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评论土狗盟有机,抖音团购是作秀,大众点评惹事了

2024-02-27
来源:网络整理

移动互联网时代,“低价团购”业务在内容电商中越做越大。 然而,当交易和评价体系分离时,是否有利于构建内容电商的可持续生态系统? 本文以抖音团购和大众点评为例,揭示内容培育和售后评价对电商行业发展的影响。 推荐对电商行业感兴趣的朋友阅读。

抖音评论土狗盟有机_抖音评论土狗盟有机_抖音评论土狗盟有机

9.9元100串、0.1元炸鸡腿2个、99一份羊蝎子、5元2-3人火锅套餐……令人瞠目结舌的低价团购不断涌现抖音等平台。

互联网巨头再次“重磅出击”推进本地化服务。 抖音试图借力本地生活市场的团购似乎未能弥补售后评价的不足。 很多消费者被抖音的短视频吸引,在低价团购的诱惑下,冲动下单,转身把体验留在大众点评上。

抖音团购订单、大众点评、交易和评价体系的碎片化正在内容电商中发生。

尤其是现在本地生活再次成为各大平台战略家的必争之地,电商零售市场已经被互联网老手和新贵彻底瓜分。 延伸垂直电商继续细分市场,本地生活份额位居第二,目前美团仍占据主导地位。

大众点评作为当地生活的支柱,就像豆瓣对影视综艺节目的评价一样,在吃喝玩乐项目上仍然拥有充分的话语权。 豆快进入当地生活,必须要突破审核流程。

“一分钱一分货”的原则随机适用于蓬勃发展的团购。 在没有平台补贴、完全依靠商家放血的套餐中,流量和利润开始矛盾。 门店实际销售的真实体验并没有一站保留,引流到大众点评的评论已经开始戳破种草滤镜的隐形泡沫。

平台博弈的背后,其实是内容电商种草而非评价的二次效应。 没有人能够在最后阶段的比赛中轻易认输。 无论是“种草”还是“种树”,流量优先的内容电商是时候考虑一​​下谁应该接受过滤之外的实际销售评价了。

1.跨平台评价,已读但未回复

深谙店铺套路的张帆在看到巡店视频后忍不住下单了“冬季甜品八件套”,随后自嘲是“老韭菜”。

去年,抖音在本地频道新增了“吃喝玩乐”版块,并推出了“热门榜单”、“限时闪购”、“折扣团购”等功能。 也正是从那时起,张帆发现“抖音上的蛋糕店快死了,你点29.9元的蛋糕,我就敢点29.9元的四件套,随时可以退货”买完后一段时间,那段时间团购订了很多套餐。”

今年上半年,“抖音探店团”正式上线,为到店团购的用户提供流量支持和佣金分成。 越来越多精美好看的带货短视频出现在同城频道。 张帆多次下单体验团购,但都不尽如人意。

“如果在店里有不好的体验,我会直接在大众点评上留言。抖音团购上探店、种草的视频太多,很难一眼看到有效的评价。有很多评价不错的视频,看看摄影技巧和剪辑,镜头一动就知道,一切都是店家安排的。” 多次购买后,张帆对于不愉快的经历有自己的评价流程:在种草视频上留言→发布带有图片和地点的视频→发布在大众点评上留下诚实的评论。

在大众点评上确实可以发现,不少上海、杭州、郑州等地的几家顶级餐厅的用户通过抖音团购购买后,在大众点评上留下了评价。

上海一家火锅店在抖音团购和大众点评上推出了四人套餐,价格分别为268元和368元。 无需仔细研究菜品的差异,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很容易选择更便宜的抖音团购。 团购后在大众点评上留言已成为不少消费者的习惯。 商家还表示,无论在哪个平台消费,都可以在大众点评上留言。 许多消费者也喜欢在大众点评上留下评论。

商家无疑更关心负面评论,而不是一致的正面评论。 在郑州某连锁品牌店的评论上,抖音商家的一些差评暴露了团购的真实体验。 有用户留言,“直播间购买的优惠券不能组合使用,做不了活动就不要做!” 这条评论被大众点评标记为“优质评论”,这意味着这条评论将会被更多人看到。

一位餐饮零售行业的业内人士表示,抖音和大众点评都是公域平台,店内验证体验不应该因为购买平台的差异而不同。 除个别恶意攻击外,商家应对差评的发生承担主要责任。 。 更重要的是,大众点评已经成为消费者想到商家、接触商家的第一也是最简单的方式。 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这既包括用户习惯的历史遗留,也包括新兴平台产品的逻辑。 一方面,以积累有效评论起家的大众点评在优先种草的电商体系中逐渐落后,给了拥有巨大流量的短视频平台进入当地人生活的机会; 另一方面,抖音本地生活还没有做好售后评价的最后一步,最终的评价权将流回大众点评。

2、抖音评价没用

对于消费者来说,在各个平台上比较价格再做决定几乎是一个固定动作。 以前我必须在口碑、美团、大众点评之间进行选择,但现在我只是添加了抖音团购。 归根结底,直播电商和团购折扣的目标并没有本质区别。 人追货,便宜确实是硬道理。

一旦活动变得不那么激烈,消费者就可以轻松转向其他平台。 互联网在每一次商业重塑的窗口期,下意识地选择了“撒钱模式”,但用钱烧毁未来的案例却屈指可数。 本地生活的外部流量看似有很大机会,但美团、大众点评仍是终端; 就像国内社交平台的终点是微信,聊遍天下,“扫二维码加微信”就是最终的归宿。

同样,吃遍抖音小红书后,大众点评就是吃货们的情感休憩地。 抖音评论系统功能齐全,但影响令人担忧。 到底是什么问题呢?

首先是奖惩制度不明确。 想要分得一杯当地生活的大蛋糕,把盘子做得尽可能大,比完整的体验过程更重要。 博主逛店、流量支持本质上是为了更多人。 货品更齐全。 森林很大,需要很多鸟。 现阶段,招揽的对象仍然是商人,所以奖惩可以放在后面。

抖音团购并不是没有差评,但影响的杀伤力远不如大众点评的差评。 不难理解为什么评价函数没有发挥实质性作用。 从人、物三个角度来看,评价只是对个体的一种纯粹的评价函数。 未形成有效的评价认知体系,难以产生影响; 对于商品来说,“低价≈低质”的市场规律很容易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在现场,以视频直播的形式,种草优先于评价,很容易导致团购陷入前期鲜花盛开、后期失败的状态。 在鸡毛的循环中。

平台基因的差异决定了消费者认知的差异,但评价闭环对于电商企业想要走向成熟是必不可少的。

被假订单、假评论绑架的淘宝,评价体系越来越严格。 最直观的结果就是,商家对于可能出现的差评基本上是零容忍的。 只有商家关心、平台重视,真正的评价才有效。 淘宝商品的曝光度与好评率挂钩。 当平台算法优先的时候,评估就变得至关重要。

与淘宝类似,大众点评等评价平台侧重于降低评分、降低商家曝光度等间接手段。 负面评论的影响也是立竿见影的。

如今,情况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随着直播的兴起,种植成为当务之急。 淘宝在线上、购物上,采用短视频链接的方式,走上了种植、拉动消费的内容电商之路。 大众点评推出的“专家探店”版块,图文排版和视频滤镜看起来越来越有“小红书”的感觉。

电商平台所有会员都成了“小红书”,本地生活也没有逃脱“种草比天还多”的运营理念。 最广泛、最全面的广告覆盖已成为大型连锁品牌和小型夫妻店的不二法则。 消费者的决策成本飙升。 该平台习惯于靠流量赚快钱。 当面对更加复杂的环节时,策略就开始捉襟见肘。

3、种植VS评估:谁是当地生活的未来?

在直播电商行业,抖音在2020年推出了自己的兴趣电商。以兴趣电商策略为参考,基于强大算法辅助选品的“找货找人”模式与小红书等社交平台越来越相似。 2021年“直播+团购”的火爆可见,本地生活开始追求激发更多潜在消费需求或消费冲动的追求。 高频的意外消费行为仍然需要内容端的稳定输出。 所选择的直播和短视频形式依然以种草为主。

这种做法的缺陷在于,一旦没有内容作为基础,本地生活的商业逻辑可能无法建立。 再加上缺乏有效评论作为最终支撑,抖音团购很可能成为一辆只有“前驱”而没有“后驱”的独轮车。

现阶段,抖音团购的评价页和卖场种草的视频并没有明显的区别。 低价促销方式+种草视频只能带来一时的人气。 如果继续靠种草来发展,抖音团购距离成为移动广告位也用不了多久了。

大众点评的日子也不见好转,通过大众点评“避雷”比以前难多了。 近年来,大众点评通过起诉欺骗订单的企业、处理违规刷评论的商家和用户,勉强维持着“正宗”的氛围。 但一方面是屡禁不止的“大众点评”业务,另一方面又是社区电商针对的目标。 同城同居,大众点评不再是商家推广的首选。

早在2018年,大众点评就开始频繁修改版本,也因类似注释而卷入抄袭小红书事件。 与此同时,邀请张艺兴、关晓彤等明星也被外界视为与小红书、抖音竞争的信号。 如今,直播十分盛行,大众点评在版块专门开辟了“直播”入口。 但直播的次数却寥寥无几,在线观看的人数更是少之又少。

种草能力强的小红书、流量王抖音快手都在商家的考虑范围之内。 他们还利用小程序、公众号、社区运营等方式来转化私域流量。 这也是商家尝试摆脱平台控制、拥有更多自主权的手段。

大众点评的不可替代性正逐渐成为过去式,焦灼之情肉眼可见。 作为决策的参考信息,他人的评价往往成为促成交易的最后一步。 抖音想要把本地生活打造成电商的第二极,答案很可能就藏在评价体系的隐秘角落里。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