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得弄清楚“抖音”究竟是什么?它是一款由今日头条精心培育的短视频社交应用,主打酷炫、欢乐和搞怪风格,主要针对年轻用户群体。在今年的三月份之前,人们对它的了解还非常有限。短短9个月间,单个视频的时长仅15秒,抖音VV(日均播放量)便实现了十亿次的突破。在App周排行榜上,其一度超越了支付宝,成为90后、00后热捧的当红现象级产品。
2016年9月,抖音正式上线。根据百度指数的数据,在当年的3月之前,它的知名度并未显著提升。然而,在接下来的短短9个月间,抖音的知名度实现了指数级的飞跃。
在App 周排行榜上,抖音一度占据榜首
天时、地利、人和
2016年被誉为“短视频元年”,在这一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日益碎片化,视频播放以其强烈的现场感和对视觉细胞的集中吸引,相较于传统冗长复杂的文字表达,展现出无与伦比的优势。众多大型企业纷纷将目光转向短视频领域,并在社交媒体上开辟了新的竞争阵地,一场传播领域的革命由此迅速展开。
当前我国短视频领域主要涵盖两大类别,一类是如梨视频、西瓜视频(由今日头条运营)以及观察者网的微丢等,它们属于专业生产内容(PGC)的资讯短视频,这类视频着重突出内容的优质性和专业性。
此外,还有快手、小咖秀、抖音等平台上的UGC(用户生成内容)短视频,在这些平台上,用户完全承担了编辑的角色,突出体现了每个人都能进行创作、每个人都能加入其中的特点。
得益于硬件上的优势,国外UGC短视频的发展相较于国内起步更早。在智能手机尚未普及的早期,美国已经广泛使用了数码录音录像设备;在那个时代,这些设备一经问世,便成为了典型的UGC视频平台。自2010年起,随着国内智能手机的逐步推广,通过“拍拍拍”来展现自我、记录日常生活的需求在中国人中间日益增长,各大直播平台也应运而生。由于受到时间限制(包括直播的具体时段和持续时间),那些未能实现内容碎片化的直播平台正经历着市场的进一步细分,与此同时,用户生成内容的短视频社交平台逐渐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提及抖音,便不得不先聊聊.ly。该应用于2014年4月正式上线,由上海团队精心打造,主要面向美国市场。在短短一年内,它便屡次登顶美国App总榜,位居首位。从界面设计到玩法(用户可从在线曲库挑选心仪的音乐,将其与拍摄的视频相匹配进行编辑,最后上传分享),2016年9月推出的抖音与.ly几乎毫无二致。
阳陆育,.ly的创始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指出:“抖音在产品及运营策略上对.ly进行了全面的模仿。”自今年3月抖音开始广受欢迎以来,.ly在6月份终于按捺不住,宣布将品牌更名为muse,并正式重返中国市场。然而,尽管muse在国外声名鹊起,但在中国市场并未一蹴而就,反而在11月被今日头条公司收购。据媒体报道,此次的收购行动是完全控股,市场对其的估值已经逼近十亿美元。
显而易见,资本在短视频创业这一领域是不可或缺的议题。去年,尽管应用商店中曾有多款视频产品供人选择,但至今存活的,大多在初期就进行了资金投入和资本积累。例如,西瓜视频和抖音依托今日头条的背景,而起源于三四线城市的快手则得到了百度和腾讯的支持。
凭借对时机的把握(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地理条件的利用(资本市场的热潮)以及人际关系的和谐(用户需求的满足),抖音应运而生。
目标!一二线城市中产阶级家庭的年轻人!
抖音自创立以来,凭借其精确的市场定位,成功跻身为一匹黑马。据抖音官方发布的用户年龄统计,85%的用户年龄在24岁以下,其中主力达人和用户群体主要是95后,甚至还有00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年轻用户主要来自一二线城市的中产阶级家庭。
我国互联网行业竞争激烈,特别是在互联网市场,同质化产品层出不穷。在UGC短视频领域,这种现象同样明显。快手,作为较早成名的平台,主要针对三四线城市的年轻用户群体,采取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其口碑一直存在争议,曾出现过诸如“超市直播偷吃偷喝”、“立白爱国抵制肯德基”、“吃货凤姐”等负面新闻。其中,其第一主播MC天佑(本名李天佑)的成名喊麦“一人我饮酒醉,醉把佳人成双对”,在知乎上得到的评价最多是“下里巴人”。
在南海仲裁事件期间,主播“立白”于肯德基分店进行现场直播,期间对顾客出言不逊,甚至追问:这家肯德基属于哪个国家,难道它已经不懂得羞耻了吗?
为博眼球,主播开始在直播中吃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东西。
小咖秀这款前辈级产品,专注于中产阶级年轻群体,在2015年成为了UGC短视频领域的现象级热点。它采取了一种以明星为核心的高度集中化运营模式,一时之间声名鹊起。
“小咖秀”这款软件推出了“对嘴型飙演技”这一新颖的娱乐方式。在短短15秒内,蒋欣所模仿金星的视频在小咖秀平台上收获了超过600万的点击量,吸引了1.1万人的留言互动,并由此引发了众多用户的模仿热潮。
在运营的早期阶段,小咖秀得益于新浪秒拍的投资注入,成功吸引了众多明星和网络红人的加盟。凭借这些明星和网络红人的强大吸引力,小咖秀迅速吸引了大量关注,人气飙升,播放量也随之迅猛增长。所谓“得明星者得天下,失明星者失天下”,这或许揭示了明星吸粉的短期效应让人沉溺其中,过分依赖明星效应的小咖秀忽视了普通用户所拍摄的内容,导致用户创作的作品难以得到充分展示和推广。随着用户对明星的新鲜感逐渐消退,随之而来的便是用户的流失。将明星视为内容的主要创作者,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2015年7月至9月,小咖秀的百度指数攀升至最高点,但之后却经历了急剧的下跌。
抖音的诞生,与小咖秀有着极高的相似度。在公开媒体上,抖音鲜少出现硬性广告,然而其软性植入却在年轻一代的视野中无处不在。2017年3月13日,相声演员岳云鹏在其粉丝数达到1361万的微博上转发了含有抖音LOGO的秒拍视频,该微博随即引发了超过5000次的转发,并有8万人为之点赞,这一事件迅速将抖音推入了公众的视线。自那时起,抖音平台上的明星推广活动持续保持高频次,众多知名艺人如鹿晗、吴亦凡,以及莫文蔚、胡彦斌、郭采洁等,纷纷借助抖音平台进行新歌的宣传和首发。
岳云鹏转发的搞怪微博
王源这位当红偶像发布的包含抖音标志的视频,其转发次数已经突破了一千多万次,令人惊叹。哎哟,大家快坐好,坐好,这只是我平常的举动,真的是家常便饭……
显然,抖音从小咖秀的衰落中汲取了经验教训,在抖音平台上,几乎很难发现明星的身影。他们利用明星效应进行引流,吸引了大量粉丝使用抖音;同时,通过抖音平台来提升明星的知名度,缩短与粉丝之间的距离,实现了互利共赢的局面。精神追求源于物质条件,而潮流偶像并非仅限于乡村的二人转表演,例如鹿晗这类明星,他们不会选择在四线城市举办演唱会。再者,像抖音这样的短视频平台,其火爆程度是通过明星效应实现的,这一点与快手在市场上有着明显的界限。
除了依托明星的知识产权特质,抖音还借势当前众多综艺节目的大热,携手《中国有嘻哈》、《明星大侦探3》、《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等节目进行深度合作,在年轻观众的视野中展开精准的市场推广,将软性植入发挥到了极致。在微信平台,抖音的推广同样定位精准,挑选了一二线城市年轻人群集中的公众号,如“咪蒙”等,其点赞量就已接近万人。
在抖音的推荐界面上,即便连续浏览了十几条内容,也难以发现明星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生活化、幽默风趣的视频占据了主要位置。
线下活动同样占据着重要地位,抖音平台频繁组织各类聚会活动(例如Run活动),以此吸引众多观众对抖音的关注。
IDOU之夜不仅是抖音的年度盛会,更是其周年庆的盛大活动。活动现场汇聚了300多位抖音顶尖达人,他们的平均年龄未满20岁,未来或许能够组建一支全新的团队。
抖音的产品负责人王晓蔚曾经公开分享过抖音的运营之道:“总体来看,我们的策略是趋向于去中心化的,这与整个互联网的发展趋势相吻合。然而,我们的社区必然会产生众多微小的节点和中心,这些节点和中心共同构成了整个社区的骨架。依托于算法的智能分发,即便是在抖音上粉丝数量不多,只要内容本身足够优质,依然有机会让更多的人发现并欣赏到你的创意。”概括来说,这代表了一种UGC与PGC共存的运营策略,依旧是由用户生成内容,然而并非不加区分地展示,而是通过算法进行内容分发,确保不受欢迎的内容不会出现在用户的推荐页面上。
内容变现,迈不过去的话题
疯狂推广虽能带来短暂的成功,然而在UGC短视频领域,关键还是原创内容的竞争。一个出色的视频内容制作者,通常需要不断产出内容并把握公众的兴趣焦点,因此,相较于个人天赋,团队的专业运营往往更具优势。这也意味着在成本投入和盈利需求上,团队运营更为突出。尤其是那些拥有数百万粉丝的专业团队,若不能实现盈利,这些粉丝很可能会转向其他平台。一个没有商业变现的内容就没有未来,因为无法持续性长期发展。
美国地区,借助MCN机构和合作伙伴项目,为顶级用户牵线搭桥以获取广告资源。而在国内,今日头条实行的是流量收益分配机制,内容创作者凭借用户点击量可获取相应比例的收益,例如,旗下火山小视频平台宣布将在未来一年内投入10亿元人民币用于补贴短视频内容创作者,这对用户生成内容(UGC)领域而言,构成了最直接的盈利途径。然而,仅靠高额补贴来吸引用户生成内容,最终可能导致一场无休止的烧钱竞赛,而利润越高的那方,优质的内容创作者便会纷纷向其靠拢。
抖音作为头条旗下的平台,目前尚无迫切的商业化需求,其头部用户的盈利主要还是依靠外部广告和电商(官方允许作者标注微信和微博账号)。创意短视频广告原本也是一种可行的盈利途径,然而,将一段15秒的短视频转化为广告,其难度相当大,大多数用户并不具备这样的专业技能。激发创作者不断产出高品质内容,已成为UGC短视频行业未来竞争的核心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