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二维码支付的普及,另一种支付方式——刷脸支付也逐渐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如今,我们在各大商店、餐厅购物时,都不需要打开手机上的二维码。 我们只需在支付设备上看一眼,就可以轻松完成支付。 消费者感到新鲜和好奇的同时,也有很多疑问:这样的刷脸支付真的安全吗?
刷脸支付无处不在
正如二维码支付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熟知的支付动作一样,刷脸支付也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尝试。 与二维码、NFC等移动支付方式相比,刷脸支付再次不再需要手机作为媒介,进一步为消费者提供了线上线下消费更便捷的选择。 如果手里拿着东西或者怀里有孩子不方便拿起手机,手机就会卡顿,或者仅仅因为省去了拿起手机打开二维码扫描页面的麻烦,很多人会选择更多的东西“花哨”且更具科技感。 刷脸支付。
2019年可以说是刷脸支付元年。 各大巨头纷纷进军刷脸支付市场。 支付宝、微信累计投入刷脸支付补贴超过100亿元,并相继推出“青蛙”、“蜻蜓”等支付App。 刷脸支付终端。 在巨头的大力推动下,刷脸支付的普及度不断提升。 越来越多的人,包括商家和普通消费者,开始接受这种支付方式,并享受其“直观支付”等丰富生活的功能。 它带来的便利。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刷脸支付用户规模已突破1亿,其中“90后”占据主流。
一位面部识别支付设备代理商表示,不断降低的安装成本,加上返利激励,让更多的中小商户安装了面部识别支付设备。 支付宝透露,未来三年将投资30亿元,支持商户完成人脸识别支付硬件的数字化转型。
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近期,随着新闻报道称不法分子可能窃取“剪刀手”自拍3米范围内的指纹信息并用于指纹登录或支付,“刷脸”的风险也开始引起公众关注。 指纹认证会使用面部信息吗? 被盗? 用户的“容貌”会被泄露吗?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李伟在论坛上表示,单纯依靠人脸等单一特征验证网络空间的金融交易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应用条件尚不成熟。 人的生物特征一般都是暴露的,而且往往很容易通过远程非接触方式在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悄悄收集。 这是当前不可避免的现象。
可见,正是因为没有输入支付密码,刷脸支付存在巨大的风险。 例如,一旦消费者的面部特征被犯罪分子窃取并盗用,消费者的钱包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被掏空。 而且,人脸识别支付的基本原理就是将终端服务器采集到的信息与云端信息进行比对,看信息是否一致。 如果云端生物识别数据库发生信息泄露,不仅会给消费者账户安全带来风险,还会导致独特的个人生物识别信息泄露,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既要方便又要安全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避免人脸识别支付等方式带来的隐私风险,真正让其成为用户可以安心使用的技术呢?
首先,从国家层面来看,目前虽然有《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但对于个人敏感信息、生物信息等尚无明确的法律定义,应尽快通过立法予以明确。 而且,在金融科技领域,创新先于监管的现象屡见不鲜。 这就需要监管部门及时跟踪创新带来的问题并更新,强化监管机制。
其次,对于支付平台来说,在收集用户信息时,必须坚持“用户授权,最少够用”的原则。 人脸、指纹等特征是重要的个人隐私。 数据采集前应明确告知信息存储方式。 数据收集过程中,要避免收集与需求无关的信息,保证信息收集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数据收集后,应加强对用户信息的保护,有效保障用户财产和信息的安全。
第三,对于个人消费者来说,在使用刷脸支付时,应尽可能选择知名企业,并注意阅读相关条款和信息收集提示,避免因疏忽而导致个人信息泄露。
热点新闻:
上海信息安全行业协会会长谭剑锋:每一项技术都有其适合的应用场景,技术不能盲目滥用。 用于支付认证时,不能仅依靠人脸信息等生物特征进行单一验证,而应与传统密码等方式结合进行多重验证。
网友杨玉龙:只有打好安全基础,刷脸支付才有光明的前景。
网友姜广祥:刷脸支付的安全是需要支付企业体现社会责任的关键问题,关系到整个支付行业的未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