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移动支付领域发展迅速。 随着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烧钱补贴,更多聚合技术服务商加入该行业并迅速抢占市场。 各种二维码涌入市场。 支付行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以下六个关键点。
1、2014年3月,央行停止二维码支付。
2、中国人民银行规定支付企业不能互联。
3、2016年央行严厉打击“二次清理”
4、2016年,央行在暂停二维码支付后首次认可二维码支付的地位。
5、2016年9月6日,银联对线下POS收单价格进行调整。
6、2017年3月,央行发文从合规和创新角度明确了未来聚合支付的发展,肯定和鼓励聚合支付的发展。
其中,聚合支付“二次清算”的嫌疑已悄然爆发,行业内争议不断。 央行出台整顿措施,为行业发展铺平道路。 “96费改政策”后,由于信用卡刷卡没有上限,不少用户开始转向微信、支付宝等支付平台,促进了聚合支付的发展。 下面顾宗富将分析聚合支付面临的挑战和风险,以及大数据在聚合支付风险控制中的价值。
聚合支付的挑战
尽管聚合支付走在移动支付的前沿,但它仍然要面临一系列挑战。 例如:数据安全问题; 长链交易稳定性问题; 场景碎片化、开发难度大、统一性弱; “支付战”后费率空间缩小的问题; 业务同质化问题; 独立商业模式问题; ETC。
面对诸多问题,聚合支付亟待寻找出路。 业内相关人士认为,利用大数据构建新的商业模式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在控制好风险的前提下,充分了解和挖掘商户数据将更有利于开发新的盈利模式。
聚合支付的风险
目前,第三方支付平台面临法律、渠道、代理三大风险。 其中,代理风险还包括“二次清关”、敏感信息留存、行业竞争风险等。 这意味着聚合支付服务提供商在收集数据时更加谨慎,不能触及资金,更不能触及敏感数据。 《网络安全法》的出台,敲响了聚合支付的警钟。
此外,聚合支付的风险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1、支付宝、微信支付、银联不一定与商户有直接联系; 除直连外,银行等支付机构负责资质审核。
2、银行没有处理大量小商户的经验,这就带来了风险。
3、很多支付机构有一定的经验,但不一定有海量的处理经验。
4、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合作关系不稳定、责任模糊。
5、目标商户行业覆盖面广,但规模较小,其中包括不少采用聚合支付的个体商户。
6. 商家可以同时接入比以往更多的支付渠道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但这带来了监管挑战。
大数据对聚合支付风控的价值
风险控制对于支付链上的各个利益相关者都有很大的好处。 聚合支付服务商可以通过大数据风控,有效防范因系统安全漏洞导致的不安全交易。 同时,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定义不同类型的商户,进一步提供个性化服务。
在风控过程中,数据来源主要有两个:内部数据渠道来自内部系统统计。 为了做好风险控制,聚合支付服务商需要完善自身的数据来源,特别是加强与银行和支付机构的合作。
当然,良好的风险控制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它需要对数据动态进行长期、周期性的观察。 大数据的核心价值在于不断提供更加实用有效的验证和参考,不断完善风险控制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