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平台需要精细化管理
随着移动支付越来越普及,大家也早已习惯使用微信、支付宝等,“下个月起,多所高校将停止使用微信支付”的消息突然成为热搜话题,霸占了榜单。两天。 很多网友表示疑惑,为什么大学要叫停微信支付呢?
近日,全国多所高校发布公告,自7月1日起暂停使用微信支付。 原因是微信将于7月1日起调整校园场景资费。 腾讯多次公开回应,表示本次调整不涉及学杂费等非盈利场景。 对于部分电商、酒旅等校园盈利场景,计划费率调整为0.2%,而非线上传输的0.6%。
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10所大学已通过官方渠道宣布停止使用微信支付。 据《中国新闻周刊》查询,部分高校确实自7月1日起停止使用微信支付。
从此次停用的高校数量和舆论影响来看,“停用微信支付”似乎并不是高校的偶然选择。 这反映出国内移动支付快速发展带来的成本困境和管理困难。 在微信的公告中,营利性场景和非营利性场景成为本次调整的标准,但微信也承认校园内营利性场景的划分考虑不够充分,并公开致歉。
第三方数据显示,早在2016年底,支付宝和微信支付(财付通)的市场份额合计首次超过90%。 业内人士分析,在相对成熟的市场中,从商业角度来看,移动支付企业已经成长到盈利阶段; 从社会责任的角度来看,校园渠道的公益性是显而易见的。 因此,“在哪里充电、如何充电、充电多少”需要更加小心。
图/视觉中国
部分大学7月停止使用微信支付
“近一周无法使用微信支付,但可以使用支付宝。”微信理工大学食堂工作人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目前,不少学生前来就餐,希望使用微信支付,但已被叫停。 当谈到什么时候可以恢复时,该工作人员犹豫了一下,表示之前也询问过财务部,但具体时间还不确定。
6月26日,微信科大在官网发布《关于关闭微信支付、开通校园卡支付宝支付的通知》。 公告称,已接到微信通知,微信支付自2024年7月1日起开始收费。为减少不必要的财务成本,校园卡微信充值和消费服务将于6月30日停止,支付宝充值和消费服务将暂停。消费服务将于当天正式上线。
微信科技大学发布公告后,多所高校相继发布公告停止微信支付场景。
“为保障广大师生利益,自6月30日起,暂停对校园卡用户微信扫码支付服务。一卡通校园卡、交通银行APP、银联闪付、支付宝其他渠道均能正常使用,希望广大师生知悉。 。 6月27日,西北大学也在官网发布了更详细的公告。 该公告标题为《关于暂停使用微信扫码支付的通知》。 公告显示,腾讯微信支付将于7月1日起对校园场景用户进行分段管理,除学费外,其他费用将受到限制,并收取0.6%的手续费(微信随后解释了将费用调整为0.2%的计划) %)。
据不完全统计,微信工业大学、西北大学、江苏师范大学、西南科技大学、微信师范大学、微信轻工大学、山西师范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发布了类似公告。
微信师范大学则提到,收到微信通知后,学校与多方沟通后未能取得明显效果,并提到将停用特定的微信支付场景,例如财务部门收取的各种费用、校园卡充值等。 、教材费缴纳、教职工生活区网上缴纳等。此外,还提供替代方式。 生活财务处可使用银行卡、支付宝、云闪付进行缴费,校园卡充值、教材费缴费、教职工缴费等生活区网上缴费、电费缴费可以选择通过支付宝充值。
事实上,前两天“多所大学将停止使用微信支付”成为热搜话题后,腾讯微信团队多次回应并试图解决相关问题。 微信公开致歉并表示,自2015年起,微信支付开始走进校园,对校园内非营利性支付场景(学杂费、生活服务等)长期享有零费率优惠政策,并持续投入大量成本。 但“费率缺乏精细化管理。随着校园场景和商户数量不断增加,大量涉及电商、酒类、旅游等盈利场景占用零费率补贴资源,导致增加成本。”
在社交媒体上,7月1日上午,不少学生发帖称“就在今天,学校的微信支付被停用了”。 同时,也有人反映“不少商户已停用微信支付”。 一名大四学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因为他和父母在微信上聊天,所以他们直接向微信转账,用于生活费。 这样一来,用微信支付就更方便、更方便了。 “偶尔我也会使用支付宝。 或者校园卡,但不像微信支付那么频繁。”
加息引发争议
大学公告提到,除学费外,微信将收取0.6%的手续费。 这个比率似乎成为了这场舆论风暴的焦点。
微信支付在最初的回应中没有提及具体费率。 其简单表示,本次调整仅针对电商、酒旅等少数营利性场景实施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的优惠费率政策。 校园公益现场将继续保持零利率。
微信在第三次公开回应中公开表示,最终将对校园盈利场景费率实行精细化管理,并计划将费率调整至0.2%,其中微信支付实际收取0.1%费率,其他0.1%作为技术服务费用分配给为学校提供服务和技术支持的合作伙伴。 外界报道的0.6%纯属误传。
一位支付领域从业者指出,任何第三方支付机构在不同渠道都有不同的价格。 他特别强调了校园频道的特殊性。 一般情况下,大多数支付机构都提供0费用的学费支付。
2016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完善银行卡刷卡手续费定价机制的通知》,被业内称为“96费改革”,是一次比较有意义的举措。支付行业改革。 此次改革后,医院、学校和慈善机构将被划入豁免类别,即0利率公益交易。 餐饮、娱乐、服装等标准商户参考费率为0.6%,加油站、超市、航空票务、水、电、燃气等优惠商户参考费率为0.38%。
上述人士进一步分析,其实微信支付的校园场景,不仅仅是学费,还有生活消费等。“校园超市等消费场景费率会是多少,很难说。”和校园生活,但一般第三方支付机构都会提供一定的优惠补贴。”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法律与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尹振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校园支付场景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支付一般是非商业活动,比如如学杂费,原则上属于非营利性费用; 另一种是通过招投标方式引入校园的超市、便利店等产生的费用,有一定的盈利能力; 此外,还有学校周边学生和非学生客户经营的酒类、旅游等营利机构所产生的费用。 费用。
在校园支付场景中,微信支付基于社交,且多为小额支付,因此线下消费可能更多地使用微信。 “在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的区分上,由于有地方推荐机构的参与,很容易给营利性机构较低的费率。”尹振涛说。 在这种情况下,微信之前对校园的兴趣为零。 费率随着营利性机构数量的增加,确实会增加成本,所以微信所说的“营利性场景挤出零费率教育补贴资源,导致渠道成本和运营成本增加”。
一位大学老师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云闪付目前在校园使用较多,因为以前补贴较多。 老师指出,对于学生来说,微信和支付宝仍然是主流支付方式,因为它们适合他们的生活场景。 然而,其他平台上的支付方式正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但存在一个“如何证明和确定什么样的商户可以继续使用”的问题。 0费率”问题。
移动支付变现是一场长跑
“校园支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场景,围绕这个场景的竞争已经持续了很多年,特别是在线上已经饱和的情况下,线下支付渠道目前竞争非常激烈。” 清华大学跨学科信息核心技术研究院首席财务官技术顾问李进指出,整个第三方支付市场已经进入现有市场,基本上是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双寡头”格局。 然而,银行移动支付平台、聚合支付平台等后续进入者却在校园“厮杀”。 。
李进进一步强调,像学生这样的年轻人,未来的付费潜力非常高,成长空间也比较大。 一方面是从校园入手培养学生的付费习惯; 另一方面,与大型互联网公司的其他业务,如云业务、教育业务等融合进校园。 因此,校园是“兵家必争之地”。
艾媒咨询CEO张毅指出,一方面支付渠道背负着较大的运营成本压力,另一方面也存在通过移动支付盈利的可能性。 那么在哪里收费、如何收费、收费多少确实容易产生争议。 校园渠道实际上是支付平台的战略业务。 一方面,校园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它是支付品牌进入社会的载体。 因此,社会责任和口碑评价也非常关键。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想赚大钱,可能不是一个合适的机会。”
事实上,国内第三方支付的发展仅用了短短十年时间就已开始流行。 2011年支付牌照首次发放后,移动支付迅速从起步阶段进入成长期。 在疯狂增长中,支付价格的第一次改革是在2013年。2016年,96费率发生变化,商户费率下调或下调。 。
在200多家支付牌照发放后,目前第三方支付机构陆续“离开”。 据公开媒体报道,目前持牌机构有191家,高峰时有271家。 相关研究报告显示,国内第三方支付市场交易规模持续增长,预计到2026年将突破570万亿。但在日益严格的行业监管政策和环境下,出现了明显的向第三方支付聚集的趋势。顶部。
“加价是符合互联网商业模式的选择。”中钢经济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胡启木表示。 一开始是零费率,甚至是补贴,之后就会涨价。 这是一个从追求规模到追求盈利的战略。 目标已经改变。
第三方支付的运营成本中,银行等机构实际上会收取一定的渠道费用,此外还有本地推广、维护等成本。 张毅表示,在此背景下,第三方支付衡量的是规模与费率的关系,这是为了处理业务的增长性和可持续性问题。 “寻找更好的商业模式充满挑战和考验,这是一条漫长的路。”
2024年10月13日,央行官网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支付受理终端及相关业务管理的通知》(银发[2024]259号),要求包括小额支付受理终端在内的商户商户不得使用微信、支付宝接受个人支付。 支付码采集。 商户需要申请专门的商户支付码来收款。
上述支付领域的从业者表示,这一条款是为了进一步明确一些不明确的地方,比如学校食堂是否属于零费率商户,是否有商户偷偷利用这一漏洞享受补贴等。
央行相关负责人表示,《通知》总体上有利于更好地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有利于防范不法分子通过改造支付受理终端、申请虚假商户等方式窃取消费者个人信息。
“第三方移动支付发展很快,但多年来在商户管理上普遍存在管理问题,现在要逐步向精细化靠拢。这不仅是成本原因,还有监管要求。”上述实践者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