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安全,2019社会热点高考作文素材:系好移动支付“安全带”

2024-02-17
来源:网络整理

导读:中国银联近日发布的《2017年移动互联网支付安全调查报告》显示,男性在线消费能力首次超过女性。 外卖订单和游戏相关虚拟物品的使用增加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 从线下实物消费,到线上实物消费,再到水、电等“触手可及的城市公共服务”,移动支付覆盖的人群和支付场景越来越广泛,支付风险成为备受关注的公众关注点。 话题。

移动支付带来的消费群体变化不仅体现在性别比例上,还体现在年龄结构上。 如今,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开始使用手机下单、支付。 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这项调查显示,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最容易受骗。 报告指出,中老年人更容易被折扣信息吸引,对未知二维码认知度较差,更容易遭受网络诈骗。 同时,由于往往没有采取及时的补救措施,该群体挽回损失的比例低于其他年龄段。 每一起移动支付安全事件给用户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损失,还有情感伤害。 整体支付环境不安全,必然会增加人际关系成本。

为移动支付提供全面保障,让亿万用户有安全感。 移动支付安全事件频发与部分用户缺乏警惕性有关。 比如,有些人习惯扫描来源不明的二维码和网络链接、随意下载不可靠的软件、进行手机转账时未能核实对方真实信息等。 调查显示,近50%的人在未知二维码来源的情况下,会因为有促销信息而扫描二维码。 扫描“李鬼”二维码的骗子比例从15%上升到30%。 移动支付运营商在技术防范方面缺乏更强有力的系统设计,在后续补救方面缺乏更有效的后续措施,这也导致用户受骗而无法挽回损失。

统计数据显示,仅2017年前三季度,我国移动支付交易额就达到149.15万亿元,位居全球第一。 移动支付规模越大,影响千家万户,需要消除的安全隐患就越多。 移动支付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国家金融安全。 如此大规模的移动交易“倒逼”监管部门未雨绸缪,尽可能预判可能出现的风险。 央行近日发布相关通知,对条码支付做出细则规定,设定支付限额,并规定支付机构向客户提供条码支付服务时应取得网络支付业务许可证……这样的柱子和横梁被称为“用二维码支付时请系好‘安全带’。” 对移动支付的监管不断加强,正是为了让支付更加安全。

降低支付风险,运营商和服务商需要提高风控水平,有责任有担当,最大程度清除可能引发风险的“线索”。 此外,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已受理百行征信有限公司(筹)的个人征信业务申请,以让个人“信用档案”更加完整。 完善征信体系不仅有利于遏制长期借贷、欺诈借贷等乱象,而且与移动支付密切相关。 科技赋能,建设信用社会,让信用真正成为我们的第二张身份证,有助于杜绝移动支付诈骗。

去年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一份报告称,“中国已成为移动支付领域的全球领导者”。 我国移动支付用户越来越多、增长越来越快、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交易规模越来越大,已是不争的事实。 只有管​​控风险,兼顾便利性和安全性,让支付更值得信赖,移动支付才有更好的未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