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银联联合商业银行推出银行业统一移动支付APP“云闪付”,旨在以“统一接口标准、统一用户识别、统一用户体验”为原则,实现银行业有序竞争与合作。 。 共建共享共赢,推动银行业移动支付服务全面提升。
虽然没有针对谁,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支付领域的另一场战斗已经打响。 事实上,这场战争已经打了很多年了,结果就不提了。 此次“统一入口”号称聚集了全行业的优势资源。 能否成功打赢这场战役呢?
银行业所谓的“统一入口”是谁?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APP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近年来,银行一直忙于向互联网转型。 APP几乎是他们手机的唯一入口。 他们正忙着加大资源投入、优化用户体验。 突然一个“统一APP”来了。 这会带来麻烦吗? 这是要“整合”银行手机APP吗?
我们先看一下官方的定义:
“银行业统一APP(云闪付)是在中国人民银行指导下,中国银联与商业银行联合打造的银行业通用支付门户。”
看来所谓的银行业统一APP就是云闪付。 很多人对云闪付这个词还比较陌生。 其实,抛开这个酷炫难懂的名字,你不妨把云闪付看成是一款“用手机刷POS机”的支付产品。 2015年推出,是银联与联合银行推出对抗第三方支付机构“二维码支付”的利器。 大家日常听到的移动支付工具,比如Pay、华为Pay、小米Pay等移动支付工具,其实都是云闪付产品,而其背后的就是NFC技术。
作为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创新支付工具,云闪付确实仅在支付体验方面就带来了重大升级。 但“NFC手机+闪付激活卡+闪付POS”的组合需求限制了其客群。 和使用场景来看,营销效果并不理想。 随着二维码支付的合规(2016年8月左右才在政策层面得到认可),银联和银行开始押注二维码,推广云闪付的势头也不如之前。
此次推出的“统一门户”虽然仍沿用云闪付的名称,但从产品功能来看,它并不局限于支付工具本身,而更像是线下支付的集合(支持二维码支付并且是集狭义云闪付、转账还款、金融便民、银行开户、信用卡申请、银行卡贴现、银行卡管理、电商购物等场景于一体的“手机钱包”产品。
事实上,银联此前也有类似的产品,名为“银联钱包”,但这次“将分散在各银行APP中的特色服务有机整合,形成特色鲜明的统一服务体系”,成为了“统一入口”旨在“凝聚行业力量,为消费者提供更好、更全面的服务”。
倚天一出,谁能与他抗衡?
据悉,随着新统一入口“云闪付”APP的发布,银联原有服务C端用户的各类APP,包括原有的“银联钱包”、“云闪付”均将退出。市场。 不过,统一入口仍然与银行自己的手机银行齐头并进。 “它不与各银行现有的B端商户和C端用户竞争,也不排斥各银行的APP。 它与各个手机银行并不重叠,而是与对方的银行APP互补。 ,互相指导。”
由于各银行的APP不受影响,所以所谓的“统一入口”APP并不是真正的统一入口。 如果你想获得银行服务,仍然有多个入口,但“云闪付”入口看起来更方便。 只是吸引力。
统一门户的诞生表明银行APP“单打独斗”策略的失败
虽然银联“统一门户”不会取代银行手机APP,但毫无疑问,在真正高频转账还款、便捷生活、优惠支付等几个功能模块上,新版云闪付与银行手机APP兼容。应用程序。 竞争关系。
云闪付既然汇集了各家银行的优势,自然也更具竞争力。 除了理财、理财等低频功能外,在便捷场景下的高频支付,用户肯定会选择云闪付,而不是手机银行APP。 在互联网领域,高频战胜低频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只有掌握了高频入口,才有竞争力。 如果失去了高频入口,你就一定会输。
既然如此,银行支持云闪付的动机是什么?
或许,没有其他办法了。
在目前的支付市场格局下,银行和银联单打独斗都无法颠覆移动支付双寡头,但联手或许仍能一战。
继2015年“双十二”期间银联与20余家银行联合推出云闪付支付品牌后,2016年各家银行均推出了二维码支付产品。2017年5月,银联又与40余家商业银行联合推出。 银联云闪付二维码产品允许持卡人通过银行APP扫描银联云闪付二维码进行支付。 每次重大发布都伴随着轰动的用户补贴活动。 问题是,然后呢?
以近期活动为例,2017年6月2日起,全国40个知名商圈约10万家商户使用银联云闪付刷卡、使用手机或扫描二维码可享受32%折扣支付。 力度不小,我身边很多人也在这段时间“羊毛”了。
请注意,一开始我的朋友用的是“薅羊毛”这个词,意思就是他们只是想占你的便宜,并无意成为你的用户。
所以,补贴之后,一切都恢复正常了。
哪里有问题? 笔者认为,银联二维码支付产品未能达到市场预期的原因在于获客成本。
过去,银联部署了NFC,用户只需芯片卡即可完成支付。 对于银联来说,不存在所谓的获客成本。 但回到二维码支付,用户需要下载并注册“银联钱包”,这就涉及到金融产品APP的获客问题。
相信互金行业的人都深知获客之难。 看起来,下载一个APP然后安装注册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 不过,用户早已过了对各种APP强烈好奇的时期。 他们现在想做的就是精简手机上的APP,安装一个不是严格需要的新APP对他们来说是极其困难的。 互金公司的获客成本从几元上升到几十元,再到几百元、几千元。 这背后也有类似的原因。 因此,二维码合规已经过去了近一年的时间,银联的扫码支付产品似乎还没有走进用户的心里。
那么,还能做什么呢? 我们别无选择,只能汇聚行业的力量,汇聚最吸引用户的资源,把非刚需转化为弱刚需,把弱刚需转化为强刚需,逐步提高用户粘性,打造真正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超级入口。
在这个过程中,银行也做出了牺牲。 幸运的是,银行和银联并不存在竞争关系。
云闪付面临怎样的市场结构和用户习惯?
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金融IC卡累计发卡量30.16亿张,银行卡跨行支付系统接入商户2067.2万户,POS机安装量2453.5万台,其中POS机数量支持联系受理(可理解为云闪付)的终端达到1370.07万台。
仅从数据来看,数量并不小。 但截至2017年7月,数据显示,纳入中国小微企业名录的小微企业数量已达7328.1万家。 从这个角度来看,POS终端的覆盖率仍然偏低。 低的。
支付清算协会曾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线下支付场景下,77.25%的用户每次支付金额低于100元。 显然,银联POS并没有覆盖普通民众——小商户、小贩等高频线下支付场景。 这也是二维码支付能够牢牢占领线下高频场景的重要原因。
但考虑到新版云闪付APP也支持二维码支付,线下场景下的硬件劣势不复存在。 接下来要关注的是用户和商家的意愿。 用户为何选择银联APP? 商户为何要部署银联二维码?
至于后者,则不着急。 随着互联网的诞生,未来有望产生统一的二维码标准。 届时,商户只需出示二维码即可兼容第三方支付和银联扫码支付工具,可视为官方超级聚合支付产品。
到时候,商户端的问题也可以轻松解决。 最终,决定性因素还是用户的选择。
支付清算协会的数据显示,第三方支付机构(即下图中的非银行支付机构)处理的在线支付数量和金额一直在快速增长。 这种高增长趋势短期内尚未出现拐点。
从第三方支付与商业银行业务量对比来看,商业银行在总量上仍具有压倒性优势,但第三方支付机构数量已远远超过商业银行,且增速也远高于后者。 。 仅看收单市场,第三方支付的数量和金额均已超过商业银行,占比分别为63.29%和62.83%。
因此,对于新版云闪付来说,其核心任务就是缩小这一差距。 靠什么,当然是用户。
我们先来看看用户。 艾瑞移动APP指数显示,2017年11月,微信月独立设备数为1万台,支付宝为1万台,银联钱包为618万台。 差距还很大; 看用户粘性,微信月有效时长186.3亿小时,支付宝7.54亿小时,银联钱包数据未知,想必不会太高(不妨举几个参考,有道云笔记APP,154万小时;央视新闻) APP,146万小时;百度糯米APP,142万小时)。
从银联钱包的用户增速来看,2017年上半年,月独立设备数整体呈现下降趋势。 从7月到11月,数据开始逐渐上升,但2017年11月的数据仅比2016年12月的数据小一些。
从以上数据来看,缩小与微信、支付宝的差距似乎无望。
统一入口能否改变现有市场格局?
或许是因为银联钱包表现不佳,我们看到了统一入口云闪付的出现。 那么,新版云闪付能否改变现有的市场格局呢? 我们可以依靠什么来改变?
从目前的布局来看,云闪付正在押注特殊功能。
说实话,新版云闪付汇集了一些特色功能,比如各类银行卡账户和信用卡一站式申请、跨行银行卡管理(支持借记卡余额查询、跨行交易账户通知等) 、交易明细查询服务、信用卡账单查询、信用卡还款等全流程信用卡服务、各大银行综合权益一次性查看等。但对笔者来说,最吸引人的还是该功能。新版云闪付大概就是各种银行卡优惠信息不仅仅是信息展示,还形成了从信息到定位到支付的闭环。
官方声明中是这样描述的:
“云闪付”APP集成并支持各种支付工具和支付场景下的返现、即时折扣、打折、奖励等营销活动信息展示、折扣获取和消费节省,支持国内100多个营销活动和要点银行。 卡品权益展示。 在“云闪付”APP首页,您可以一次性查看各银行餐饮、住宿、旅游等各项优惠权益。 无需单独打开每家银行的APP。 “云闪付”APP还支持绑定银行卡权益自动识别,根据地理位置主动推荐附近优惠权益。
在转账汇款、便民生活服务等功能上,有银联闪付,还有支付宝、微信、苏宁金融等APP。
那么,问题来了,仅凭这一点就能改变用户习惯,增强用户使用云闪付的粘性吗? 恐怕不一定。 且不说第三方支付是否会效仿,为各大银行的权益提供一个展示窗口。 只说各大银行本身的权益吧。 说到底,还是一种用户补贴。 在目前的市场环境、现状下,已经不可能靠补贴来支撑一个超级APP的崛起,无数其他APP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真正的突破点只能来自于解决痛点问题的刚需。 只有刚性需求才能改变用户的使用习惯。 但是,支付领域未满足的需求在哪里?
银联公布了这组信息:
“在场景拓展方面,银联在地铁、公交等民生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例如,广州地铁在全线开通了银联手机闪付。 短短两个多月时间,闪付每日交易笔数已接近30万笔。 移动支付占比持续提升,领先各类移动支付产品,并以“刷卡支付”的极致便利受到乘客青睐。”
可见,未满足的刚需场景依然存在,未来仍有变数空间。
结论:这是一场令人费解的战争
我们一直习惯于以“战争”的心态看待银联与第三方支付巨头在线下支付领域的布局。 但是,这是谁的战争呢?
2016年之前,二维码支付尚未得到官方认可。 银联与联合银行推出云闪付产品,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捍卫正统支付工具,争夺线下支付标准。 但随着二维码支付本身得到官方认可,双方争夺的无非是市场份额。
作为卡组织,银联的主要业务是中后台的转账和清算,而作为支付机构,第三方支付则专注于前台支付交易。 本来,双方可以和平相处,甚至可以真诚合作。
对于第三方支付机构来说,前端支付交易的市场份额是其生存的基础,也是其背后整个互联网金融集团的流量入口。 他们自然是必须赢,不会放弃任何地盘。 至于银联,为何如此看重前端支付份额? 毕竟,对于银联来说,即使打赢了这场战争,流量入口还能带回什么业务呢?
对于第三方支付门户的拓展,真正关心的应该是银行,因为它们有相同的业务布局,也有相同的发展支付门户的战略目标,就是利用支付业务产生的流量小额盈利甚至小额亏损反哺其他高端支付网关。 毛利业务。
随着银行与互联网巨头在获客、场景、技术、数据等方面的密切合作,既然可行性不高,银行还需要继续花大力气与第三方支付竞争吗?交通入口机构? ? 而银联则没有这种紧迫感。 既然如此,带头打这场战争的动机是什么?
所以,无论怎么看,这似乎都是一场令人费解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