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凤娇
“移动支付的使用可以增加家庭人均收入,同时也提高居民抵御风险的能力。”
3月31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王迅在“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在线公开课系列”中表示,与触手所战略合作第一财经日报认为,中国移动支付是数字金融革命的一场革命。 移动支付节省了交易时间,降低了交易成本。 同时,它改变了金融市场尤其是支付市场的格局。
移动支付在中国迅速普及和发展
课程一开始,王迅首先讲解了什么是移动支付。
王迅认为,移动支付是指消费者使用移动终端为购买的商品和服务进行支付。 这是第三方支付中最重要的支付方式。
王迅以支付宝为例,讲述了移动支付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 他将中国移动支付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03年至2004年,从网上交易转向担保交易。 2003年,阿里巴巴创立淘宝网。 但当时中国社会金融体系尚不健全,网上买卖双方存在不信任问题。 同年,阿里巴巴推出支付宝,为交易提供保障,解决买卖双方的信任问题。
第二阶段是2004年到2013年,从快捷支付到移动支付。 解决了信任问题后,又出现了网银支付跳转页面过多,导致网上交易支付成功率低的问题。 于是2010年12月,支付宝推出快捷支付,交易成功率从60%提高到90%。 甚至超过95%。 2013年6月支付宝推出余额宝后,中国移动支付凭借盈利能力和高流动性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用户使用量突飞猛进。
第三阶段,2013年至今,从移动支付到移动生态。 如今的移动支付不仅提供移动支付服务,还提供实时转账服务。 此外,移动支付还提供理财、保险、融资、征信等金融服务。
2013年以后,移动支付在中国实现了快速普及和发展。 王迅认为,发展迅速有三个原因。 首先,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数字技术的发展。 二是监管环境相对宽松。 三是传统金融在支付领域的有效供给不足。
移动支付改变居民支付习惯
对于移动支付对人们的影响,王迅提到了三点。
首先,改变了居民的支付习惯。 2015年,移动支付金额超过现金支付。 2016年,移动支付金额超过银行卡支付金额。 可见,移动支付逐渐改变了中国居民的支付习惯,也影响了居民的消费和消费。 小额消费支付市场结构。
二是促进创业和收入增长。 王迅指出,原本只从事农业生产的家庭也可以从事个体经营。 移动支付时代,商户只需发布支付码即可完成支付。 无需找零,也不用担心假钱。 这种便利将鼓励没有固定工作的家庭从事个体经营活动。 对于已经从事个体经营活动的家庭来说,移动支付可以降低交易成本、节省交易时间,同时也能促进消费和需求。
最后,提高家庭风险平滑能力。 王迅表示,风险平滑是指当一个人面临风险或冲击时,可以采取措施来减少风险的影响。 提高风险平滑能力的途径,一是让更多人分担风险,二是提高自我保险能力。
王迅认为,基于移动支付的数字金融平台客多天下网,一方面提供实时转账功能,促进居民风险共担。 另一方面,数字金融提供高流动性和创收的金融产品。 、提高居民自我保险能力。
“数字金融发展较好的地区,实际上显着降低了该地区居民人均消费增速对人均收入增速的依赖度和敏感性。 从这个角度来看,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实际上显着增加了居民的风险。 能力流畅。”王迅说道。
“即使没有数字金融,高收入家庭和城市家庭也有更好的应对风险的手段。从这一点来看,数字金融显然具有普惠性。” 王迅指出,结合高低收入群体、城市、农村群体的对比分析显示,与高收入家庭相比,低收入家庭对数字金融风险的平滑作用更为显着。 与城市家庭相比,农村家庭对数字金融风险的平滑作用更为显着。
中国移动支付“走出去”
在改变全国不同地区、不同收入群体现状的同时,中国移动支付也在积极“走出去”。 王迅以支付宝为例进行了解释。
截至2018年底,支付宝服务已覆盖55个国家和地区的线下商户,支付宝已与当地合作伙伴合作开发了共计9款当地电子钱包。 “传统跨境转账成本高,资金链也长。 针对这种情况,支付宝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了从中国香港到新加坡、马来西亚到巴基斯坦的快速、低成本跨境转账。 ”王迅说道。
对于以移动支付为主的中国数字金融与东南亚的合作前景,王迅提出,首先双方都有加强数字互联互通的强烈需求。
其次,东南亚国家大多数传统住宅服务提供商,特别是中小企业和低收入群体,面临着正规金融服务供给的严重短缺。
此外,各地监管部门对数字金融的发展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
最后,中国支付系统在“走出去”时制定了新的合作策略。 注重与当地合作伙伴的合作,更加注重本地化和技术共享。
同时,王迅指出,数字金融是加强中国与东南亚国际互联互通的非常有益的突破。
《中国经营报》触手学院、中国企业竞争力夏季峰会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主办的“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在线公开课系列”达成战略合作。 该系列课程旨在提供宏观经济发展和企业生存策略。 更好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