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NFC、RFID这两个术语比较陌生,但是手机往往都支持NFC支付,但他们并没有太关注。 NFC和RFID实际上是移动支付的两种方式(移动支付也称为移动支付,是一种允许移动用户使用移动终端对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单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
NFC移动支付
NFC的英文全称是Near,短距离无线通信。 它是由飞利浦发起、诺基亚、索尼等著名厂商联合推广的无线技术。 NFC是由非接触式射频识别(RFID)和互联技术融合发展而来。 它将感应卡读卡器、感应卡和点对点的功能结合在一个芯片上,可以在短距离内与兼容设备进行识别和数据传输。 交换。 这项技术原本是RFID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简单融合。 现在它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并且发展非常迅速。
NFC芯片安装在手机上,手机可以实现小额电子支付以及从其他NFC设备或标签读取信息。 NFC的短距离交互极大地简化了整个认证和识别过程,使得电子设备之间的相互访问更加直接、清晰。 通过NFC,可以快速、轻松地无线连接电脑、数码相机、手机、PDA等多种设备,实现数据交换和服务。
支持 NFC 的设备可以主动或被动模式交换数据。 在被动模式下,发起NFC通信的设备也称为NFC发起设备(主设备),在整个通信过程中提供射频场。 它可以选择一种传输速度,将数据发送到另一台设备。 。 另一个设备称为 NFC 目标设备(从设备),不必生成射频场,但使用负载调制技术,可以以相同的速度将数据传输回发起设备。 这种通信机制与基于NFC、NFC、NFC的非接触式智能卡兼容。 因此,处于被动模式的NFC发起设备可以使用相同的连接和初始化过程来检测并建立与非接触式智能卡或NFC目标设备的联系。
在主动模式下,每个设备在想要向另一个设备发送数据时必须生成自己的射频场。 如图所示,发起设备和目标设备都会生成自己的射频场以进行通信。 这是点对点网络通信的标准模式,可以非常快速地建立连接。
如图所示,移动设备主要以被动模式运行,这可以显着降低功耗并延长电池寿命。 在应用程序会话期间,NFC 设备可以在发起设备和目标设备之间切换其角色。 借助此功能,可以要求电池电量低的设备在被动模式下充当目标设备而不是发起设备。
RFID移动支付
RFID是射频识别的英文缩写,又称电子标签,是一种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 它通过无线电信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不需要识别系统与目标进行机械或光学接触。 无需人工干预,可应用于各种恶劣环境,可识别高速移动物体,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 二代身份证和奥运门票都内置了RFID芯片,高速公路的ETC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也采用了RFID技术。
中国移动推出的RFID£SIM卡与北京等地的公交卡类似。 它通过内部集成的RFID芯片记录手机钱包的余额并交换卡消费数据。 商户的移动支付POS机是读写器,消费者手机中的RFID芯片是标签。 事实上,公交卡还内置了RFID芯片。 所不同的是,手机钱包可以通过移动运营商与银行的合作,实现无线充值和远程结算,这样从充值到消费的所有流程都可以通过手机完成。 结束。
事实上,通过RFID手机,移动运营商扮演了消费者支付平台的角色,这有点类似于在电脑上使用淘宝的支付宝、腾讯的财付通等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平台。 然而手机的普及度和易用性却远远超过了电脑。 再加上庞大的用户基数,一旦移动支付像日本、韩国这样成熟起来,运营商获得的巨大资本积累效益和手续费收入可想而知。 。 运营商以手机为载体,直接连接用户与电子商务市场,完成各种电子商务功能。
带上装有 RFID/SIM 卡的手机。 先去星巴克或者麦当劳“刷”机器买早餐,然后刷手机坐地铁。 到达世博园区后,刷手机验证电子门票。 如果您在参观场馆时口渴,还可以使用手机在自动购物机上购买饮料和水。 这就是移动支付。 手机卡已经成为公交卡、超市卡甚至银行卡。 而这只是RFID的一个基本应用。 RFID将支撑整个物联网产业的崛起。 一个完整、安全的基于RFID的GPRS移动支付系统由5部分组成:移动终端、通信网络、移动安全交易系统、银行(或应用服务提供商)和认证中心(CA)。
其中移动终端包括RFID标签、可运行JAVA移动支付软件的手机、可读取RFID的POS机等。 其中,RFID卡和RFID POS机属于RFID子系统。 RFID POS机利用RFID技术读取用户信息,并采用PSTN、GPRS等方式与移动支付平台连接。 手机用户使用JAVA移动支付软件通过GPRS网络与移动支付平台交换信息并完成支付。
RFID子系统由RFID标签、RFID读写器和RFID应用支撑软件系统组成。 每个用户持有的RFID标签分为主标签和从标签。 主要标签粘贴在手机外壳内。 副标签形状与普通磁卡相同,可以在手机不适合的环境中使用。 由于不支持手机在线,辅助标签支持的业务类型比主标签少,主要是小额线下支付业务。 根据移动支付业务的特点,RFID标签内的存储空间可分为:应用识别目录区、发行区、用户个人信息区、移动支付业务区和其他业务应用预留数据区。 应用识别目录区的数据主要包括:芯片序列号、发卡机构IC卡发行权国家登记号、发卡机构提供的IC卡应用国家登记号、读写权限等。
两种方法各自的技术优势
NFC的技术优势
NFC最初只是远程控制识别和网络技术的合并,但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无线连接技术。 它可以快速自动建立无线网络,为蜂窝设备、蓝牙设备、Wi-Fi设备提供“虚拟连接”,让电子设备实现短距离通信。 NFC的短距离交互极大地简化了整个认证和识别过程,使电子设备之间的相互访问更加直接、安全和清晰,而不必听到各种电子噪音。 NFC通过将所有身份识别应用和服务组合在单个设备上,帮助解决记住多个密码的麻烦,同时还能确保数据安全保护。
与RFID一样,NFC信息也是在频谱的无线频率部分通过电磁感应耦合来传输的,但两者还是有很大的区别。 首先,NFC是一种无线连接技术,可提供轻松、安全、快速的通信。 其传输范围比RFID小。 RFID的传输范围可以达到几米甚至几十米。 但由于NFC独特的信号衰减技术,与RFID相比,NFC具有短距离、高带宽、低能耗的特点。 其次,NFC与现有的非接触式智能卡技术兼容,并已成为越来越多主要厂商支持的正式标准。 第三,NFC也是一种短距离连接协议,可以在各种设备之间提供轻松、安全、快速、自动的通信。 与无线世界中的其他连接方式相比,NFC是一种近距离私密通信方式。 最后,RFID更普遍应用于生产、物流、跟踪、资产管理等领域,而NFC则在门禁、公共交通、移动支付等领域发挥巨大作用。
同时,NFC也优于红外和蓝牙传输方式。 作为一种面向消费者的交易机制,NFC 比红外线更快、更可靠且简单得多。 与蓝牙相比,NFC面向短距离交易,适合交换财务信息或敏感个人信息等重要数据; 蓝牙可以弥补NFC通信距离的缺点,适合较长距离的数据通信。 因此,NFC和蓝牙相辅相成、共存。 事实上,快速、轻量级的NFCD协议可以用来指导两个设备之间的蓝牙配对过程,促进蓝牙的使用。
NFC手机内置NFC芯片,该芯片构成RFID模块的一部分。 可作为RFID无源标签用于支付; 它们还可以用作 RFID 读取器和写入器,用于数据交换和收集。 NFC 技术支持多种应用,包括移动支付和交易、点对点通信以及移动信息访问。 通过NFC手机,人们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通过任何设备连接自己想要的娱乐服务和交易,完成支付、获取海报信息等。NFC设备可以用作非接触式智能卡、智能卡读写器终端以及设备到设备的数据传输链路。 其应用主要可分为以下四种基本类型:用于支付和购票、用于电子门票、用于智能媒体以及用于交换和传输数据。
RFID-SIM技术优势
(1)系统隐私性强,支持多种类型的服务。 由于采用RFID技术,系统可以自动读取RFID标签中的用户信息,无需手动输入相关信息。 因此,用户在支付过程中无需直接提供手机号码。 因此,手机号码作为用户的隐私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保护。 另外,由于RFID的存储和识别功能,支持的服务种类也有所增加。 不仅可以实现日常刷卡消费功能,还可以实现离线支付、电子票务等功能,还具有个人身份识别功能。
(2)操作方便,联网和实时在线能力强,安全性高,成本低。 目前绝大多数手机都支持JAVA技术。 用JAVA语言编写的移动支付程序不仅可以实现加密、认证等功能,还能以更加直观、直观的方式引导用户进行快速操作。 因此具有可操作性、安全性、保障性等优点。 性便利性肯定比目前基于短信或语音的方法要好得多。 此外,采用GPRS作为通信方式,在传输速率、实时在线、数据加密和通信成本方面比SMS或USSD具有明显的优势。 同时,充分利用现有GSM网络的数据业务资源。
(3)系统结构简单,实现技术难度低,更符合我国国情。 目前运行的移动支付系统没有重大变化。 只需要在移动支付平台上增加RFID数据支撑系统和GPRS网关,即可充分利用现有的移动网络资源。 不需要用户更换集成NFC芯片的手机终端。 是NFC技术成熟、集成NFC芯片的手机终端普及之前的过渡方案。 让运营商在此基础上快速推出移动支付业务,占领市场,培育客户。 团体。
NFC与RFID、红外与蓝牙的比较
与RFID、红外、蓝牙等传统短距离通信相比,近场通信(NFC)具有天然的安全性和快速的连接建立能力。 下面是具体的对比图。
NFC和RFID的区别
NFC和RFID一样,都是在频谱的无线频率部分通过电磁感应耦合来传输信息,但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区别。
1. NFC是一种无线连接技术,可提供轻松、安全、快速的通信。 其传输范围比RFID小。 RFID的传输范围可以达到几米甚至几十米。 但由于NFC独特的信号衰减技术,与RFID相比,NFC具有短距离、高带宽、低能耗的特点。
2、NFC与现有的非接触式智能卡技术兼容,已成为越来越多主要厂商支持的正式标准。
3. NFC是一种短距离连接协议,可在各种设备之间提供轻松、安全、快速和自动的通信。 与无线世界中的其他连接方式相比,NFC是一种近距离私密通信方式。
4、RFID更普遍应用于生产、物流、跟踪、资产管理等领域,而NFC则在门禁、公共交通、移动支付等领域发挥巨大作用。
NFC、红外、蓝牙的区别
NFC优于红外和蓝牙传输方式。 作为一种面向消费者的交易机制,NFC比红外线更快、更可靠、更简单,不需要严格对准来传输数据。 与蓝牙相比,NFC面向短距离交易,适合交换财务信息或敏感个人信息等重要数据; 蓝牙可以弥补NFC通信距离的缺点,适合较长距离的数据通信。 因此,NFC和蓝牙相辅相成、共存。 事实上,快速、轻量级的NFC协议可用于指导两个设备之间的蓝牙配对过程,从而促进蓝牙的使用。
NFC近场支付、短距离传输备受业界好评,但为何仍不温不火?
关键原因是NFC不太好用。 各种违反直觉的行为,尤其让用户感到沮丧。 在日常生活中,普通人怎么会认为将手机上的一个特定的地方触摸到另一个地方就可以实现某些功能呢? 有多少了解NFC的人准确了解自己手机的NFC区域? 在哪里? 在座有多少人能够准确地将手机的NFC区域与识别区域对准? 一旦他们能够熟练地对准,那么将识别区域更改为另一个人手机的NFC区域呢? 而且,使用NFC的一些交互过程需要双方的确认。 您是否尝试过在两部手机的NFC配对过程中点击屏幕确认配对?
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就是NFC没有被广泛应用的关键原因。 传统上,大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识别和使用的“用特定的东西触摸特定的东西”的动作就像刷公交卡一样。 这里有两件事是必不可少的:您手中的卡,以及看似识别区域的平坦表面。 动作方式是将卡片对准识别区域,停留在那里,等待确认信号。 如果成功的话,你可以把它拿走。 这个动作不能太复杂——识别区域一定要大、显眼,否则你不知道往哪里刷,卡片一定要小于识别区域,否则你不知道如何瞄准,等待时间不能太长,且确认信号必须明显且易于识别。
即使是这么简单的操作,你仍然可以观察到有多少人拿着公交卡走到刷卡机屏幕前,有多少人听到错误消息而没有意识到发生了什么。 这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动作。 在手机上使用NFC的场景要复杂得多,并且引入了许多变化因素。
以手机NFC支付为例。 很多人拿着手机,面对刷卡机。 第一个困惑是:识别区域在哪里? 在常见的支付终端上,小小的识别区域只有NFC标志,而且颜色是深黄色是最显眼的方式,没有接受过灌输的人根本认不出来。
找到识别区域后,第二个困惑来了:手机比识别区域大这么多,该摸哪里? 知道的人就会在手机上寻找识别区域,找到之后还要将识别区域翻转到自己看不到的区域。 一方面,对齐支付识别区域。 如果已对齐,则必须等待并看到屏幕提示。 这个过程既简单又令人沮丧。 而且,屏幕上方设置了多少个支付系统识别区域? 注意,大家拿手机的习惯都是从下往上拿。 你的手会挡住屏幕,你将无法看到NFC支付是否成功。
支付场景仍然是NFC最有用的场景。 毕竟,为您提供的识别区域虽然不够大,但已经很大了。 所需的操作也很简单,只需等待并看屏幕确认消息即可。 而使用手机简直就是反人类。
NFC使用起来还是极其麻烦,甚至不如红外传输——只需将两部手机头对头放在桌子上,点击屏幕上的“确认”即可。 至少可以用,而且二维码比NFC好很多——用手机拍照是大家都熟悉的步骤。 获取二维码只需要执行一些后续操作即可。 整个过程有丰富直观的视觉反馈。
总的来说,我感觉NFC是一项便捷的技术,但它是一个半成品。 基础的东西做得很好,但是用户体验不但没有做得好,有时候感觉简直就是一团糟。 当遇到设计比较好的使用场景时,比如很多蓝牙音箱的NFC配对都比较流畅,好用。 然而,在更多场景下,NFC给用户带来的并不是便利,而是挑战。 技术到了这个程度,怎么能指望大家共同努力,丰富上层应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