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节奏的生活里,“逗猫”、“宠狗”已经成为了许多青年男女在家中休闲时光的普遍喜好。
《2023年中国宠物健康消费白皮书》揭示,伴随宠物家庭普及率和行业成熟度的不断上升,宠物消费市场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据预测,2023年该市场规模将达到3924亿元,而2019年至2023年间的年复合增长率预计将高达33%。
然而,在宠物给予我们陪伴的同时,我们却往往难以预料到宠物疾病、体检、驱虫、疫苗以及绝育等所需的费用之高,这些开销常常让许多消费者感到意外和压力。因此,人们将宠物医疗费用戏称为新一代的“钱包刺客”。
在这种情境下,针对宠物日常医疗需求的新型保险产品“它保险”应运而生,其特点在于价格实惠、投保流程简便。众多产品通过“每月仅需花费一杯奶茶的费用,关键时刻却能节省千元”的营销口号,成功吸引了众多消费者前来投保。
北京一家连锁宠物医疗机构的医生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众多消费者开始主动为自家的宠物购买保险产品。购买宠物保险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他们曾见证过不少理赔案例的成功,因此,从医生的角度来看,他们也倾向于建议宠物主人为宠物投保。然而,他们所在医院与保险公司尚未建立销售合作关系,对各类保险产品缺乏深入了解,因此无法向消费者提供保险产品的选购建议。
记者观察到,在众多社交网站和投诉渠道中,消费者对宠物医疗保险的评价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以黑猫投诉平台为例,输入“宠物保险”这一关键词,搜索结果高达379条,其中多数投诉内容都集中在理赔方面的问题上。
作为一种新兴的保险类别,市面上宠物医疗险品种繁多,购买途径多种多样,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市场监管体系尚需完善。“仅需每月花费一杯奶茶的费用”这样的投入,能否在关键时刻缓解经济压力,尚需时间的验证。针对这一现象,21世纪经济报道的记者综合了多家保险公司和消费者平台的数据,对宠物保险的发展历史、产品类型、销售途径以及购买时的关键因素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它保险”,究竟能保什么?
从发展历程看,我国的宠物保险由来已久。
2004年,华泰保险在国内市场推出了首款宠物第三方责任保险产品“小康之家”,通过附加险的形式将宠物责任纳入了保障范围;紧接着,2005年,中国太保在北京市场推出了“北京市犬主责任保险”;再之后,2008年,中国太平在深圳推出了宠物第三方责任险。
消费者对养宠观念的持续更新,推动了“宠物医疗”行业的迅速成长,与此同时,保险公司销售的产品也逐步从责任保险转向了医疗保险领域。
2014年,我国首度亮相了由中国人保和中国平安联合推出的宠物医疗险产品。自此,"互联网+"的元素开始渗透进宠物医疗领域,线上咨询服务业务不断扩展。随后,中国太平、阳光保险、众安在线等众多保险公司也纷纷加入,相继推出了各自的宠物医疗险服务。
从产品种类看,“它保险”主要包括医疗险和第三方责任险两类。
医疗险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针对宠物常见疾病的,如猫瘟、犬细小等,可以报销相关的医疗费用;另一类是针对意外伤害的,比如车祸、骨折等情况。而第三方责任险则是用来赔偿宠物咬伤他人或损坏他人家具物品等造成的损失。
在医疗险领域,所提供的保障涵盖基础医疗服务,诸如药品费用、住院治疗、门诊就诊以及检查化验等开销;同时,亦包括手术相关的费用,例如麻醉费和手术费。
日常的体检、驱虫、绝育等常规检查和保健服务费用,通常不包括在医疗险的报销范畴之内,这些服务往往作为某些高保额产品的特别或附加福利,由保险公司无偿提供。
从产品费用角度分析,“它保险”的保费费用主要与所提供的保障范围及赔偿限额相关联,其价格区间跨度较大,介于100元至3000元之间。
千元以下的产品主要涉及常见疾病医疗保险和意外伤害医疗保险。以蚂蚁保与众安保险联合推出的宠物医疗保险为例,该保险分为基础版、升级版和尊享版三个等级,年费分别是169元、399元和769元,涵盖所有疾病保障和意外事故赔偿。在报销方面,门诊费用从200元开始报销,手术费用则无需起赔,定点医院可报销70%,非定点医院可报销40%。三者区别在于年度报销额、单次事故最高赔付额及增值服务不同。
此类产品价格在千元以上,主要涉及宠物综合保障险,其内容囊括了日常医疗、意外伤害医疗、第三方责任保险以及死亡补偿等方面。以蚂蚁保与大地保险共同推出的“宠物综合保障险”为例,该险种设有1296元、1896元和2956元三个不同档次,每个档次的保障内容均包括上述各项,并且还额外提供疫苗接种等特色服务。
在销售渠道方面,“它保险”主要依赖“互联网+”这一销售模式,并且还与若干线下医疗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记者观察到,目前,无论是微信平台、支付宝应用、抖音APP,还是保险公司自建的线上购物平台,均能轻松购得“它保险”这一产品。
在支付宝上输入“宠物保险”关键词,即可进入相应的小程序进行产品选择,并且可以在“宠物保险”官方账号中获取关于宠物常见疾病预防和处理的资讯;而在腾讯微保小程序中搜索“宠物险”,便可以购买对应的产品,并在互助问答平台上寻求相关问题的解答。
市场仍有诸多问题待规范
自2014年起,宠物医疗险行业已走过8个春秋,然而,它仍处于起步阶段,面临诸多挑战,诸如定价机制不完善、销售流程不规范、理赔服务不够便捷,以及消费者信任度不足等问题。
消费者在购买宠物医疗险时,面临的最大挑战依然是理赔过程中的困难重重。
记者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以“宠物保险”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结果显示共有379条投诉信息,这些投诉内容主要集中在“理赔困难”这一问题上。此外,在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上,也有不少用户反映,在申请宠物医疗险理赔的过程中,他们收到了保险公司发出的拒赔通知。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一些保险公司办理宠物医疗险理赔时显得效率低下,拒绝赔偿的理由多种多样。比如,有消费者反映,在申请某款宠物保险理赔时,系统显示的指定医院却变成了非指定医院,导致可报销的金额产生了变化;当宠物患有口腔疾病需要治疗时,保险公司却将口腔疾病称作“宠物美容”而非“宠物医疗”,从而拒绝提供赔偿。
针对这一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通过整合市场中的保险条款、常见疑问以及理赔实例,向消费者提供了以下两点建议:首先,消费者可以选择那些已经应用了宠物面部识别或鼻纹识别技术的保险产品,以此来降低因识别误差而引发的理赔风险。其次,在投保之前,消费者应当认真查阅该保险产品的承保疾病种类、赔付比例与金额、等待期以及各项限制条件,包括但不限于保障范围、等待期限以及投保年龄等。
保险公司面对的挑战包括,对宠物医疗保险产品中理赔金额的确定、精算定价方法的优化等方面,这些均亟待深入研究。
在实际操作中,线上宠物保险的理赔环节,客户所报价格与市场标准价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这种现象并不罕见,往往需要第三方机构进行介入和审查。另外,受限于技术和其它因素,保险公司难以高效地进行风险控制。尽管目前已有宠物形态识别、鼻纹识别等技术手段,但它们的准确性和成本控制方面还有待提升。
此外,保险公司与宠物医院之间的合作方式同样会对消费者在理赔过程中的感受产生显著影响。
记者观察到,在社交平台上频繁出现的宠物医疗险理赔争议,其背后原因多与宠物医院与保险公司之间的协作不顺畅密切相关。
在理赔环节,保险公司需宠物医院协助出具宠物看病的病历、医疗诊断书、正规发票以及费用明细等相关文件;若宠物在非指定医院接受治疗,医院还需额外提供营业执照、动物诊疗执业许可证以及主治医生的兽医执业资格证明等。
然而在实际情况中,部分消费者反映,在带宠物就诊之后,宠物医院告知无法提供相应的发票;另外,还有一些消费者在非指定医院接受治疗,在申请理赔时向医生请求相关证明材料,却遭到了拒绝。
尽管当前市场存在众多待解决规范问题,然而展望未来,由于低渗透率与风险保障需求之间的差距,"它保险"领域依然蕴藏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挖掘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