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丁舟洋 吴林静
新生事物的初期发展往往伴随着一种无序的迅猛扩张,以网络视频行业为例。正如票房可以衡量电影市场的兴衰,收视率可以探测电视市场的热度,那么点击量便成了衡量网络视频受欢迎程度的直观指标。然而,公众所看到的点击量数据究竟有多真实?又有多少点击量是通过“刷单”手段人为制造出来的?这些问题可能很多人并不完全清楚。
淘宝平台往往能够揭示某一产业的供需状况。6月6日,《每日经济新闻》的记者在淘宝上输入“视频点击量”等相关关键词进行搜索时发现,对于视频点击量提升的需求,已经使得众多淘宝商家得以生存和发展。
令人更加惊讶的是,记者在向淘宝商家、网络剧导演、数据检测机构以及投资者等网络视频产业链上的众多从业者咨询有关是否存在视频刷单行为时,他们不仅对此习以为常,甚至反过来质问记者:“难道现在还有不进行刷单的视频吗?”
有商家向记者透露,视频网站,作为播放内容的平台并给观众提供数据,亦涉足点击量刷榜行为。这些网站对片方进行点击量刷榜的事实心知肚明,且默许了这种行为的存在,否则也不会催生我们这个市场。
记者对多家知名视频网站进行了采访,询问关于刷点击量的问题,但均未获得明确的答复。“这个问题我们无法给出答案,也无法作出任何回应,我们对此无法发表任何意见。”一位来自视频网站的内部人员这样表示。
刷点击量渐成热销品
随着观众对注意力资源的争夺日益激烈,影视剧的播放数据波动,时刻牵动着制片方的神经。然而,当这些数据如同可随意膨胀的肥皂泡一般,一种隐秘的生意在模糊的界限中悄然兴起。
在淘宝输入“视频点击量”进行搜索,相关产品信息竟然有七页之多。《每日经济新闻》的记者发现,有一位自2012年12月便完成了支付宝个人认证的商家,在此之前,他的主要业务是为新浪微博进行推广。随着视频网站的兴起,他的店铺新增了一项服务——“宝贝”——专门提供刷视频点击量的服务。
记者粗略统计,那些成交量较高的店铺大多在2015年完成了注册认证。它们的月成交量从几十笔到五六千笔不等。至于刷量操作,已经变得非常程序化。一家名为“小店”的商家在其商品介绍中提到,只需经过联系店主、提供链接、监控数量、任务完成这四个步骤,就能轻松完成视频刷量,整个过程既简单又迅速。
记者随后以制片方的名义与这家“小店”的老板取得了联系。老板回应称,根据所需刷的数量来计算总价,随后发送需要刷的视频链接即可。记者向老板发送了一部电视剧的视频链接,老板为了向记者展示其刷量技巧,主动提出免费协助刷取2万次点击量。仅仅4分钟,该视频下方的播放次数便从4102万上升至4107万。
店主出示了相关证明,指出其中的元系其本人操作。“若你想来点刺激的,支付300元,我能帮你将这个视频的播放量提升至4000万。”店主补充道,只需一天时间,便可实现播放量翻倍的效果。
在采访中,多家店铺的经营者反复向记者保证,无论是刷多少量,只要内容不触犯法律,视频便不会被删除。
在多位商家提供的报价单中,记者观察到,关于刷量服务的项目几乎囊括了目前市面上所有的热门视频网站。不同平台的价格差异较大,例如,在同一商家处,优酷和哔哩哔哩的报价普遍偏高,而芒果TV和腾讯视频的报价则相对较低。面对这一现象,商家们解释道:“优酷之前曾进行过严厉打击,如今技术趋于稳定,价格因此上涨,同时流量也得到了有效控制,每天最多不超过100万。”
实际上,价格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不同视频平台刷量操作的难易水平。程序员小军向《每日经济新闻》的记者透露,刷取播放量的技术手段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代理服务器持续自动更换IP地址,二是利用工具编写脚本,伪造通信协议。简而言之,这些方法都是为了欺骗视频平台的服务器,使其误以为有成千上万的独立电脑访问过网页、观看过视频。商家还指出,不同视频网站在计算点击数和播放次数的规则上存在差异,因此针对每家平台都需要开发相应的刷量策略。
视频平台默认刷单现象
实际上,网络视频刷单现象在行业内早已众所周知,而且这种现象已不再局限于少数人,甚至一些原本就拥有较高收视率的影视作品也加入了刷单的行列。
这部电视剧颇受好评,根据我们的数据统计,其日点击量高达五六亿,然而全国网民总数不足7亿,这样的点击量数据似乎显得有些夸大。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网剧分析师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今年一月至二月期间,刷单现象尤为严重;在我们对每日点击量排名前20的网剧进行日常分析时发现,其中大约有一半的点击量是通过刷单手段人为提升的。
该网剧导演也直言不讳,视频刷单现象实属常见,“对制作团队而言,此法简便易行,所需时间和资金投入不多,加之同行普遍如此,即便操作后未见明显弊端,因此没有不采取此策略的充分理由。”
那些在流量上做手脚的视频内容,实际上并不难被发现。许多业内人士都表示,只需一眼就能辨别出来。根据骨朵传媒发布的网剧数据分析报告,一部网络剧的正常播放量增长曲线,应当是从早上7点开始逐渐上升,大约在13点左右达到最高点,而21点左右则达到全天的最高峰。一旦出现刷量现象,播放量走势图便会失去其原有规律,呈现出心电图般突兀的数量飙升,并且每日的高峰时段往往出现在拂晓时分。
传授你识别哪些网络剧实际点击量是否真的超过亿级的方法,若你的微博关注人数已超过三百,若你在微博上未曾留意过这部网络剧,那么它所宣称的过亿点击量就十分值得怀疑。一位视频原创制作者在知乎上指出,“若有人宣称自己的网络剧点击量达到了亿级,但周围的朋友却无人知晓,那么这部作品的点击量很可能就是人为炒作的结果。”
既然这种虚假手段如此容易被识破,视频播放平台难道不会察觉?记者向多位淘宝刷量商家咨询,他们普遍表示,一旦进行刷量,播放量便会迅速攀升,无法展现出正常的增长趋势。当记者询问是否会被平台察觉时,商家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会!
尽管视频刷单的漏洞显而易见,然而刷量者似乎并不感到忧虑。“如今还有哪家店铺不进行刷单的吗?”一位商家向记者反问,“官方显然是知晓这一行为的,他们对此采取了默许的态度,”即便是视频平台自家的作品也在进行刷单,“否则这个刷单市场也不会如此繁荣”。
淘宝的商家声称视频平台对视频刷单行为予以默认,而这一观点也得到网剧和影视作品的导演以及投资者的认同。“通常,视频平台都会实施反刷单的策略和手段,对于轻微的刷单行为,它们并不会予以禁止。至于那些由平台投资制作的剧集,情况就更加复杂,难以界定。”那位网剧导演如此表示。
网络视频数据监管缺位
关于刷单的动因,众多从业者普遍认为,制片方以及相关平台均存在推动这一行为的利益驱使。
有位投资人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阐述了一种商业策略:制片方与广告商达成点击量竞猜协议,若点击量目标未达成,制片方可能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平台也期望数据表现良好,因为不少观众起初对某网络视频不感兴趣,但一旦看到其点击量较高,就可能改变主意,愿意观看。因此,制片方和平台共同推动点击量泡沫不断膨胀。
该视频网站内部知情人士向记者坦诚表示,所谓的点击量刷单“产业链”实际上旨在营造出内容曝光的假象,以此吸引更多真实用户关注,亦或是赢得内容投资方的信任与支持。
那么,那些用于提升点击量的方法,果真能够使投资者受骗吗?那位网络剧导演曾表示:“提升点击量与盗取票房并无二致,都是一种欺骗行为。业内人士并不将点击量视为评判投资的唯一标准,影片的质量、实际观看人数、话题的讨论热度、用户评价的好坏,这些都是重要的评判依据。”
投资人并不容易被欺骗。他们表示,如今在投资电视剧时,他们更加看重的是其趋势性和持续性。他们不会过分关注单一点击量的多少,而是更倾向于关注团队过去数年,甚至十数年的成长情况,包括团队实力、作品品质以及其在行业中的地位等方面。
众多投资者、网剧导演以及出品方普遍认为,追求点击量已与招募水军、制造炒作、电影制片方自行购买票房等行为并列,共同构成了一个介于造假与营销之间的界限模糊的灰色区域。
然而,该网剧的制作方也坦言,行业内的数据犹如雾中看花,对于新手或是跨界投资者来说,若贸然涉足其中,无疑会陷入迷茫、付出学费、甚至可能遭遇失败。
究竟由谁负责监管网络视频的播放次数?视频发布平台所提供的数据,又是谁负责进行监督?面对这些问题,众多行业专家纷纷露出无奈的神色。从理论上讲,广告商和投资方进行监管或许能更加客观,然而,他们的监管能力却显得不足。
更令人忧虑的是,广告商和投资者似乎在点击量异常升高的集体行为中,难以维持其应有的监督与警觉。随着金融资本和跨界资本大量注入影视领域,影视票房和点击量已经变成了资本在二级市场上讲述故事的手段。因此,投资者也拥有了推高数据的动机,而那些被人为炒高的数据所引发的虚假繁荣,最终可能让那些毫无察觉的普通投资者承担后果。
这种过高的态势,在短期内或许难以得到有效缓解。据一位行业专家分析,原因在于,该领域正处于迅猛发展阶段,各方都不愿熄灭这股热情。
每经记者与流量卖家对话(部分截屏)(见图)
记者观察:大多数人都这样做并不意味着就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