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屈臣氏这样的百年老店来说,掘金队上线时间紧迫,效果还有待检验。 沃森一家经常变装。 与此同时,屈臣氏还存在长期不发货、售后退款困难等问题。
1月19日,屈臣氏全新子品牌“+”与网易严选“+网易严选”生活方式美学馆正式开业。 不久前,化妆品概念店、药店、高端护肤体验店等纷纷亮相。
屈臣氏也在不断向线上发展。 2019年农历新年期间,闪电配送在屈臣氏“春节开”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覆盖全国300个城市的2700多家门店。 打开“屈臣氏”APP或微信搜索“屈臣氏官方商城”,点击“闪电发货”版块购买商品,成功下单后即可享受1小时闪电发货服务。
事实上,沃森这几年的表现并不好。 不过,屈臣氏大陆门店销售额上半年开始收窄。 据屈臣氏母公司长和集团2018年8月财报显示:屈臣氏中国2018年上半年营收达125.53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08.21亿元),同比增长17%,(盈利扣除利息、税项、折旧及摊销前)也同比增长13%。
《商学院》记者向屈臣氏华北公关发来采访提纲,内容涉及2018年业绩回升的原因、前期遇到的困难、线上到线下的分流效应,以及如何克服电商和电商的双重压力。商店。 对方表示:“目前不方便接受采访。”
互联网分析师葛佳认为,沃森的颓势已经扭转,这与其采取的一系列行动不无关系。 商贸流通业蓬勃发展。 屈臣氏想要保持霸主地位,转型依然刻不容缓。 “留给沃森一家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老店陷入危机
经历了黄金发展期后,2013年,屈臣氏中国业绩增速开始放缓。 2015年,屈臣氏中国同店销售额下降5.1%。 到2016年,即使门店数量不断扩张,屈臣氏中国的年营收仍下降了3.82%——这是屈臣氏进入中国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百联咨询创始人、商学院院长庄帅告诉记者:“那几年是中国垂直B2C最强劲的几年,尤其是聚美优品的推出,实体企业受到很大冲击。此外,线下竞争也变得凶猛了。”
葛佳认为,屈臣氏这几年业绩放缓的主要原因是面临激烈的竞争。 线下门店“遍地开花”,或多或少瓜分了屈臣氏的传统领地。 此外,与其他竞争对手相比,屈臣氏在差异化方面并不突出。
2019年1月,有报道称淡马锡正在考虑出售屈臣氏近25%的股份。 2014年,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以440亿港元的价格将屈臣氏集团24.95%的股权转让给新加坡主权基金淡马锡。 据企查查了解,嘉活(香港)投资有限公司为屈臣氏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为95%,另一股东为知识城(广州)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拥有持股比例5%。
“虽然屈臣氏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颓势,但从长期投资的角度来看,资本主要还是看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和前景。” 在葛佳看来,屈臣氏背后是传统零售业,而淡马锡可能不是,所以我看好传统零售店。
德勤发布的零售数据显示,由于电商的冲击以及租金、人工成本上涨带来的运营成本居高不下,零售业正面临客流、成本和利润等挑战。 早在2014年,实体零售商的销售额就已经出现下滑。 急剧下滑,掀起了倒闭潮。 此外,RET数据还显示,城市级别越高,百货店销售下滑越严重。 对于屈臣氏来说,中国二三线城市的新店投资回收期较短,这也是2017年的发展重点。
葛佳认为,近年来,传统零售门店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传统门店只有求变才能保持活力。 老牌门店在转型过程中也面临适应性问题。 即使现在开始转型,时间也很紧张。 屈臣氏需要快速、平稳的转型。”葛佳说。
更接近线
1989年,屈臣氏在北京开设了中国大陆第一家店。 如今,即将迎来30岁生日的屈臣氏中国已植入互联网基因。 2017年2月,屈臣氏宣布与加拿大初创企业合作,表示将在未来三年投资约5.4亿港元,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其零售业务,并辅以机器学习和数据可视化程序,进一步改善零售业务。客户体验和运营效率。 。
近两年,屈臣氏不断向线上市场靠拢,动作不断。 首先,它推出了生菜APP,希望通过手机吸引年轻人。 同时,屈臣氏已与百度外卖、美团、饿了么、天猫、京东等几乎所有主要网络平台合作,提供网上下单、门店取货或一小时闪电配送服务。 屈臣氏还与侨猫APP合作,提供上门化妆服务,让2万名专业化妆师进驻屈臣氏,实现线上预约和到店服务。 对于线上入口对门店的导流效果,庄帅表示:“导流可能不是很好,但线上销量增量会越来越多。”
2017年推出的“生菜”APP已迭代30多个版本,并升级为屈臣氏官方APP。 最新数据显示下载量超过 4000 万次。 不过,根据中国信息技术研究中心(CNIT-)2018年3月末对移动分销平台九大手机网购APP下载量的统计,淘宝、三款手机网购APP的累计下载量分别为:天猫、京东达到总下载量的86%。 其中,淘宝移动端排名第一,下载量为6.37亿次,远远超过其他网购移动端的下载量。 天猫移动应用以约 9300 万次下载排名第二,其次是京东,以 8900 万次下载。
“一款APP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培育期,才能被用户认知并形成使用习惯。目前,屈臣氏APP和生菜APP的用户数量还在逐渐积累。” 葛嘉说道。
掘金在线上的同时,线下门店也在“翻新”。 化妆品概念店、药店、高端护肤体验店、屈臣氏+网易严选概念店等相继推出。
屈臣氏的转型,部分是通过合作实现的。 “沃森起步较慢,短期内很难自行建设网络。通过合作,可以快速进入现状,也可以减少时间成本和资金投入。” 葛嘉说道。
作为一家拥有3200个前端仓(店)和6400万中国最大消费用户(会员)的平台公司,流量对于屈臣氏来说越来越重要。 葛佳认为,屈臣氏正在向信息化方向发展,成为O2O平台。 而“我们能否从互联网中获得红利,继续为自己造血,还需要时间来检验。”
许多竞争对手
“屈臣氏面临的并不是直接敌人,它的竞争对手来自四面八方。” 葛佳认为,屈臣氏面临的竞争是碎片化、多方面的,每个竞争对手都在挖角。
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巨头占据了大量线上流量,一些垂直电商公司也在抢占细分市场的份额。 电商平台日益齐全的产品种类及其价格优势吸引了大量用户。 目前,领先的电商企业已经涌现,并占据压倒性优势。 网易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我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4.08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2.7%。 其中,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等头部电商商业平台市场份额为86%。 预计2018年我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将达到9.8万亿元。
作为中国最大的保健美容品零售连锁店,屈臣氏的目标群体是18岁至36岁的都市女性。目前,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网上购物。 欧睿数据显示,中国化妆品的线上渗透率已从2003年的0.3%上升至2017年的23.2%。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网上购买,电商渠道正在瓜分屈臣氏原有的销售额。 空间。 天猫国际数据显示,2018年,平台海外品牌数量同比增长122%。 仅在这个平台上,竞争对手的数量就已经非常可观了。
记者打开屈臣氏APP发现,部分商品价格比京东、天猫略高。 “京东、天猫都是电商企业,供应链比较完整,所以价格会保持在比较低的水平。但传统商业的供应链还没有完全打通,屈臣氏门店大多位于中国内地。” “最繁华的商圈,租金相对较高,成本较高。这部分成本在核算时会融入到产品的单价中。这也是屈臣氏上线时面临的矛盾。”
基于此,葛佳认为,改革供应链尤其是后端供应链,让仓储、物流、配送跟上线上需求,利用技术手段优化环节、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是沃森成功转型的关键。 重要的。 否则,可能会向高端方向走,以满足少数客户的需求,产品的价格也会相应提高。 ”
随着互联网的好处逐渐消失,近两三年,阿里巴巴、京东、苏宁、唯品会也相继布局新的线下门店,并已开设或计划开设大量门店。 “屈臣氏面临多方围剿,由于入局较晚,线上销售渠道被瓜分。此外,大型商超、便利店、新零售店等也从线下分得一杯羹。馅饼。” 葛嘉说道。
《商学院》记者来到屈臣氏北京华联店。 店里比较冷清,AR配件正在门口等待顾客上门。 “现在网上购物很多,我为了活动及时下单,一些日韩面膜、护肤品性价比很高,偶尔午休的时候去屈臣氏买一些急需的物品”。 在附近工作的李女士告诉记者。
葛佳表示,目前很难找到与屈臣氏竞争的品牌。 “屈臣氏不是典型的药店,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日用品店。基于自身定位形成有竞争力的发展战略,对于转型期的屈臣氏来说也非常重要。” 葛嘉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