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一个核心,推动落实。 我们以贯彻落实《农民工工资保障条例》为根除拖欠工资工作核心,多措并举,开展多形式、多层次、高质量、全方位的工资支付保障工作。开展覆盖宣传活动,发放《农民工工资保障规定》及宣传资料5000余份,在“微信人社”微信公众号推出86个《规定》解读问答和部门网站,通过点对点短信方式向建设单位、建设单位和农民工推送《条例》短信6万余条,成立“人力和社会保障宣传小组”,举办3次专题宣传培训并向工地、园区发送《规定》40余次,为全社会杜绝拖欠工资营造了良好氛围。 加强对《条例》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重点推动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各项制度落实,切实增强用人单位懂法守法意识,增强法制意识的农民工。
狠抓解决拖欠工资三个关键点。 一是加强隐患排查频次。 建立预防和化解劳动关系领域拖欠工资专项“1+7”工作班子,建立“系统抽查+书面审查”、“集中巡查+日常巡查”、“全面巡查+日常巡查”相结合的制度。 “重点督查”、“集中执法+集中约谈接待”模式,及时发现拖欠工资的情况。 二是加大案件查办力度。 探索建立“监督+公证”办案方式,充分利用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公示和“纳入失信联合惩戒对象管理”等手段,打造预警监督、检查督查、快速处置、案件咨询、诚信评价、联合惩戒工作闭环,让欠薪问题得到尽快解决。 2024年以来,已向社会公布22起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依法对5家企业给予行政处罚,5家企业纳入失信联合惩戒对象管理名单。 三是全面畅通维权渠道。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在其网站开设“拖欠工资网上投诉举报专栏”,上线“安信微信”维权二维码,在网上开通“劳动维权的一件事”栏目。 “微信智慧人力资源”不断拓宽劳动维权渠道。 加强全国拖欠工资平台线索、网上舆情线索、网上举报投诉等拖欠工资线索的收集整合,打造“劳动维权一站式包”便民服务,建立“一——现场受理、全市办理”模式,推动工资索赔和维权“最多诉讼一次”。 通过专栏、邮箱、二维码等方式投诉举报145件,2017年线索在全国拖欠工资响应平台上报,动态解决率达98%以上。
开展四项行动,夯实基础。 一是安徽省率先开展“不拖欠工资”城市创建行动。 积极对接长三角经济发达城市,主动提高工作标准,用三年时间实现全市“无拖欠工资”。 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印发行动实施方案,制定“不拖欠工资”县建设标准和“不拖欠工资”标杆项目认定评选细则,创建一批“不拖欠工资”标杆项目,发挥典型引领者和示范者作用,在辖区工程建设领域形成了争创一流的良好氛围。 二是全面实施标准化建设行动。 积极贯彻落实《安徽省工程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及监管指引(第一版)》,修订完善《安徽省在建工程农民工工资支付标准化管理指导手册》为规范管理,制定了《微信城市建设领域农民工实名制管理和工资监管实施细则》、《微信城市建设领域农民工专户管理暂行办法》出台《工资专户》、《微信城市建设领域劳动专职管理员管理暂行办法》等制度,进一步规范实名制管理、工资专户管理,专职劳动管理员配置岗位和人员。 三是集中组织开展全年“工资保障”行动。 一年四季要时刻关注疾病,天天“冬病夏治”。 按照惯例,每年元旦过后,都会组织住建、公安、信访等部门共同开展工作,确保农民工拖欠工资问题得到及时、动态的清理。 四是精心组织开展夏季、冬季“两清”专项行动。 重点针对房地产、校外培训机构、新型就业业态、加工制造等拖欠工资容易发生的重点领域和行业,积极开展夏季、冬季专项行动。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成立专项工作班,重点约谈、督导,落实一揽子计划。 确保责任落实,限期解决问题,开通快落实、快审核、快决策的“绿色通道”,确保项目早结算、工资早发放、工人早返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