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并发布了安全技术、受理终端技术两项配套规范,将于今年4月1日起实施。 不久前,央行支付结算司相关负责人就新规实施情况透露,“相对而言,商业银行和大部分支付机构执行新规的情况较好,但部分支付机构明显表现不佳”。在这方面未能落实它们。 “据悉,执行力度不够的第三方支付机构要么刻意回避,要么无所作为,要么做出一些修改来应对。
第三方支付自2011年诞生以来,以其小、快捷、方便的独特优势受到了客户的欢迎。 商务交易数量和金额实现稳定快速增长。 但在发展过程中,各种不规范现象也日益暴露。 部分机构管理混乱,账户和交易不实行实名制,POS机垃圾; 一些机构的网络系统建设严重滞后,甚至无法查询准确的交易信息、商户和交易者。 身份。 各种乱象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违法犯罪活动的发生。 比如,前不久,深圳警方破获一起新的电信网络诈骗案。 涉案团伙十余天内诈骗金额700余万元。 利用第三方支付渠道洗钱是最后一步。 调查人员指出,以往诈骗分子通过银行卡向银行卡转账,相对容易追查; 现在,诈骗分子先通过银行卡将钱转到第三方支付机构,然后再转入多张银行卡提取现金。 第三方支付机构成为电信诈骗团伙获取和漂白非法资金的“绿色通道”。
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化、智能化、场景化支付日益普及,风险也在发生变化和转移,呈现出隐蔽性、复杂性、突发性、传染性、交叉性等新趋势。 在此形势下,如果不有效遏制、任由第三方支付违规问题蔓延,很难保证局部单一风险演变成重大群体性、系统性风险。
本来,与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相比,第三方支付机构在硬件设施、风险防范意识和经验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更容易成为不法分子的攻击目标。 在金融领域风险防控备受关注的当下,如果第三方支付机构仍不能认清形势,始终抱着博弈心态与监管部门玩“猫鼠游戏”,那么,他们在扰乱支付结算环境、增加风险的同时,也在迫使监管部门采取严厉行动,从而毁掉了自身的发展前景。
从理性的角度来看,第三方支付机构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应该转变发展方式,努力实现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跨越。 只有充分考虑客户体验,自觉积极配合监管部门,认真遵守相关支付结算法规,在支付结算法规框架内推动业务创新,才能着眼长远、有效开展业务。维护客户利益,高质量经营。 巩固市场地位。
从目前情况看,为了整治第三方支付乱象,央行动作频频,先后完善和出台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支付结算监管规则。 此外,对于检查中发现的涉嫌违规行为,相应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将受到严厉处罚。 惩治。 对此,广大第三方支付机构必须引以为戒,进一步增强对合法合规经营重要性的认识,根据相关监管要求及时开展自查自纠。要求。 特别是在市场上有一定影响力的大型机构,要切实发挥行业引领作用,以优秀的管理水平推动第三方支付生态不断完善,努力推动支付市场回归本源。让参与主体回归基本职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市场中积累的各种风险。
●●●
来源 | 编译自上海财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