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的“低俗人群”中,使用抖音又开始流行起来。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抖音日均VV(视频播放量)已突破1亿。 各界明星、网红纷纷转发,甚至网易抖音BGM歌单也出现在云音乐上,抖音的DAU(日均用户流量)已经在百万级,充分证明了抖音的受欢迎程度。
作为一款音乐创意短视频社交软件,抖音APP于2016年9月正式上线; 2017年11月10日,今日头条以10亿美元收购北美音乐短视频社交平台,并与抖音合并; 2018年3月19日,抖音确定了新的宗旨:“记录美好生活”。 抖音是一个专注于年轻人的15秒音乐短视频社区。 用户可以使用该软件选择歌曲,拍摄15秒的音乐短视频,形成自己的作品,实现“人人都是传播者”的美好愿景。
在抖音上,用户可以选择歌曲和短视频来形成自己的作品。 它与小卡秀类似,但不同的是,抖音用户可以选择视频拍摄速度、视频编辑以及特效(重复、闪光、慢动作)等技术让视频更具创意,而不是简单的口型化。同步。 抖音平台精准定位年轻用户。 配乐主要是电子音乐和舞曲。 视频主要分为两个流派:舞蹈流派和创意流派。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是节奏性的,也有少数是抒情性的。 在音乐中展示咖啡拿铁艺术技巧的用户,成为抖音圈子里的一股新鲜空气。
如果把抖音平台上的内容分类的话,可以分为:炫舞、唱歌、炫相、炫才、吸引眼球、求点赞、求安慰、灌鸡汤、纯搞笑、炫风格等等,值得肯定的是,这些轻松、诙谐、幽默的15秒短视频给大众带来了很多欢乐。 它们让很多自感“大如山”的现代都市年轻人找到了减轻压力、调节自我的有效方法。 最好的补救办法就是俗话说:“大师在民间”。 通过抖音,很多“草根”成为了“网红”、名人。 这里的每个人都成为了沟通者,获得了他人的尊重和自我满足。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抖音作为社会“减压阀”和调节器有着积极的作用。
正因为如此,无数年轻人通过几何级的“病毒式”传播而沉迷于抖音。 以至于抖音母公司今日头条不得不在今年4月10日正式上线防沉迷系统。 该系统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时间提醒功能。 当用户连续使用90分钟后,系统上会显示正在播放的短视频。 会出现一行文字提醒用户注意时间; 二是时间锁定功能,通过用户设置密码来开启。 一旦单日累计使用时间达到2小时,系统将自动锁定,用户需要重新输入密码才能继续使用。
2.为什么抖音短视频如此受欢迎?
今年4月初,企鹅智库发布的《抖音、快手用户研究报告》显示,“抖音”短视频平台约22%的用户每天使用该应用的时间超过1小时。 搞笑有趣的视频内容和全屏沉浸式观看体验是抖音受欢迎的重要因素。
专家认为,之所以会让人上瘾,是因为它使用了一些大大小小的互动细节,可以使人大脑中的多巴胺激增,从而产生“行为成瘾”。 行为成瘾和物质成瘾的生理机制相似。 它们是大脑同一区域反复刺激的结果。 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博士著名学者亚当·阿尔特认为,行为成瘾有六个主要要素,即: 1. 诱人的目标; 2. 不可抗拒且不可预测的正反馈; 3、逐渐好转的感觉。 ; 4、任务难度越来越大; 5. 需要解决的未解决的紧张局势; 6.强大的社会关系。 正是因为抖音短视频满足了以上六大要素,才能给用户带来不同程度的难以逃避的奖励和刺激,最终让人“行为上瘾”。
(1) 不可预测的内容
在抖音首页的推荐页面上,每次我们的手指向下滑动,我们似乎永远都猜不到下一个视频会是什么。 这种机制可以称为间歇性可变奖励。 每次滑动,出现的是可爱呆萌的猫狗、搞笑的恶作剧、某招的教程、某明星的生活动态,还是一则广告? 估计只有抖音的个性化推荐算法才知道答案。 虽然有时抖音会推荐你可能不喜欢的视频。 这时候,有些人可能会这样想:如果你不喜欢这个视频,就删除它吧。 15秒的视频并不算长。 即使视频很糟糕、没有创意,你仍然可以听到极具张力和表现力的BGM。 看。 就下一个视频吧。 如果你也这么认为,那么这个想法可以称为“动机感知”,它将改变人们在使用抖音时产生的负面情绪。 以上这些,都将让在抖音上观看视频的用户体验到行为成瘾的“不可抗拒、不可预测的正反馈”要素。
(2)自动循环播放
在抖音播放视频时,重要的交互之一就是自动循环播放。 只需滑动手指,即可播放带有个性化背景音乐的全屏视频。 是不是有点难以反应? 这种“毫无准备”的感觉其实是有科学依据的。 诺贝尔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认为,人脑中负责其他底层感官的部分会立即受到外界刺激,例如听觉和视觉刺激,而负责理性思维的前额叶皮层总是会减慢一半。 射击速度不如前者。 所以,我们的大脑确实会先接收到抖音视频的音乐和画面,然后会理性思考:这个视频讲的是什么? 我接下来应该喜欢它还是把它扫掉? 比如抖音视频的自动循环播放、微信朋友圈的小红点,就抓住了人们“措手不及”的注意力和时间。
(3) 15秒造成的“循环”
抖音视频时长为15秒,通常无法完整呈现配乐,视频内容一般无法展现完整的故事和情节。 因此,抖音上的很多视频都会给人一种突然结束的感觉。 很多人会不由自主地看了好几遍,甚至对这些不完整的视频记忆深刻。 这是一种被称为“蔡加尼克记忆效应”的心理现象。 该理论认为,人有一种完成事物的本能驱动力,那些尚未处理过的事物会比那些已经处理过的事物更令人印象深刻。 。 20世纪初,心理学家布尔玛·蔡加尼克( )进行了一项著名的实验。 她要求一群成年人执行 20 项简短任务,例如动手粘土建模、搭建盒子和智力解谜。 问题、数学问题等。蔡加尼克要求参与者完成一些任务,并干扰他们尚未完成的其他任务。 随后,受试者被要求回忆他们做过的任务。 数据显示,他们记住的未完成任务是已完成任务的两倍。 这些尚未完成,却记在心里,让人感到紧张的事情,可以称为“循环者”。 它的积极作用是驱使人们完成任务,但它的消极作用是可以使人陷入无休止的拖延状态。 而这也是行为成瘾中“需要解决的未解决的紧张情绪”的要素。
(4) 必不可少的点赞
在抖音中,点赞的位置就在视频上传者头像的正下方,被放置在一个非常方便且重要的位置。 人们观看视频时,点击点赞按钮后,会动态弹出一颗红心,填充按钮。 这些颜色和外观能够及时给点赞者积极的反馈,让人觉得点赞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然而,受点赞行为影响更大的人是视频的上传者。 观看推荐页的视频频频获得过万点赞。 如果你上传的视频没有人喜欢,不仅让你感觉不舒服,还显得像是一种舆论谴责:你的视频不够有趣,你的朋友也不够多……以视频上传者的经验来看,点赞也是一种间歇性可变奖励。 会让人们有更强烈的想要得到它的欲望。 比如会让人开始转发到新浪微博、微信上进行推广,比如会更加频繁。 直接打开应用即可查看动态通知页面。
(5)不易完成的任务挑战
抖音总裁张楠曾在一次讲座中表示:抖音的产品设计有一个好玩的功能,叫做“挑战”。 在抖音的“抖音助手”中,官方产品总是频繁上线。 挑战活动参与人数从1万人到10万人不等。 在挑战中排名靠前的视频通常会获得数十万甚至数百万的点赞和大量评论。 参加挑战的人将花费时间、精力和人力拍摄和编辑一段15秒的短视频。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通常会有一种参与感,甚至一种“艰辛感”。 这些感觉都是行为成瘾体验的必要成分。
综上所述,轻松、活泼、娱乐、搞笑的内容是抖音吸引人眼球的重要因素,而其15秒的碎片化传播形式也是大众爱上抖音的重要手段。
3、互联网时代的通信需求——碎片化
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接收和传播信息的方式。 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日渐式微。 随之而来的是以“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两微博一终端”)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崛起,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正在迅速改变人们阅读和聆听的方式。 信息和快节奏生活的压力让受众很难形成持续的注意力。 有研究发现,2000年,人们的注意力持续时间约为12秒。 到了2012年,它缩短到了8秒。 在互联网上,大约有17%的网页上,网民在其上花费的时间少于4秒。 这是因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受众的注意力变得非常短暂和碎片化。 因此,视频必须足够短(微)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比如10-15秒(这就是抖音视频长度)
(一)媒体传播“碎片化”必要性分析
“碎片化”,顾名思义,就是将整体打碎,化繁为简,把原本完整的事物打碎成许多细小的碎片。 研究表明,当一个社会的人均收入达到1000至3000美元时,该社会就进入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期,而这个过渡期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社会的“碎片化”:社会关系、市场结构、社会观念的整体性,从精神家园到信用体系,从话语方式到消费模式,都将被一一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利益群体和“文化部落”诉求的分化和碎片化。的社会成分。
互联网时代,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传输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增强了受众作为传播个体处理信息的能力。 碎片化现象不仅碎片化了受众群体细分,也引发了受众的个性化信息。 需求上,整个网络通信呈现出碎片化的语境。 作为我国当前社会传播语境的比喻术语,“碎片化”研究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研究文献中。 进入本世纪后,以黄胜民为代表的中国学者将“碎片化”引入传播学研究。 该概念被定义为:社会阶层的多重碎片化,导致消费者细分和媒体利基化。 “碎片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碎片化是受众追求自我和个性的必然发展过程,也是传播者从事传播活动的主要基础。 沟通环境和沟通渠道的变化,倒逼着沟通方式的改变。 对于我们传统媒体来说,这意味着原有大板块、长期传播形式的“碎片化”。
(二)“碎片化”是媒体融合背景下媒体发展的记忆要求
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召开的“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座谈会上”指出2017年1月5日,主流媒体手机新闻制作必须遵循新闻传播规律。 按照新媒体发展规律,以“准”、“新”、“微”、“快”为主线,打造符合主流媒体性格和气质的优质手机新闻。 其中,“微”是指提供更多简短、简洁、新鲜、快捷的信息,“微言”。 要善于利用微博、微信、微视频、微电影、微动画等方式推出更多微内容、微信息,方便人们利用碎片时间进行阅读。 笔者认为,刘奇葆部长的讲话为媒体“碎片化”传播指明了方向。 从微视频、微博、到微信,这些微媒体进一步碎片化了人们的生活,让人们的注意力和生活变得碎片化甚至粉化。 因此,任何新媒体内容只能吸引碎片化甚至粉化的用户。 粉状注意力。
更值得注意的是,自今年5月起,抖音开始介入新闻事件的传播,如微信外卖小哥勇敢救高处坠落儿童、江西微信警察抢走歹徒刀等。其他短视频,均获得了10万+的点击量。
4。结论
当前,媒介融合正在加速、深入推进。 从“加法”到“融合”,从“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到“我就是你,你就是我”,媒介融合正在深刻改变媒介的生产方式和生态结构。 在媒体融合的探索和实践中,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国家级媒体长期以来都把“碎片化”战略和短音频战略作为媒体转型和转型的重要抓手。发展与媒体融合,并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但对于受众较多的本土媒体来说,由于技术和人员的限制,媒体整合还比较肤浅。 打开一些媒体应用后,我发现它们的内容基本上屏蔽了报纸、广播、电视的原创内容。 但抖音上短视频等综合媒体作品却很少。 这尤其应该引起媒体同仁的思考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