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与喜马拉雅的平台联手大咖自制精品专栏付费模式及知乎Live特色

2025-06-23
来源:万象资讯

代表App:得到、喜马拉雅

特点:平台联手大咖自制,精品专栏,录制内容可重复

该商业模式的核心在于,平台方积极寻觅卓越的合作伙伴共同合作,整合人力与资源精心策划并制作高品质的专栏进行销售,随后根据约定比例进行收益分配。由于内容固定,此模式对依赖知名人士如大V、大咖等资源的依赖性较低,仅需保证专栏的持续更新即可。此外,内容可多次销售,其边际成本相对较低。对于追求高知识、高品质的精英用户而言,每年199元的订阅费用处于其可接受的价格区间内。

类似的情况也存在于喜马拉雅平台,该平台上不仅提供付费节目,还包含了免费的内容。

线上沙龙内容付费模式

代表App:知乎Live

特点:大V自主发起,语音直播,可实时互动

对于内容付费,知乎与得到明显走了完全不同的两条路。

知乎Live的核心盈利模式为,众多行业专家加入该平台后,可自行就特定主题举办一场现场直播,自行设定直播简介、内容框架,并决定直播的具体时间和票价。对此感兴趣的用户可自主缴纳报名费用。直播期间,主讲人通过语音直播的方式分享内容,包括语音、文字、图片等,并能与观众进行实时交流。该活动的参与门槛相对较低。

课程付费模式

代表App:沪江

特点:教育名师授课,音视频直播,可实时互动

这仿佛是一座庞大的“一站式教育中心”,但与一般不同,其货架上的商品全为直播教学。授课者包括退休教师、网络红人、知名教育专家等权威教育工作者,课程内容专业性强。学员在上课时能够实时浏览课件,参与双向白板互动,并可通过举手提问。平台提供免费课程,同时也设有高端付费课程,课程体系构建得相当完善。

付费问答模式

代表App:分答、微博问答

特点:行业专业人士入驻,快问快答,内容碎片化、简单化

分答的运营模式以吸引行业内的专家加入平台为核心,专家们自行决定解答问题的收费标准,随后用户需支付费用,通过文字形式向目标专家提问,进而获得语音回复。

二、爆款的逻辑——

知识经济为什么那样红

从喜马拉雅平台上的“奇葩天团”推出的《好好说话》节目,到卫哲的《百亿CEO密谈实录》一书中,再到因“得到”平台而广受欢迎的《李翔商业内参》,以及知乎live的《李开复分享》讲座,沪江“王者不修图”频道上的《大摄影师精品分享课》等,各个平台都拥有了各自的热门爆款、领衔主演和新生力量。

而他们的背后,是一群义无反顾去氪金的“票友”。

世界发展迅速,时光被切割成细小的片段,淘汰现象随处可见,且在社会中不断涌现出掌握多种技能的专家。为了获得高收入、找到理想的工作并避免被淘汰,人们必须持续进行碎片化的学习。因此,各种在线付费分享资源应运而生。与此同时,在新的思维模式、新技术以及新环境的影响下,中产白领们是否具备足够的思维认知和趋势洞察力,将直接决定他们是否能够抓住新的发展机遇。因此,除了普通大众,中产阶层中的白领人士对于学习抱有极大的求知热情,他们正通过“知识付费”这一途径,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和方向。

于是,有人拜师学艺,渴望掌握“相亲时该问哪些问题”、“向上司汇报的技巧”;有些人专注学习dog的英语课程,目的在于与海外合作伙伴进行洽谈,争取达成一项出色的合作;还有人向李开复请教,仅是为了了解如何创业能减少不必要的曲折……

与此同时,那些“爆款”产品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其中,然而,知识分享真的能成为你心中的那片星辰大海吗?

三、知识分享vs在线教育——

你的最佳选项是哪个

若意图精通一项技艺或精通一门外语,这类知识分享应用可能并不符合其学习模式,因为知识分享的主要特点在于其碎片化和非系统性,而我们在此学到的往往是被筛选、删减以及简化的二手信息。

学习一门技艺或一门外语,理应被纳入“在线教育”这一类别之中。尽管它们都处在“知识经济”的大框架之下,但“知识传播”与我们所指的“在线教育”实际上代表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相较于新兴的知识传播方式,教育更注重于系统而全面地教授知识。

知识分享型或泛知识型应用,诸如知乎Live、得到、分答等,通常针对特定主题进行单次分享。它们在内容设计上注重简便易学,便于浅层次理解,且能快速获取信息。同时,这类应用的进入门槛不高,覆盖面广,更倾向于追求普遍适用性。实际上,这些零散的内容,与知识本身相比,更像是某种方法论或方法的展现。主讲嘉宾们大多拥有口才非凡,他们的“铁嘴铜牙”能够将千言万语娓娓道来,这有助于降低听众的理解难度。他们能够使各种知识变得简单、轻松,易于被接受。在某种程度上,主讲者的语言能力决定了相同内容在不同表达方式下所能产生的效果——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说,个人的魅力至关重要。同时,鉴于追求“众乐乐”,单纯制作“大锅饭”的方式难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个性化需求。

在线教育平台,诸如网易公开课等App,提供的是更为综合的专业知识分享服务,这类平台具有较重的平台属性。它们通常包含一定量的泛知识内容,并且对各类科目进行了清晰的分类。教学方式采用系统化模式,设有具体的教学大纲和既定目标,用户需制定较为明确的学习计划。此外,鉴于学习需求和场景的多样性,相应的工具和形式也相对复杂。以该教学直播平台为例,其具备双向互动白板、举手提问等丰富功能,这些设计使得平台与线下教学环境更为契合。此外,其互动性显著,用户能够随时进行提问、赠送虚拟鲜花以及参与讨论。

尤为关键的是,专注于“小炒”领域的在线教育平台能够迎合个体化需求,依据学员的具体情况实施针对性教学。在价格设定上,既有免费资源,也提供高端课程,不过整体来看,课程费用较为昂贵。

然而,在许多情况下,这两者之间的分界线并不清晰可见。从某个角度来看,它们可以说是知识经济领域派生出的两条并行河流,偶尔它们还会相遇。实例比比皆是,比如在喜马拉雅平台上,你可以轻松找到那位名师开设的《十天快速掌握零起点口语》英语课程,每节课时长大约为3至5分钟。同样,在打开的App中,你也能搜索到该老师讲授的《10小时高效突破英语零基础》课程,每节课时长在50至70分钟之间。在诸如这些广泛的常识领域,两者之间的界限模糊,难以清晰地划出一条“楚河汉界”。

观察近年来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发现,一种持续的消费模式或许有助于知识经济突破“一次性使用,过后即弃”的困境,进而促使知识经济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四、孵化产品、营养受众——

知识经济是个“双黄蛋“

知识经济的盛春使得知识的价值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激起了线上知识盛宴的热潮,让众多如高晓松般的知识分享者在江南之地焕发出勃勃生机,同时也让“知识草根”和“知识素人”摇身一变,成为了炙手可热的“知识网红”,掌握了吸引财富的秘诀。

截至目前,在知乎Live平台,葛巾通过《正装入门:先穿对,再穿贵》这一课程单次收入便达到了15万元;在喜马拉雅平台上,田艺苗的《古典音乐很难吗?》系列课程年入近千万,而声音教练徐洁的《如何练就好声音》付费播放量更是突破了760万次;而在沪江的英语课程预售活动中,仅一小时便实现了10万元的收入,当天总营收高达25万元。去年“王思聪”等名人热闹非凡的景象,如今已不复存在。相较之下,那些并不为人所知的普通人所创作的知识产品,无论是单场活动规模还是总收入,都已经超越了去年那些最赚钱的明星和网红。这无疑是一场线上知识经济的狂欢盛宴。

在此期间,观众们也在这场热闹的活动中找到了更方便的知识获取途径。不论是想了解“如何区分白莲花与绿茶婊”,还是为“如何巧妙地表达套话”而烦恼,亦或是纠结于“是先工作后出国还是先出国后工作?”这类问题,只需在应用商店下载一个应用程序,在搜索栏中快速输入关键词,便能瞬间找到各种流畅至极、几乎让人忽略付费成本的付费资源,而你的疑问便得到了解答。

泛知识类平台与网络教育平台,究竟哪一种更受用户青睐?解答此疑问,需遵循的哲学原则是针对不同问题采取不同的分析方法。

零散的知识获取适合用于广泛涉猎,然而,若要构建系统、深入的学术体系,则必须选择网络教育作为途径。毕竟,单凭阅读高晓松的《矮大紧指北》,是无法真正成为文艺青年的。

我们仍清晰地记得,在历史课本中提及的那场由书籍出版引发的“古登堡革命”,而如今,我们终于得以亲身感受。然而,与我们身处的环境相比,那些场景已从地中海城邦熙熙攘攘的人群,转变为如今手机和平板电脑上,那些色彩缤纷的APP图标,错落有致地排列着。

我们也需要给自己的知识储备来次“革命”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