对于识别犯罪嫌疑人起到了关键作用。”最高人民检察院技术情报研究中心司法鉴定中心副主任李佳说。在某些案件中,为了让负责人清楚地了解科学实验的依据,法医认真查阅相关文献,对实验结果进行详细解读,为案件审查起诉提供有力的证据支持。 。
“随着网络案件数量逐年增加,犯罪手段也越来越专业化、复杂化,未来惩治网络犯罪案件离不开技术援助!” 2020年8月27日,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检察院依法提起公诉。全国首例“微信解封”刑事案件已审理完毕。办案检察官潘莹莹感慨万千。本案中,检察技术人员依托“检察院人工智能应用联合实验室”对犯罪嫌疑人手机进行深度取证,提取恢复关键电子数据,为破案提供了关键证据。最终,两名被告人被判刑。
2020年6月,中国检察网“检察服务”信访服务功能上线,实现信访办理情况在线实时自助查询,为实施群众信访应诉制度提供技术支撑。转变检察工作方式。
中国检察听证网自2020年6月“首播”以来,已有39家检察院开展检察听证网络直播65场,累计直播时长超过3000分钟,网站点击量7.9万次,直播观看量2万次。例如,四川省成都市检察院就公安机关指控的合同诈骗案公开开庭审理,山东省济南市检察院就合同纠纷申请监察案公开审理,均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借助检察听证网络,让公平正义看得见、摸得着、可信,让检察工作在取信于民的同时实现履职方式创新。
03 探索发展智慧平台,推动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2020年,全国检察机关积极运用信息技术,不断探索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在检察业务领域的应用,打造了一批高水平的“智慧检察”平台。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级检察机关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检察工作,积极探索运用政法一体化办案系统和“三异一网”远程多方开庭、远程提审、远程送达、检察工作网络化)、云技术等信息化检察工作新模式,解决了通知难、讯问难、办案难等实际问题。法庭听证会。最高人民检察院开通的互联网检察视频云平台积极利用政务微信等互联网应用,满足检察机关多元化、智能化、便捷化的专业视频办公和办案需求。据了解,疫情期间,最高人民检察院技术信息研究中心基于政务微信打造的移动检察服务平台向全国检察机关开放,协助各地远程办公。使用次数超过10万次,会议功能使用次数超过1万次。 。
“我们及时运用智慧检察建设成果,打破空间障碍,实现抗疫办案双赢。”湖北省检察院副检察长王永进表示,疫情防控期间,湖北省检察院利用视频可视化系统进行远程讯问。 1100余次,有效解决监管场所疫情防控和办公办案的实际需求。黑龙江省检察院利用“远程取证换证一体化平台”实现换证、提审、电子签名盖章等全业务流程在线办理,真正满足无接触办案要求。河南省新乡县检察院使用“三遥一网”远程审判系统办案。检察院、法院、看守所通过视频连线,进行“面对面”但“零接触”的庭审。
2020年9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全国部署推广浙江省绍兴市检察院自主研发的民事审判智慧监督系统。目前,该系统的应用涉及虚假贷款、虚构劳动报酬、规避债务等22个功能模块,实现了“四大检察”所有监管领域的全覆盖。通过数据碰撞、智能筛查、异常锁定、分析判断,发现批量同类案件监管线索,业务数据爆发式增长。 “当前,智慧检察监督平台已成为拓展监督渠道、提升监督权威的核心支撑。我们逐步走上了以智慧检察工作为引领、以类案监督为核心、以类案监督为核心的现代检察创新。”推动社会治理的目标。”发展之路。”绍兴市检察院检察长翁跃强表示,与系统开发前相比,2020年绍兴市检察院刑事领域纠正漏检数量增长了161%,立案监督案件数量增长38%,民事领域虚假诉讼监督案件达461件,判刑320件,增加50倍。被减刑。
为进一步提高惩防涉人经济犯罪成效,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检察院会同区法院、区公安局,联合开发了涉人经济犯罪侦查、起诉、审判、执行、预防一体化办案软件,该软件将于2020年4月上线。该软件采用一体化办案架构,利用区块链技术开放上“数据“孤岛”,实现刑事诉讼全流程的数据共享和智能协助。
“软件通过数据处理,让纸质档案变得细化,债权债务明细一目了然,让负责人腾出更多时间集中精力办案。”钟楼区检察院副检察官赵兴战告诉记者,该软件投入运行以来,已成功用于办理8起涉人经济犯罪案件。共有5000余名募资参与者登录软件参与二次确权,风险库新增信息4000余条。
2020年4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印发《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加强新时代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推进“智慧免检”建设,加快未成年人检察平台建设。未成年人救助教育维权,关注未成年人检察大数据建设与应用,提高未成年人检察智能化水平 工作。各地检察院正在积极探索智慧免检案件建设。例如,广州市检察院开发了“检察官一起爱”智慧免检平台,紧扣未成年人检察“逮捕、起诉、监管、预防、教育”五位一体的功能定位。将“一站式”办案取证、社会支持体系建设等前沿实践搬到网上。 2020年5月20日软件上线三个月后,在办理刑事案件方面,指派法律援助律师速度提升100%,律师反馈速度提升62%,适合成人速度提升参与人数增加了92%,效率很高。对未成年人实施特殊程序。在未成年人辅导方面,通过精准匹配,95%的涉案未成年人接受了在线辅导,并为87%的人员定制了在线考察辅导方案。辅导活动及时开展率从60%提高到93%,结合其他帮教措施,再犯率从12.5%下降到5.3%。再比如,2020年国际禁毒日,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检察院正式上线创新研发的“VR云禁毒平台”软件,已有超过2万人次在云端参观学习。同年7月,医院正式被列为教育部青少年法治教育中心实践基地。武侯区检察院副检察官丛林说:“通过这种方式开展禁毒警示教育越来越方便,学生看到这种新颖的方法就特别有兴趣学习。”
适应新时代检察工作发展新要求,最高人民检察院将加快智慧检察工作建设,加强先进科学技术应用,努力实现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通过检察信息化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检察产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本报记者陈章、见习记者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