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出门只需要拿起手机。 无论是公共交通、餐饮购物,甚至是在家开门,都可以通过手机进行操作。 以往身份证、手机、钥匙、钱包等“伸手拿钱”,统统沦为一部手机。
在实名认证和移动支付的双重支持下,即使乘坐火车也已经出现了电子车票。 如果继续发展下去,除非特殊情况,否则很可能不需要随身携带身份证。 相关任务可以通过网上身份证完成。 安全检查程序。
移动支付
巴黎有一位博主,长期生活在中国。 他用流利的中文给我们讲述了一次回国的荒唐经历。 他在中国早已习惯使用移动支付。 当他第一次回到巴黎时,他在一家超市里。 购物,到了付款的时候,他发现不支持移动支付,但他身上既没有现金,也没有信用卡,只好把东西放回货架上。
与中国流行的移动支付不同,在美国或欧洲发达国家,移动支付的接受度很低。 如此便捷的生活方式为何不被接受? 其实,这与他们长期以来的支付模式和思维有关。 非常相关。
70年后,完善的信用卡消费体系
在美国这样的国家,人们习惯提前消费,正所谓“今天花明天的钱”。 由此产生的消费信用和消费体验也成为核心关注点。
信用卡行业起源于1950年的美国,与移动支付相比,信用卡行业体系更加规范,也更加契合消费信用和消费体验两大核心焦点。 自然被广大消费者和商家所接受。
同时,与现金支付相比,它更像是“移动支付”的另一种形式。
美国信用卡
一位中国留学生曾列出信用卡消费的奖励和好处。 首先是消费返利。 基本返利率为1%。 也就是说,消费满100美元即可获得1美元返利。 不同的信用卡有不同的返利率。
有些信用卡的回扣率为3%或5%。 如果遇到一些银行和商户的大规模联合活动,返利幅度甚至可以达到10%。 一些高端人士的信用卡不仅可以让你获得消费返利,还可以转移积分。 兑换航空里程;
其次,首次开卡奖励非常诱人。 对于第一张信用卡,达到指定消费金额后,银行可以向用户返还数百元作为奖励。 高端人士还可直接获得航空里程、免费酒店住宿等奖励;
第三,有的信用卡,在12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只要消费后还清最低还款额,就不需要全部还清,也可以算作另一种分期付款形式。
如果说以上的奖励福利更多的是一种“诱惑”,那么信用卡的预付款则是一种很好的购物服务和保障。 消费者用信用卡消费后,对商品不满意,但商家拒绝退货。 这时,他可以致电信用卡服务中心,一般情况下,银行会先把钱退给你,然后再与商户协商,这样就省去了消费者与商户协商的麻烦;
另外,美国崇尚信用,人们习惯延迟付款,即先“发货”,等帐单寄出后再付款。 这种消费模式限制了商家诚信经营,否则就会面临收不到钱的风险。
说到信用,信用卡系统也是一种聚合个人信用的方式。 从第一张信用卡开始,银行就会通过贷款金额、还款期限、是否逾期等数据计算用户的信用积分。
不要低估这些信用点。 它们涉及教育、就业、贷款等生活的方方面面。 良好的消费习惯自然会带来更加便捷的生活,这是凌乱的移动支付无法做到的。
信用卡生活
支付便利不能以牺牲隐私和安全为代价
中国用户注册支付软件账号时,免不了要输入手机号码并绑定银行卡。 在实名认证的网络要求下,账户中必须清楚地写入身份证号码和家庭住址。 这样“透明”的个人信息很容易被黑客和不法分子利用。
因此,每逢双十一或者重大购物节,商家都会通过视频、详情页、商品卡等方式向顾客反复讲解,如果有人通过电话联系他们要求退款或者返现,这些都是诈骗的迹象。 不要相信这个方法。
社会新闻时常警示市民,单身女性网购时切勿扔掉印有家庭住址的快递箱,否则很容易成为不法分子的目标,成为入室抢劫的主要目标; 购买商品时,因快递服务被追查报复的投诉时常出现在社会新闻中,成为人们关注和讨论的焦点。
在大数据统计的支持下,互联网用户的衣、食、住、行都通过移动支付进行记录和分析。 人们常开玩笑说,手机就像装在大脑里的一个显示器,你想去哪里,想吃什么,不需要搜索要买的东西,购物软件就会主动推荐给你。 事实上,这是大数据在幕后运作的结果。
身份信息
随着移动支付的便利,也带来了巨大的隐私泄露。 互联网上充斥着钓鱼木马、诱导链接等“陷阱”。 一项统计显示,在中国手机用户遇到的安全问题中,诈骗陷阱占到了88.3%。 ,是占比最高的安全问题,而我国遭受支付欺诈的用户数量近年来也呈上升趋势。
美国等发达国家支持的信用卡或现金消费,无形中保护了个人隐私。 与我们国家不同,任何移动商户都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进行支付。 要知道,一个商户可能涉及无数的购物用户,而私人商贩自然也不会像银行那样有网络安全措施。 因此,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个人隐私泄露可能会变得普遍。
美国人历来非常重视个人隐私保护。 今年,被誉为“最严格、最全面的个人隐私保护法案”的加州消费者隐私法案正式生效。 它是美国最具代表性的隐私立法。 今年这项法案针对的是那些在加州开展业务、在业务中需要收集和处理用户个人信息的公司。 明确此类企业有保护用户信息的责任,提高隐私保护标准。 那些违反标准、泄露用户信息的公司将面临罚款。
对个人信息保密
手机依赖、人口老龄化以及“无现金”交易的潜在危险
移动支付之所以在中国如此流行,首先依赖于庞大的通信基站。 就4G基站而言,我国有500万个4G基站,而美国只有20万个。 美国幅员辽阔,人口稀少,自然不具备完全支持移动支付的网络条件。 ,信用卡和现金支付必然成为首选;
未来,我国将拥有接近600万个5G基站,而韩国只有30万个。 可以理解的是,中国广阔的网络覆盖将使移动支付几乎普及。
即便如此,“无现金”仍然存在潜在的危险。 智能手机刚问世时,被戏称为“好人”标准,意思是一旦手机没电了,你就只能赶紧回家。 收费。
5G基站
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电池容量不断增大,但许多人仍然随身携带充电器或在街上寻找充电宝。 很大原因是,一旦手机没电了,移动支付就无法操作了。 找不到一分钱的人无疑是可怕的。
虽然移动支付的普及导致造假案件大幅下降,但传统现金交易是在双方共同监管下同时完成的,正所谓一手付款,一手发货。 移动支付让诈骗分子利用网络延迟和漏洞,通过伪造虚假交易等借口和手段进行了利用。
为了保证移动支付的安全,用户的资金是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交易的。 与现金支付的独立性不同,移动支付对商户和用户都有很大的依赖性。
此外,人口老龄化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 未来,我国也将成为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 老年人操作移动支付时,其消费习惯、操作认知和支付安全都会受到影响。 潜在的问题是,一些老年人甚至没有智能手机,根本无法进行移动支付。
现在,越来越多的商户为了跟上所谓的商业潮流,开始逐步取消现金消费,这必然会让无法进行移动支付的老年人陷入困境。 未来全面进军移动支付也不是不可能。 老年人将如何面对这样的消费模式? 这是另一个需要人们认真思考的潜在问题。
仔细研究中国的移动支付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信用卡支付后,我们发现两者未来的发展方向非常相似,都是让消费者体验更安全、更有保障。
信用卡
事实上,无论是移动支付、信用卡还是现金支付,都只是人们生活和消费的一种方式。 没有谁比谁更好,而是如何实现一种更安全、更全面的支付模式。 相信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移动支付、信用卡支付和现金交易三种模式将继续参与人们的消费和购物。
未来,也许移动支付会变得更加普遍,但一个社会的发展不仅取决于能否更加便捷,更取决于能否同时建设与民生相关的基础设施、法律法规和生活设施,并消除安全隐患; 能否包容整个社会的消费模式,为弱势群体提供应有的人文关怀。