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境监测全解析:污染物种类、监测方法及布点原则详解

2025-01-14
来源:网络整理

亲爱的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制定大气环境监测方案时通常会考虑哪些方面?答:大气环境监测是测量大气环境中污染物浓度,观察和分析其变化及其对环境影响的过程。 。空气污染监测是测量大气中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观察其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监测的分子污染物主要包括硫氧化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臭氧、卤代烃、碳氢化合物等;颗粒污染物主要包括扬尘、总悬浮颗粒物、扬尘、酸沉降等。空气质量监测是对一定区域大气中主要污染物的采样和分析。对规定项目的定期监测通常根据区域大小、大气污染源分布和源强、气象条件、地形地貌等因素进行。大气环境监测点布设原则(1)综合性。大气环境监测范围较广。布设监测点时,应充分考虑区域内高、中、低污染程度区域的点位。要结合污染程度较高地区的大气环境污染状况,全面掌握情况。工业密集区、污染物排放量大、人口流动大的地区将增加对应点的数量,采集并尽可能全面地反映大气环境质量现状。 (二)代表性。大气环境监测点的选择首先应具有代表性。代表性原则是指点位的选取应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监测范围内的环境状况,并能够预测本次监测结束后该区域大气环境的未来发展。估算并预测未来大气环境发展趋势。这种点分布的定位原则称为代表原则。 (3)可比性。确定采样点位置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现场采样获取被测区域大气污染物的监测工程数据,然后通过数据分析,帮助人们掌握该地区大气环境的客观、现实状况。及时对监测区域进行监测。这就要求在布点时,应保持采样点条件的一致性,一旦确定,不得随意更改。 (四)科学性。科学原则是指根据监测区域的实际空气污染状况和污染程度确定布点高度。例如,如果某个地区的大气环境对人体危害很大,那么布点的高度就应该确定在1米到2米之间。如果大气环境中存在的气体对植物危害较大,那么分布点的定位高度应与植物叶片中心的高度相同。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