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企业蓬勃发展、突飞猛进,而传统电信运营商却越来越孤独、边缘化,逐渐沦为管道。 中国最大的电信运营商中国移动的市值甚至低于腾讯等通过管道运营的互联网公司。 甚至有人戏称腾讯是中国最大的运营商。 腾讯QQ在PC时代推出了财付通,但始终不温不火。 直到微信时代,微信才利用红包迎来了移动支付时代,并迅速打造了移动支付帝国。
支付宝开创了在线支付时代,从PC端开始,进一步进入移动支付时代,并很快与微信支付一起成为移动支付的主流,将传统银行POS支付和网银支付远远甩在身后。 现在支付宝逐渐向社交靠拢,支持聊天,界面也越来越像微信。 以至于有人说:“你就不能安静地当个钱包吗?”
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世界总是在变化。 如果你不改变,你可能会被时代潮流抛弃。 一旦繁荣的运营商和银行因自满而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地,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然而,如何改变呢? 纵观运营商和银行近年来的表现,我并没有看到他们有什么发明创造。
对此,我的才华不足以大胆地表达我对运营商与银联银行之间的移动支付和社交的看法。
移动互联网时代,支付和社交是两个利润丰厚的领域。 移动支付具有小额、高频次的特点。 社交圈可以将人们与支付交易联系起来,扩大交易范围。
运营商付款时,余额和话费需要分开。 余额就是钱,可以用来消费或者购买话费。 话费只能用于拨打电话和使用数据发送短信。 现有充值渠道默认为话费充值,您可以另设渠道充值“余额”,包括通过银行卡、微信、支付宝充值余额。 其实就是为每个实名手机号码开设一个资金账户。 甚至可以设置,从此以后所有网络充值默认由网络支付(支付没有折扣,支付的钱直接进入余额。可以设置自动转余额)当话费不足时转入话费。此功能需要用户设置。)。
用户可以使用他们的余额账户来支付商品和服务。 用户需要在手机上安装一个运营商的APP,我们称之为手机宝。 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宝APP扫描二维码支付或添加对方手机号码或ID向对方支付。 APP可以设置类似于微信、支付宝的登录账号和密码(可以让APP记住下次免密码登录)。 进入后需要手势密码才能打开界面(用户也可以设置取消)。 APP支持小额手势密码或免密码支付,大额支付密码+验证码。 同时,将进行类似“余额宝”的手机宝管理,让余额盈利——鼓励用户将更多余额存入账户,从而盘活运营商手中数百亿的积累资金。
APP需要绑定实名认证的手机号码才可以使用。 在满足支付功能的同时,APP还支持互相添加好友、与朋友圈公众号聊天等功能。 也许有人要问,我已经有微信了,为什么还要用这个APP来聊天呢? 相比微信等优势,运营商可以发流量——使用运营商自己的APP,我可以发流量,比如使用微信,每个月1G的流量,但是在运营商自己的APP上,可以使用2G甚至更多,反正这家店是家族开的。 另外,由于流量限制或者其他原因,用户的微信无法保证24小时在线,但运营商可以有这个优势——即使用户不开通流量登录APP,也可以免费发短信紧急情况下可以通过短信通知用户的手机。
手机宝APP的主要业务是移动支付,还支持社交聊天、朋友圈公众号,甚至论坛团购、打车等功能。
建议工信部牵头,三大运营商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做移动支付。 三者不再独立运作、相互竞争,留给运营商的时间确实不多了。
对于银行来说,作为大型国有垄断行业,日子一直过得不错,日收入上亿,躺着也能赚钱。 直到进入这个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蛋糕逐渐被互联网厂商蚕食。
随着社会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网银支付也应该从PC端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 各银行也纷纷顺势推出手机网上银行。 然而,银行需要安装网上银行客户端。 一个人可能拥有多张不同银行的银行卡,因此他必须安装多个不同银行的手机网上银行应用程序。 他还必须面对不同银行可能有不同的登录密码和查询密码的可能性。 支付密码(太混乱了)。 另外,向对方输入一长串卡号进行支付比较麻烦,而且还面临着输入错误卡号的风险。 除输入卡号进行支付外,手机网银不支持扫描二维码等其他类型的支付方式。
相比之下,互联网厂商有很大的优势。 他们只需要一个客户端、一个登录密码和一个支付密码,甚至不需要密码,就可以向全世界的用户付款。 他们还支持扫描二维码支付、输入身份证件支付、甚至输入手机号码向对方支付等。
因此,我个人认为,银联银行移动支付转型还需要建立统一、可互操作的手机网银客户端。 建议银联牵头,让四大银行+更多银行共同开发手机网银通用版,让各大参与银行都可以使用同一个网银APP,并支持在一部手机上绑定多张相同账单网上银行APP。 用户的银行卡。 一般手机网上银行需要绑定同一身份证号的激活手机号码。
用户可以使用手机号码为手机网银APP申请单独的ID,也可以通过字母数字组合、邮箱等方式申请注册(均需要实名认证,并绑定实名手机号码)。 同一ID的通用网银APP可以绑定同一用户不同银行的多张卡。 绑定后,您可以设置统一的移动支付密码,也可以打开每张卡选择单独设置。 如果手机网银没有设置单独的ID,用户也可以在网银中打开卡号给别人付款(相当于用卡号作为ID,但由于使用多张卡,建议申请单独一个ID并将ID与卡号绑定)。 同时,手机网银支持通过扫描二维码、输入银行卡号进行支付,甚至输入对方身份证号码和手机号码(也是身份证)进行移动支付。 支持小额无密码支付(用户可以开启或关闭),支持对方扫码给我们付款,支持使用二维码给对方付款(用于超市购物支付)。 手机银行相互转账是免费的。 各主要参与银行要推动网上银行通用版APP的普及和使用。 已安装手机网银的用户在开通手机网银时会收到“升级”提示——升级至手机网银通用版。 。
互联网支付厂商采用余额支付或金融产品支付(由网银充值改为)。
与灵活的余额宝相比,银行针对移动小额支付可采取以下策略:
1、建立类似余额宝的理财服务,既能产生当期收入,又能像余额宝一样活用。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可能随之而来。 如果收益太低,用户可能会失去投资的热情。 如果收入太高,可能会影响定期存款。
2. 定期存款规则变更。 例如,用户可以开办企业,也可以使用定期存款进行支付。 每日限额不超过一定金额,剩余部分定期存款收益不受影响。 这以前从未发生过,但改革创新总是从零开始。
当银行有了通用的、大众化的移动支付客户端,有了可以一起支付的朋友,网银客户端有了独立的ID,关系链就会增长,社交就可以慢慢启动。 当然,对于银行来说,支付是他们的主要业务。
相信随着手机网上银行的普及,银行移动支付很快就会普及。
当群雄逐鹿中原,这场比赛将会变得更加有趣。
以上仅是个人观点,欢迎大家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