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报告:理财场景男性使用率高、女性占比最高

2024-02-25
来源:网络整理

除了吃喝买,移动支付还能带来哪些改变?

每日经济新闻

移动支付逐渐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但大家真的了解它吗? 下面的调查结果将颠覆你的认知。

如果有人拿走了你所有的现金,只留下你的手机,你认为你能坚持多久? 一天还是一个月? 对于很多人来说,半年可能不是问题。 试着回想一下我们的日常生活:

早上,我去楼下的便利店用条码支付“刷”早餐去上班;

乘坐地铁、公交时,只需轻触手机上的NFC/二维码即可获取;

无论您是外出就餐还是中午外卖,都可以使用微信或支付宝支付;

下班回家买菜,即使在路边摊也可以用手机支付;

移动支付可用于超市、水电费、购票等。

但生活在移动支付时代,我们真的了解大家使用微信、支付宝等移动支付​​的喜好吗?

近日,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以下简称“协会”)近日发布的《2018年移动支付用户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或将颠覆我们的认知。

移动支付男性用户多于女性用户

看到这个问题,相信很多人脑海中自动跳出的答案就是女性。 “买买买”似乎已经成为女性朋友撕不掉的标签。 他们不高兴的时候买,高兴的时候买,节日的时候买,有折扣的时候买。 当然,女性更多地使用移动支付。 看看我身边的男女,似乎带钱包的男性较多,这也增加了使用现金的概率。

但报告显示,2018年,男性用户占全部移动支付用户的60.6%,女性用户占全部移动支付用户的39.4%; 2017年,男性用户占全部移动支付用户的比例为52.3%,女性用户占全部移动支付用户的比例为47.7%。 两年的调查结果相似,男性用户多于女性用户,且2018年女性用户比例略有下降。

据支付行业资深人士刘刚介绍,除特殊领域外,男性用户基本多于女性用户。 这是由于个性所致。 “我已经很久没见过男人带钱包了,标配基本就是手机,如果多了,就加个书包。有钱包的人最勤快,没有钱包的人最懒。越懒的人越懒。”他们越多地使用移动支付,以及那些没有银行卡或现金的人。”

移动支付场景投资理财占比最高

移动支付报告总结_移动支付汇报材料_移动支付报告

最意想不到的统计数据来了! 就个人使用移动支付的体验而言,吃喝不应该是占比最高的吗?

2018年,99.1%的用户表示最常使用移动支付的是理财、股票证券等投资理财场景,较2017年增长近60个百分点; 其次是生活必需品,比如购买食物和衣服。 等,占比97.2%,与2017年基本持平; 公用事业支出排名第三,占比68.2%,较2017年上升6.7个百分点; 票务支付排名第四,占比67.0%; 商旅和娱乐业务下载场景中通过移动支付进行支付的用户占比分别为64.1%和46.7%; 使用其他场景的用户占比16.7%。

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红艳表示,从样本选择来看,80.1%的受访者表示每天都会使用移动支付。 就该客户群体而言,他们已经是移动支付的深度用户。 与其他场景相比,投资理财的电子渠道渗透率最高,移动支付在受访者心目中的渗透率最高也就不足为奇了。 然而,问卷调查的结果会受到样本选择的很大影响。 反映总体趋势是可以的,但不宜对数字的准确性抱有太高的期望。

刘刚看到投资理财占比的数据也有些惊讶。 他认为,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应该与余额宝、理财、直销银行等各类“宝贝”有关。 使用移动支付的用户基本都会购买余额宝,或者激活余额自动转入余额宝,应该纳入投资理财。 本质上,他们是在购买货币基金。 除了这一次,P2P理财也从PC端转向移动支付,这实际上说明了大众的理财观念正在提高。

线下移动支付场景的痛点是什么?

移动支付已逐渐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人们在公交、地铁、医院等方面的移动支付需求仍未得到满足。 报告显示,用户认为市场主体应加强移动支付在公交、地铁、医院等场景的应用。 2018年,66.6%的用户认为

市场主体需进一步加强移动支付在公交、地铁等领域的应用; 医院排名第二,占比64.9%; 高速公路排名第三,占比54.5%; 停车场排名第四,占比48.5%; 排名第五的是水电燃气缴费,占比45.4%; 菜市场和便利店分别占44.5%和43.8%。

萨克研究院研究员苏晓锐表示,从调查结果来看,用户认可度与场景使用频率呈正相关。 比如,公共交通是高频次场景,移动支付的普及可以避免排队造成的公共客流拥堵; 同样,医院和高速公路也存在比较严重的排队问题,因此用户更加渴望在这些地区使用移动支付。

薛红艳认为,这两类场景是典型的刚需场景,具有一定的垄断性。 场景方没有足够的动力通过改善支付体验来取悦消费者。 此外,他们对新兴支付工具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实时性也不满意。 人们对性别存在担忧,导致此类场景下移动支付普及率较低。 但随着移动支付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成熟,移动支付在公交、地铁、医院等场景的渗透受到用户需求、支付机构推广以及场景方线上化、数字化转型诉求等多重因素驱动。 。 该比率已显着改善,并预计将进一步上升。

了解静脉识别、声波识别和虹膜识别吗?

在生物识别技术认知方面,我们大多数人都熟悉面部识别和指纹识别。 声波、虹膜、静脉等识别技术似乎还很神秘。 这份报告中的数据正好印证了这个现象:

2018年,用户对指纹识别技术的了解排名第一,占比93.0%; 用户对人脸识别技术的了解排名第二,占比80.7%; 用户对声波和虹膜识别技术的了解位列第三和第四位,占比分别为24.7%和24.1%; 对静脉识别技术了解程度最低,占比4.2%; 此外,3.5%的用户表示不了解各种生物识别技术。 。 简单的说:

虹膜识别可以通过比较虹膜纹理特征之间的相似度来有效地确定人的身份。 是人体特征点最复杂、算法最精密、误识别率低、验证率高的技术; 声波支付通过移动设备向收款人的声波接收器发送“咻咻咻咻”声波,从而实现交易指令的传输; 静脉识别将指静脉的生物识别信息与银行卡绑定,可用于支持相关技术的消费。 只需轻触手指即可付款。

苏晓锐认为,用户的理解程度与这些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度呈正相关。 例如,指纹识别和人脸识别技术已经安装在许多智能手机上。 从安全性来看,目前生物识别技术的安全性还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但随着机器学习的不断更新,误识率、真伪率等生物识别安全指标未来将不断提升。

不过,易观分析师王鹏博对生物识别支付技术并不十分看好。 他认为生物识别技术成本太高,目前不太可能大规模推广。 同时,个人隐私安全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其实扫码的习惯已经养成了,既简单又实用。

报告显示,2018年,85.0%的用户能够接受使用生物识别技术进行移动支付识别和交易验证,略高于2017年,而15.0%的用户选择不接受。

苏晓锐表示,被大多数人接受,从积极的角度来看,首先是因为方便,也是因为生物技术的普及,心理接受度不断提高,比如安检时刷脸、超市支付等另一方面,目前生物识别领域还没有发生重大负面事件,所以人们在使用时还是有信任感的,不会有太大的心理抵触情绪。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