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累计5200亿元,比四年前增长了一倍。 有专家认为,资金存入量大反映了资金运作效率低等问题。 建议扩大个人账户合理缴费范围,同时逐步减少或取消单位缴费转入个人账户的资金。
《2016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6年,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总收入1亿元,支出1亿元。 年末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累计余额9765亿元(其中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累计余额1993亿元),个人账户累计余额5200亿元。 截至2012年底,个人账户余额2697亿元。 这也表明,个人医保账户余额四年间翻了一番。
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采取“统账结合”模式,由社会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组成。 按照1998年制定的政策,用人单位支付工资的6%左右,其中30%转入个人账户,个人支付工资的2%,全部转入个人账户。 从各地实践看,个人账户一般实行封闭管理,用于支付门诊费用、药店购药等起付线以下费用,医保统筹基金用于支付住院费用。
“一方面是整体基金面临触底风险,另一方面是个人账户余额资金大量‘沉睡’,制约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健康持续发展。系统。” 有专家指出,资金的大量积累也体现了资金的使用情况。 效率低。 与此同时,社会统筹账户状况也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已经出现无法弥补的经常性赤字。
事实上,由于使用范围的限制,部分参保职工个人账户资金长期处于结算状态,这就产生了使用个人账户购买非药品甚至套现的需要。 一些零售药店等定点医保机构积极迎合这一点,提供套现便利,甚至形成了医保卡套现的优惠链条。 国家审计署公布的2015年至2016年上半年医保基金专项审计结果显示,医保个人账户资金被提取现金或用于购买生活必需品等费用1.4亿元,涉及539人。药房。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些地区实施了家庭共享个人账户资金、购买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甚至允许使用个人账户资金进行体检、购买健康卡、游泳卡等措施。 地方政策和个人医保账户管理存在混乱。
“从政策设计的初衷来看,个人账户具有控费和积累功能。由于部分地区个人账户监管不完善,存在个人账户资金突然支出、用个人账户资金购买生活必需品等现象。也有一些人的账户积累过多,也有一些人的个人账户资金不足。”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褚福岭告诉记者。
围绕个人账户公平性和效率性的分析,社会上掀起了关于个人账户保废的争论。 有专家认为,个人账户存在制度缺陷,不具备分散风险的功能。 他们的公平性和效率值得怀疑。 同时,监管成本较高,闲置资金积累和隐性损失较高。 个人账户应该淡化并取消。
也有专家认为,虽然地方政策和个人医保账户管理存在混乱,但个人账户仍然有必要。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杨延绥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应扩大个人账户合理缴费范围,同时将资金转移逐步减少或取消单位向个人账户缴费,缴费金额按工资总额2%左右增加。 纳入社会统筹基金,提高社会统筹基金支付能力。 她建议保留个人缴费记入个人账户的政策,并依法明确缴费范围,特别是支付家庭医生门诊和慢病管理服务费用,或者参加长期护理保险。
褚福岭还建议采取规范个人账户使用政策、实现个人账户资金家庭共享等措施应对。 “我们国家的医疗保险制度是从现收现付演变而来的,当时门诊和住院都报销一定比例,导致门诊费用猛增。此后,大部分地区只报销住院费用,导致住院率急剧上升,医疗费用整体上涨。因此,建立个人账户管理门诊、统一基金管理住院的A制度。
褚福岭认为,如果取消个人账户,实际上是历史性回归,门诊费用将大幅上涨。 他建议建立统一的大额门诊计划制度,比如在北京,门诊超过一定金额就按一定比例报销,从而降低大病门诊风险。 同时建议开立个人账户(个人账户直接转账给个人),普通门诊费用自行支付。 “这样既可以降低账户管理成本,控制门诊费用,又可以分担大额门诊费用的风险,是一条值得探索的改革路径。” 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