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婷
制图/李焕飞
在所有支付方式中,最常使用移动支付的人比例是多少? 人均每日移动支付频率是多少? 疫情影响下,公众使用移动支付的频率是否会更高? 2月1日,中国银联发布《2020年移动支付安全调查报告》(简称《报告》)。 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可以在这份报告中找到。
《报告》显示,2020年移动支付呈现三大特点:一是受益人群比例较2019年提升5个百分点,60%的受访金融消费者较2019年增加了移动支付频率和金额。上一年; 二是疫情防控加快线上便捷支付场景建设; 第三,移动支付支付账户偏好使用网贷资金的人群比例大幅提升,且集中在“年轻化、低收入、低线城市”群体。
“95后”男生爱高频消费
《报告》显示,98%的受访者将移动支付作为他们最常用的支付方式,较上年增加5个百分点。 相对而言,虽然低线城市使用现金的比例仍略高于一二线城市,但高线城市与低线城市的使用偏好并无明显差异。移动支付。
人们也更愿意使用移动支付。 《报告》显示,98%的受访者认为移动支付是安全的,超过40%的用户认为非常安全。
每天3次支付是2020年移动支付的平均水平,3次以上支付比例较2019年大幅增长11%,5次以上支付比例占总人口1/4 。 “95后”是高频支付的主力军,尤其是“95后”男孩。 “95后”男生的平均支付频率已达到平均每天四笔。 他们点外卖、充值游戏卡、网上直播购物的频率均超过其他年龄段。
-19 促使支付习惯发生改变
报告显示,便利性连续三年成为受访者选择移动支付的首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与2019年相比,因习惯而选择使用移动支付的受访者比例有所上升,超过折扣和促销的驱动因素,位居第二考虑因素。
-19疫情对公众的移动支付习惯有何影响? 《报告》指出,为了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公众减少现金交易的使用,移动支付可以有效降低病毒传播的风险。 尤其对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来说,“非接触、更卫生”是驱使他们使用移动支付的重要因素。
此外,二维码支付用户占比85%,较2019年增长6个百分点。受疫情影响,生物识别支付和近场支付(NFC)占比有所下降,2020年用户占比为低于10%; 第三方信贷产品的用户中,年龄较小的学生占比较大(约17%),收入较低的人群(5000元以下)占比较高(约17%)。
低线城市更青睐直播购物
线上直播购物已成为大众认可的新场景。 《报告》显示,30%的受访者经常使用网络直播购物进行购物,女性比男性高7个百分点。 越年轻的人越喜欢这种模式。 近 40% 的学生受访者表示他们会经常使用互联网。 对于直播购物,近一半的2000后女性经常使用网络直播购物。 从城市层面来看,低线城市居民明显更喜欢使用网络直播进行购物。
《报告》还提到,商场、餐厅等大型实体商户的高频移动支付用户占比为52%,较2019年下降15%。此外,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小型实体店如小商户是最常用的支付场景,较去年增长8%。
安全意识有待提高
《报告》发现,在移动支付安全方面,人们的自我保护能力不足,安全意识仍有提升空间。 数据显示,只有28%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自我保护能力很好。 平均而言,每个用户在日常使用手机时会出现两种不安全行为,其中比例最高的两种是连接公共Wifi进行支付以及所有支付均使用相同的密码。
《报告》还表示,自我防护能力较弱的用户使用移动支付场景的频率低于其他防护能力相对较好的用户; 在经济损失调查中,自我保护能力差的人群损失金额高于平均水平。 高出 43%。
此外,2020年仅有8%的受访者因移动支付网络诈骗遭受经济损失,较2019年下降4个百分点。在受伤人群中,遭受经济损失的女性比例比男性低3%。男人。 2000年出生的人遭受经济损失的比例高达19%,是各年龄段中最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