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观察到,朋友圈里每天清晨都充斥着早安问候。有的人分享“健康与平安”,有的人记录“把握每一日”,更有甚者直接转发那些冗长的笑话。我逐一浏览,发现内容大同小异,无非是“关照自己”“保持笑容”等类似的言语。
昨日清晨,我粗略统计了一下,短短十分钟内,收到了二十余条早安问候。这些信息来自不同的人,有同窗好友,也有同事在群聊中分享,甚至还有素未谋面的陌生人突然在对话框中@了我。他们发送的内容无一例外地显得颇为雷同,仿佛都直接复制自网络,甚至连错别字都如出一辙。例如,“安康”被误写成了“安康新”,而“周末愉快”后面则多加了一个感叹号。
那一次,我礼貌地发送了“谢谢”,然而对方却并未给予回应。这让我感到疑惑,似乎那些早安问候不过是机械式的自动回复,发送者或许并未认真阅读内容,接收者也未将其放在心上。
我发现不少人在早安问候中频繁提及“健康”这一话题。有人将其比作“第一财富”,也有人认为“健康”是其他一切的基础。然而,就在上周我因发烧请假时,群里竟无人询问我的身体状况,反而收到了大量早安模板的回复。
如今就连年长者也开始学习发送早安问候。我奶奶上周在家族群里忽然发布了“夕阳无限好,老年尤为宝贵”的感慨,下面还附了一个心形表情。我妈告诉我,她对着手机使用说明书苦练了三天才成功发送,然而大家只是纷纷点赞,却无人发表评论。
偶尔经过那家早餐铺,我发现老板娘正对着手机敲字,发送着早安的趣闻。她曾对我说:“若不发送一些祝福,似乎显得不够亲切。”然而,即便隔壁摊位上有人争吵,他们的言辞依旧尖酸刻薄。
近期新闻报道指出,众多年轻一代更倾向于使用表情符号来交流,而非文字表达。相比之下,年长者们仍旧偏好发送篇幅较长的段子,他们或许认为只有文字量多才能体现出真诚之意。
我表弟从事自媒体行业,主要工作是搜集并售卖早安文案。他透露,客户所追求的是那些“看似温馨实则缺乏实质内容”的文字,因为这样的内容更容易被转发。
昨日,我擅自创作了一句问候语:“晨安,别忘了用餐。”然而,并未赢得点赞,倒是那些借鉴而来的趣味长篇却被频繁转发。
发送早安问候变得如同完成一项例行公事,发送者显得不够用心,接收者亦不以为意。尽管如此,大家依旧乐此不疲地发送,或许仅仅是出于习惯而已。
就这样吧,该干嘛干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