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医院排队两小时看病五分钟?
报告单像天书没人解释?
支付宝刚推出的AQ应用号称能解决这些问题。
6月26日,蚂蚁集团推出了独立的医疗应用程序“AQ”,该程序成功连接了全国范围内的5000家医院以及百万名医生资源,此举将就医流程直接嵌入到了用户的手机之中。
表面看是AI问诊工具,实际藏着支付宝深耕十年的医疗野心。
自2014年开展线上预约挂号业务以来,历经健康码、医保支付等功能,如今更是推出了全面的“医疗套餐”。
AI技术可解析体检报告,通过皮肤照片识别疾病,三甲医院的专家在线化身,甚至挂号和陪诊服务一应俱全。
与其他市面上的单纯聊天型健康AI相比,AQ将支付体系与医疗机构紧密地连接在了一起。
但真能当家庭医生用吗?
实际测试结果表明,上传皮肤图片进行识别仅需短短三秒钟,高达96%的准确率数据相当令人信服。
名医AI分身听起来颇为高级,但实际上,其背后有200位来自三甲医院的专家团队为其提供专业支持。
最严厉的措施是实现了医保结算的便捷,通过预约三甲医院的号源,确实能比其他平台提前半步。
隐私问题逃不过。
必须将支付宝账户与账户绑定,方可享受所有服务功能,个人健康信息则全部存储于蚂蚁金服平台之中。
尽管官方着重提及了加密安全措施,但每次进行刷脸支付时,那突然出现的健康提示弹窗,总让人感觉个人信息似乎已被掌握。
普通用户最关心的还是看病效率。
小病如感冒发烧,借助AI咨询确实能简化流程,但若遇到复杂难解的病症,最终还是得去医院就诊。
尽管检查报告的解读功能相当实用,特别是对于父母来说,它能帮助他们理解那些带有箭头的指标,其效果远超百度搜索。
工具终究是工具。
AQ把挂号问诊流程缩短了,但三甲专家号该抢不到还是抢不到。
技术再神也变不出更多协和华西的诊室。
医疗资源不均的老问题,不是塞个APP就能解决的。
建议别冲着「AI医生」去用,当成智能版就医导航更实在。
少跑医院两次,排队等候已是莫大善举,寄望它能完全取代三甲医院专家的诊疗,实在是过于天真。
工具再神也得看怎么用,有病该上医院别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