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扫码扫码”的支付习惯正在成为主流。 当人们拿出手机使用支付宝或微信扫描二维码进行支付时,或许很少有人知道二维码支付最早是由中国银联开发的。 然而,作为二维码支付“之父”的银联却未能抓住机遇,并没有第一个得到广泛应用。
数据显示,以微信支付为代表的支付宝、财付通今年一季度移动支付市场份额达到93.21%,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眼看着自己要被赶出去,银联着急了。 或许到了该行动的时候,银联找到了一批合作伙伴,打出了“安全牌、国际标准牌”。
5月27日,中国银联联合40余家商业银行在北京共同宣布正式推出银联云闪付二维码产品。 持卡人可通过银行APP扫描二维码使用银联云闪付支付。 此外,以京东、美团、大众点评为代表的互联网消费场景也被纳入银联“朋友圈”,数亿活跃用户可以通过其App扫描银联二维码进行支付。
随后,银联“第62届盛典”上,线上线下的活动推广并不理想。 线上已成为“羊毛大佬”的狂欢,而线下则有店员不知道如何扫描银联二维码支付。 上海一家大型超市的收银台甚至出现系统堵塞,导致顾客无法付款。
银联一直在移动支付领域进行探索。 此前推出NFC进军移动支付市场,并与苹果、三星、华为等联合推出Sam-、Sam-等,但效果并不理想。 银联希望借此举措扭转其在移动支付战场的地位。 不利的情况。
要介入已经被支付宝和微信占据90%以上的二维码支付市场,银联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 分析认为,银联二维码虽然打通了各商业银行的二维码支付渠道,但用户已经养成了使用微信、支付宝的支付习惯,也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客户粘性。 转用银联二维码的概率能有多高? 不少业内人士对此并不乐观。 银联获胜的可能性有多大,取决于后续的推广力度、可持续性以及用户习惯的变化,这些都需要考虑。
中国经济网记者就未来市场份额的预测、银联在云闪付扫码促销方面的计划和持续努力,以及如何突破现有市场格局、抢占先机等问题采访了银联。 截至发稿,尚未收到银联方面的回应。 回复。
银联带友“反击”
在移动支付领域,银行和银联几乎完全落后于支付宝和微信支付。 易观发布的《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季度监测报告》显示,2017年第一季度,国内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18.8万亿元,单月交易规模达18.8万亿元。环比增长46.78%。 其中,支付宝和财付通(含微信支付和QQ钱包)一季度市场份额分别为53.7%和39.51%。 两者合计市场份额占93.21%,保持着绝对的“双寡头”优势。
据悉,二维码支付最早由银联在中国开发。 中国银联负责人此前表示,银联电子商务与电子支付国家工程实验室是国内金融行业唯一的国家工程实验室。 一直在与国内外行业各方积极研究探索二维码支付等问题。 多种创新支付模式。
银联想要拿回失去的东西。 面对移动支付市场这块大饼,银联多次调整策略,从NFC支付转向二维码支付,从“银联钱包”转向银行App,试图卷土重来。 中国银联携手商业银行拓展二维码支付市场,被业界认为是银联对支付宝、财付通两大第三方支付巨头的反击。
银联相关人士表示,与市场上其他二维码支付方式相比,银联云闪付二维码产品具有三大特点:一是更安全,采用支付通证化()技术,安全级别更高。 ,确保消费者资金安全; 二是服务更加完善,配备完善的风险补偿机制,确保使用无忧; 三是境内外均适用,银联国际正在香港、新加坡、泰国、印尼、韩国、澳大利亚等地积极推广。对于持卡人经常出行地区的二维码业务,我们计划率先开展支持香港、新加坡联合闪付二维码业务受理。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在银联云闪付二维码上线仪式上致辞时指出,从安全角度出发,经过各方对二维码支付技术和安全规范的充分论证,行业已经建立了完整的业务规则和技术。 标准、风控等全链条业务体系。
移动支付策略失败
近年来,移动支付保持爆发式增长。 央行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移动支付交易笔数达到257亿笔,金额157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5%和45%。
事实上,中国银联对庞大的移动支付市场觊觎已久。 2015年12月,中国银联推出基于NFC技术的HCE和云闪付。 遗憾的是,银联NFC支付并没有引起太大的轰动,反响并不好。
眼看着国家大部分地区都落入他人之手,银联不得不重新审视原来的策略。 由于支付宝、微信用户数量多、普及率高,而NFC对硬件要求高、支付场景少,因此二维码支付的使用率已大幅领先于NFC移动支付。
事实上,让银联遗憾的是,作为二维码支付“之父”,它没有抓住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