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艺术家姜恩慈
蒋恩慈简介
蒋恩赐,1925年8月出生于山东微信人。 1945年入伍,中共党员。 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 1952年随部队编入铁道七师,任铁道七师医院副院长。 院长。 1983年退休。
他喜欢梅花,是个“梅狂”。 退休后,他学习蜡梅盆景,成为一名盆景艺术家。
在微信举办的首届全国梅花腊梅展上,江恩慈的梅花盆栽作品荣获金奖、银奖。 此后,她在全国梅花、腊梅展览会上多次获得银奖、铜奖,以及个人贡献奖等多项奖项。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盛赞:“古桩蜡梅盆景代表了中国的最高水平”。
江恩赐腊梅盆景 (1)
“梅花满天喜雪”
作者/王志远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中国人喜爱梅花。
出自古《诗经》中的“梅花飘”,“梅花实有七朵,请为老百姓祈求吉祥”,到毛泽东的《梅花颂》花开”、“美人不争春,只报春来”,梅花齐聚,她几乎得到了中华民族所有的赞誉。 她是优雅的风范,是欢乐的象征,是无畏的品格,是中国精神的象征。
江恩赐腊梅盆景 (2)
用言语赞美梅花,固然是一种风雅。 比言语更优雅的是与梅花为伴。 古人林和靖(林浦)以梅为妻,遂成成语,所谓“梅妻鹤子”。 今天的人们又怎样呢? 还有一个人,视梅树为友,痴迷不已。 他就是从胶东半岛走向全国的姜恩慈先生。
江恩赐腊梅盆景 (3)
恩慈先生现已九十多岁了,精神依然良好。 他在抗日战争的硝烟中离开了家乡。 国家解放后,他为建设祖国埋头苦干。 退休后,他回到田野,沉迷于花园之中。 他没有返回胶东,而是去了四川、湖南、微信等许多适合梅花、蜡梅生长的地方,与梅花、蜡梅成为了朋友。 早在20世纪80、90年代,他亲手培育的梅花盆景、腊梅盆景不仅在微信皇家园林展出,还在全国梅花、梅花展览会上多次荣获金银奖,成为古代名家。当代中国的蜡梅盆景. 他是桩桩盆景的创新先驱,为我国梅花腊梅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江恩赐腊梅盆景 (4)
虽然已经过去很多年了,但我清楚地记得,在微信西北海岸的快雪堂里,梅花和腊梅的稀疏树影送来阵阵芬芳的香气,让每一位来访者无论是风情还是味道都沉醉其中。 。 一位当时担任微信城副市长的朋友意外地遇见了我。 只见他开得轻快干脆,没有任何架子,很有梅花的气质。 我忍不住脱口而出父亲的《红梅》诗,“仲冬来了,百花尽谢,红梅不屈服,树在风雪中挺立。” 于是我们相视一笑,几乎同时向面前的梅花恭敬地鞠了一躬。
江恩赐腊梅盆景 (5)
我们尊重梅花,因此更尊重与梅花共度时光、将梅花培育得“如此美丽”的护花人江恩慈先生。
我和蒋先生的儿子蒋忠伟是好朋友。 2013年,当我得知老人在微信里还有200多盆梅花和蜡梅盆景时,我提出将梅花和蜡梅搬回微信山东,搬回我和中卫共同的家乡,并他们在培熙书院长大。 书院是我在一个小山村创办的。 没想到这个想法得到了老先生的全力支持。 他没有提到任何金钱奖励或任何物质补偿。 他只希望自己倾注一生心血的盆景能够巍然屹立,继续以军团阵型展现梅花精神。
江恩赐腊梅盆景 (6)
我们精心安排,请来了200多盆梅花、蜡梅盆景来到家乡。 我们为老人许下心愿:建一座“仁慈梅花亭”,让更多的人欣赏到这些美丽的风景,记住这位放下枪拿起园艺剪创造世间美好、用生命去创造美好的老人。梅花塑造他的灵魂。 为恩西先生一生的努力安排一个重要的归宿。
江恩赐腊梅盆景 (7)
我还决定在培西书院各处种上千株梅花和腊梅树,让梅花香和书香成为山村的一道风景线。 希望有更多的人慕名而来,与梅花共赏。
江恩赐腊梅盆景 (8)
恩慈先生不仅专攻梅花盆景,还致力于梅花的研究,撰写了多篇有关梅花的文章,阐明了他对梅花的真实认识和见解。 有精神探索,有务实研究。 如今,恩慈先生的盆景作品及多篇文章已结集出版。 我想到几十年来因梅花而成就的种种因缘和关系。 我只是借题让读者了解文字之外的这些轶事。
或许这也能让更多的朋友更加喜爱梅花呢?
祝愿“山花盛开时,她在灌木丛中笑”!
王志远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微信大学教授
山东省微信城培西书院校长
2014年6月10日发布于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